當初馬政府購置9+1連隊的愛國者三型反導彈飛彈
奇怪的是當初在2008與2010年的兩次軍售通告中購買的所有愛國者三型MIM-104F 444枚 小彈,必未購買所使用之MIM-104D GEM彈(簡稱『大彈』),後來才知道是升級了過去購買的愛二型飛彈成MIM-104D 愛三大彈! 奇怪的是購買的發射車剛好把所有飛彈都裝上,一波射完就沒有備彈可以重填! 直到弓三飛彈開始量產,並公布性能,大家才了解到,原來是想用弓三取代愛三,顯然早在2008年前,國軍就知道弓三可以攔截彈道飛彈,所已購置愛三的數量只有對岸飛彈的1/5的數量,估計是打算用自製又低廉的弓三來攔截彈道飛彈,想不到弓三的性能參數在很多地方都比愛三還要更好,目前有在執行強弓計畫要把弓三的射高提升到70公里在愛三的兩倍以上!
弓三使用的雷達,傳言是長山雷達比愛三的雷達擁有更長的搜索距離(一說是1000公里),也可以機動部屬,更可以將雷情資訊上傳到空軍的指揮中心,取代長白雷達或是鋪路爪的資訊,在短期之內將使台灣的機動區域防空雷達數目超過40台以上,也讓對岸空軍或飛彈軍更難摧毀台灣軍隊的眼睛!
目前台海的空優事實上是掌控在台灣空軍手中! 但是在開戰以後,空軍的戰機將盡量減少升空作戰,以保留戰力,同時台灣的飛彈部隊也會保留一定數量的機動雷達與防空飛彈,無論中共派出多少空軍與飛彈對我方的軍民設施攻擊,在反擊到一定程度後就只有接受攻擊,挨打,持續的挨打,直到老共認為可以執行對台的登陸攻擊開始,這些保留的弓三,雄三,F-16,IDF等等軍備在對岸登陸船艦開出港口,所有的隱藏兵力通通出籠對登陸船團開始打擊! 台海最長的一日在那時才開始!! 一戰定天下!!
老共要派出60-70%的海軍軍力,與100%海軍與空軍的運輸能量,一次投擲出最大的兵力以求能一舉拿下台灣!這招若失敗,中國將有20年無法再對台用武,甚至輸掉中國共產黨的政權都有可能!!
因此國軍是把愛三作為ATBM使用(但因國產弓三尚未到位,愛三也肩負空防大任)
反觀弓三至今尚未整合中科院的向量噴嘴,在反飛彈性能上,外界普遍認為遜於愛三,但優於愛二
(之前有看過討論串,有人認為弓三的導引雷達有使用到中科的AESA技術,但小弟對此存疑)
畢竟弓三是具備垂發又疑似具備燃氣舵(公開試射畫面,可以看到弓三垂直發射升空後,幾十公尺高度就可以看到導彈已經90度轉向),
這樣的高機動性對付戰機目標絕對是綽綽有餘
這也是國軍準備把萬里的愛三連移防到林口(適合ATBM任務的戰術位置),而由弓三接防萬里鎮地的防空任務(擔任戰機攔截為主)
話說弓三不是2015年就宣布量產,都2017年了,啥時才有第一個弓三連成軍的消息啊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帶來了一次強烈衝擊,那一年,外資快速外流,國際市場大幅度萎縮,中國經濟從過熱轉向極寒,而決策層很快祭出統稱為「4萬億」的積極財政政策。一輪以鐵路公路機場為主要標的的基礎設施投資大規模推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得到鼓勵和縱容,地方債務開始突飛猛進。這一輪帶有濃厚凱恩斯主義色彩的經濟擴張過程,在經濟數據上保持了靚麗記錄,但是其沉重代價則一直延續,人們將為之不斷埋單。
2012年以後,中共換屆,新一屆領導層打擊腐敗的動作讓人驚訝。其最終政治後果,迄今依然難以釐清。而在經濟方面,新一屆領導層缺乏清晰的市場化承諾,經濟政策表述前後矛盾,在實際政策取向上,並沒有展現出任何政治意願來改善經濟結構,真正自由化和市場化的政策乏善可陳。人們看到,一方面官方作出了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等等廉價承諾;另一方面,依舊遵循着投資帶動經濟發展的思路,很多產能嚴重過剩的領域,沒有任何經濟合理性的項目,投資邊際效益遞減的項目,依舊大行其道。
房地產泡沫擴大
房地產泡沫是中國經濟繞不開的癥結之一。2003年以來,中國房地產行業開始了黃金時代,契合着深層的土地出讓制度,地方財政結構,金融體制等等,房地產行業一枝獨秀,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然而,從房價收入比,租售比,空置率等指標來分析,房地產行業早已泡沫化。可時至今日,由於行業利益和權力的深刻糾纏,房地產領域早該發生的市場清空過程依然沒有發生。
房地產行業總是成功把壓力傳導給金融行業,金融行業的壓力帶出貨幣政策變化,財政刺激措施會不斷加碼,整個過程交叉反覆,實質上還是通過再泡沫化,來拖延危機的爆發。即使到了2016年,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應對,仍然沒有脱離這種模式。
“有種說法是: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一業興旺,百業蕭條。但是房地產行業畢竟不能長久對抗供求規律。客觀上,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海量存量房,都意味着這個行業黃金時代的過去,為泡沫埋單的時候正在到來。”
債務危機
