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歷史讀的跟真實真的差很多,張學良以前都稱他是東北漢子,對岸還尊稱千古功臣,沒想到是隻毒蟲還誤國,個人看來來918不抵抗,遠比西安事變影響近代史多點,1931年東北軍算是全中國武器裝備最精良的部隊,查了一下扣除散兵游勇,東北軍應該是30萬以下20萬以上,而且帳面武器飛機大砲槍枝生產等甚至超越日本而日本關東軍918第一擊出動的兵源人數大約是2萬人,雖然日本在韓國大約還有3-5萬多人的預備兵員,而且不可否認日本軍人養成卻時素質較高,但好歹東北軍在自己地頭作戰,守勢作戰應該大佔地利,只要挺過第一擊讓日本產生大量死傷,後面的預備兵源可能也不一定會貿然支援,本身日本評估應該也覺得不一定會贏,如果因此再丟了韓國應該得不償失,我不敢說東北軍一定能贏,但只要撐得夠就久,難道蔣中正會沒壓力不出兵
pk-king- wrote:有時候歷史讀的跟真...(恕刪) 沒辦法,當時中國不團結,各地軍閥表面歸順國民政府,實際上還是都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盤,張學良只是剛歸順,國民政府還沒有實質的掌控力,而國民政府在中原大戰剛結束瀕臨破產的邊緣,勢力範圍只到華中,華北、東北必須靠張學良的支持,所以也沒辦法給東北軍實質上的幫助,造成東北軍方面認為國民政府叫他們去抗日是去送死,自然是消極抵抗。
sogo5370 wrote:東北軍方面認為國民政府叫他們去抗日是去送死,自然是消極抵抗。 #1基本上東北軍方面是不甩國民政府的#2國難當前不用國民政府提 手拿大刀就上了 不要抹黑北方的漢子#3請參考 曉松奇談 張學良
coorelle wrote:#1基本上東北軍方面是不甩國民政府的#2國難當前不用國民政府提 手拿大刀就上了 不要抹黑北方的漢子#3請參考 曉松奇談 張學良 是這樣嗎?那請問消極抵抗的原因為何?這你這樣說應該會產生激烈衝突阿
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 東北軍大敗於蘇聯應該也是有影響的, 最後簽了一個伯力協定, 日本人看東北軍連蘇聯都打不過, 當然也會想趁機佔領東北啊, 打仗這種事不能看表面上的兵力及火炮數量, 就算張學良投入他所有兵力抵抗日本, 老蔣只要放他自生自滅, 最後他應該也還是會被日本全滅吧
中國共產黨認為中東路事件發生的原因是「蔣介石執行親帝反蘇的外交政策,指使東北當局以武力奪占中東鐵路」[18]。192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東路事件滿洲省委的指示信》。指出「中東路事件不是蔣介石或張學良某一軍閥的單獨行動,而是他們在帝國主義指使下的共同行動,中蘇共管中東路,在於不使中東路單獨交給國民黨政府,作為帝國主義反蘇戰爭的根據地,國民黨軍閥所謂收回中東路自管,是欺騙群眾,真意是想利用中東路事件掩蓋其出賣民族利益的行動,從而轉移群眾視線,使群眾走上反蘇的道路。」[18]指示信要求,省委必須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對付這一事件。1929年7月20日中共滿洲省委就中東路事件寫給中央的報告指出,經過幾次討論,省委認為:1.中東路事件雖然是由國民黨軍閥出頭,但它仍然是帝國主義對蘇聯武裝進攻的開始;2.那種認為帝國主義加緊同蘇聯的矛盾,會減輕帝國主義相互間的矛盾的觀點是不正確的;3.這一事件的前景會促進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戰爭的準備時期更加縮短。[18]7月22日,省委把對形勢的分析意見寫成政治通訊,發給各級黨組織,並責成各級組織和黨員除了秘密的宣傳、鼓動外,還要利用公開的可能,通過出版刊物、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各種形式擴大宣傳,以「啟發群眾的覺悟」。陳獨秀等人則因反對「武裝保衛蘇聯」進攻中國而遭到中國共產黨開除黨籍。中國共產黨在蘇聯進攻中國東北的中東路事件中,積極維護蘇聯利益,贏得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會的讚譽:(節錄)共產國際執委會秘書處(七次代表大會的前夜):...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中,在群眾的前面,提出「武裝保護蘇聯」的口號。...號召並組織群眾去進行英勇的鬥爭,去反對自己的政府、中國的軍閥和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在中東路事件中,表示了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的模範。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人階級革命運動歷史上最光榮一頁,而且也是共產國際和國際工人運動歷史上最光榮的一頁。[19]隔天,共產國際季米特洛夫具體指示中國共產黨日後的工作任務,中共代表團王明,便依據其指示與國際會議決議文,於1935年8月1日,在莫斯科發表八一宣言。=======================================================講到中東路事件就不得不提下當年中共的反應~wranger wrote: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
