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台灣人有無能力研發新一代隱形戰機
這就要從台灣的航空工業水平來分析才能得到理性的答案

F-35戰機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微波暗室中
對特定環境中電磁波的散射和吸收進行評估
這座微波暗室造價高達5200萬美元
長76.2米 寬80.47米 高21.47米 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微波暗室
曾用來測試B-1B轟炸機
微波暗室是飛機設計中測試雷達反射面積(RCS)的室內測試手段。
日本人在研製心神時將心神全尺寸木製模型送到法國裝備廳作RCS測試
因為日本沒有能裝得下這個尺寸模型的微波暗室
日本也沒有財力去為心神去蓋一個微波暗室
那麼財務狀況已經捉襟見肘的台灣要去哪找預算蓋微波暗室?

美國霍尼韋爾(Honeywell ITEC)F125-GA-100,就是臺灣IDF上TFE-1042-70發動機的另一個馬甲。
臺灣從來就沒自主研製過噴氣式發動機,連最基礎的設計試驗手段都不具備,還談什麼研發呢?
那麼聰明的臺灣人自然想到了一個最簡便的辦法——買。
也算台灣運氣好,1978年美國民用航空發動機公司蓋瑞特(Garrett Systems),為了插手軍用渦扇發動機市場,
與瑞典沃爾沃公司合作,以1970年研製的民用版TFE-731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只有區區1.59噸)為基礎,
開發TFE-1024渦扇發動機(推力2.2噸左右),企圖競標瑞典JSF-39鷹獅雙發方案。
後來被美國通用電氣(GE)橫差一腳,瑞典方面嫌雙發成本高、推力差,
直接選用了美國通用的F-404(RM-12)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8噸。
競標失敗後,瑞典沃爾沃退出了與美國蓋瑞特的合作,那花了幾千萬美元研製的TFE-1024總不能爛在手裡吧?正好1982年臺灣啟動了IDF計畫,正好缺小推力發動機,臺灣人正好就找上了蓋瑞特。兩個苦命人碰到一塊相互取暖。臺灣人掏了1億美元讓蓋瑞特繼續改進TFE-1024,增加風扇、提高壓縮比、提高渦前溫度、提高整機重量,最終搞出了TFE-1024-70,算是把這款民用渦扇的性能榨幹了。
蓋瑞特搞出了渦扇也沒用啊,臺灣從來就沒造過渦扇發動機,於是美國人又手把手地幫漢翔蓋發動機組裝廠,能夠造低溫渦輪、機匣之類的部件。技術含量最高的高壓渦輪、燃燒室、壓氣機及控制系統,還是由美國蓋瑞特進口。1999年蓋瑞特被美國霍尼韋爾航空航太集團收購,也就有了展臺上的這台發動機。

1946年,經錢學森的老師馮卡門建議,美國空軍決定在田納西州塔拉霍馬(橡樹嶺核工業基地西南174公里),修建自己的航空研發基地,稱為阿諾德工程發展中心(Arnol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Center,AEDC),占地3000畝,1951年動工,1953年完成首次測試。建有世界上最先進、最全面、最大規模的航空發動機試驗設備群。分為發動機測試、風洞和馮卡門氣體動力學設備三個區。有全球最大的ASTF高空台(試驗艙直徑達8.5米)。
該基地的58台套世界頂尖的航空發動機測試設備,耗資超過50億美元(那是幾十年前的50億美元)。多數設備性能居世界第一位。美國F-22戰鬥機裝備的F-119發動機,F-35戰鬥機裝備的F-135發動機,F-15和F-16戰鬥機裝備的F-100發動機,全部在此進行測試。
這裡是美國航空發動機和導彈發動機,能夠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發源地。
台灣想研製下一代戰機嗎?先砸50億美金將這些設備搞出來吧

美國F-22戰鬥機裝備的F-119-PW-100渦扇發動機,在田納西州阿諾德工程發展中心(AEDC)SL-2艙段接受海平面測試。該發動機於1983年由普惠發動機公司開始研製,1986年開始地面試驗,製造了9台試驗機和33台飛行試驗機,至1998年共進行了8000餘小時試驗。採用二元向量噴管、耐溫1100攝氏度的第三代單晶渦輪葉片、渦前溫度1700攝氏度,整體式加力燃燒室,加力推力17噸。
僅是這款發動機長達8000餘小時的試車,消耗的燃油就高達數萬噸。
這裡還有一個數字:美國普惠公司為了研製F-35戰鬥機上的F-135發動機,前後總共投資超過4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