債務問題是近期越來越凸顯的危機信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楊領銜編制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槓桿調整與風險管理》的研究報告,提供了一副全面圖景: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其實已經承受鉅額債務壓力,該報告顯示,中國整體資產負債率為49%——而國際上通常把安全線設在60%。
2014年末,中國經濟整體(含金融機構)的債務總額為150.03萬億元,債務佔GDP的比重,從2008年的170%上升到235.7%。6年間上升了65.7個百分點。這個比例已經顯著高於其他主要發展中經濟體。而到了2016年5月10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發布報告,稱中國整體債務已增至大約GDP的280%。
無論是歷史,還是國別經驗,都表明:這種超高比例的債務負擔,往往是不可持續的。 根據簡單推算可以看出,這些債務的利息支出與名義GDP增值大致相等。這意味着:資產回報已經不足以支撐資產的利息負擔,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流動性崩潰的時間點)正在到來。
銀行資產質量
在經濟危機背景下,中國銀行業也將面臨日益嚴峻的不良質量問題。
根據官方公布數據,2016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約1.4萬億元。不過,因為會計口徑及信息披露不透明,這個數據很明顯被低估了。知名投行法興在最新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銀行業整體損失可能會達到8萬億人民幣,相當於商業銀行資本的60%,財政收入的50%,GDP的12%。
曾經成功預言過美國次貸危機的投資人 Kyle Bass 則在一封致投資人的信中指出,中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已經超過30萬億美元,如果中國銀行體系在經濟硬着陸的情況下損失10%的資產,銀行股本虧損可達3.5萬億美元,是美國次貸危機時候的5倍。
“為了避免銀行體系崩潰,銀行需要進行資本重組。而中國央行沒有足夠的準備金來幫助其擺脱困境,因此需要大規模的定量寬鬆,對於已經擁有龐大資產負債表的央行來說,繼續擴表的空間有限。而繼續投放貨幣,肯定會帶來通貨膨脹的代價。”
除此之外,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社會心理息息相關,如果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度下降,大量資產外流,也會導致金融危機提前爆發。
匯率危機
中國央行在2015年8月11日主導人民幣匯率貶值,標誌着一場匯率風雲的開始。從2014年6月到2015年,中國外匯儲備降低了5000億美元。這場來勢洶洶的國際資本流動格局,要追溯到更早以前。
一個標誌性的時間點,是2013年11月。隨着美國經濟穩步復甦,美聯儲宣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加息預期不斷強化,這就顯著改變了國際資本流動格局。中國貨幣當局的應變,更多是一種無奈舉動,來化解壓力,而不是被外界通常理解成的主動策略。
2015年12月,美聯儲宣布加息,標誌着次貸危機以來持續寬鬆的美元開始換軌,美元進入加息通道。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通貨,美元加息對國際資本格局的影響是根本性的。而這種影響力是逐步釋放的,石油,貴金屬,大宗商品,和各國匯率都會隨着美聯儲的加息節奏而此起彼伏,對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的中國經濟,當然同樣影響至深。
美元加息的態勢,對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國際資本流動構成了基本壓力,中國貨幣當局無力加以化解。根據蒙代爾定理,一個經濟體不可能同時維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固定匯率和跨境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目標。在眾多相互衝突的政策目標中,決策層不可能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理念上也沒有接受人民幣自由兑換,因此,央行就陷入了一場輸不起又贏不得的匯率攻防戰。
JasonStock wrote:
說真的, 在我看來這...(恕刪)
說真的,台灣人跟港人算是第一批進入開放後的中國市場走跳,持有至今30多年 台商對中國的官場生態/真實情況大概比任何一個中國網民都了解
(不提中國房貸泡沫,中國製造業的去庫存問題 至今依然無解)
至少小弟在設備商方面得到的訊息,一堆semi vendor近期紛紛前仆後繼的派人到東南亞國家的新蓋Fab內裝機
已經讓人嗅到完全不同於以往中國熱的味道~
不過中國真願意改用經濟戰來對付台灣,那至少兩岸免去兵災/生靈塗炭,中共也不須擔心耗費巨大的戰後建設, 大家反而樂觀其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