「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中國大陸《炎黃春秋》雜誌2004年第一期發表張學良自述:(1990年6月8日,張學良接受日本 NHK電視台記者採訪)曾 景 忠有關「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政策,多年來都流傳說:是蔣介石下命令讓張學良不抵抗的,但後來又把不抵抗的責任都歸到張學良的頭上。張學良替蔣介石背了黑鍋。現在史學界正在對此進行澄清。這裏專門介紹張學良晚年對此問題的說法。 張學良晚年多次談及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責任問題。他反復說明,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國民政府中央。他是在獲得自由的情况下談這一問題的。 1990年,日本廣播協會採訪張學良時,張學良說: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政策。」「當時沒想到日本人會大規模地進攻,所以判斷,不可乘日本軍部的挑釁而擴大事件。」「到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是中央政府下達過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負責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中央政府。」 但日本廣播協會的採訪錄認為:「關於不抵抗政策,張學良極力證明並非蔣介石的責任,考慮到他現在所處的立場,不得不作如是說。」意指張學良身居臺灣,出於處境不能不這樣說,上述不能代表張學良的真實思想。 其實不然。張學良從來是「好漢做事好漢當」的性格。一般來說,他不大會屈從於形勢,言不由衷。特別是到了1990年,不僅蔣介石早已逝去,蔣經國亦已辭世,他已基本上獲得自由。是年6月1日,臺灣政要張群等人和張學良的親友在台北圓山飯店公開為張學良九十歲生日慶壽,或可視作張學良獲得自由的一個標志。日本廣播協會採訪他是在這之後。沒過多久,他即赴美訪游。假如說,蔣氏父子,尤其是蔣介石在世時,他談歷史問題還有所顧忌的話,這時我應是可以直言了。也正因為如此,,他這時才主動邀請華人歷史學者唐德剛教授「為他回憶錄捉刀」(按﹕這是海外「吵新聞」,事實並非如此)。1991年張學良赴美在紐約期間,他又主動要求與哥倫比亞大學年輕留學生座談抗日戰爭歷史,由此引發了哥大口述歷史處與張學良合作,(開始了)記錄他口述歷史的工作。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紐約曼哈頓中城貝公館接受紐約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偕老報人李勇等8人訪談時,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有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籍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命令,與蔣介石無關。」張學良不止一次談及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問題,他都是這樣說的。他不僅公開答記者問如是說,即在私下對他所信任的人也同樣是這樣講的。有文章說,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曾給張學良10餘件電報函件,令其不抵抗。張學良的部下王卓如、閻寶航建議他將這些電報妥為保存。後來張氏夫人于鳳至讓張學良赴歐考察時,特地保存在倫敦匯豐銀行保險櫃中。因為有這些電函,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夫人于鳳至即以此威脅,使國民政府中央和蔣介石不敢加害張學良。但有的學者指出:閻寶航、王卓如晚年均在大陸,也寫過有關張學良的文章,但均未提及將不抵抗命令原件存於倫敦匯豐銀行這樣的大事。據為張學良所信任,替張氏口述歷史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張之宇記載:「張氏曾自疚,告訴筆者:封疆大吏,中東路,九一八事件,對蘇、日關係,平時我有自主權,不能說有了事,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諭在于鳳至手中,說扯淡。于鳳至不是那種人。」 華人歷史學者唐德剛曾主動要為張學良錄載他的口述歷史。唐記載了張學良回答他詢問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問題的一段談話。張學良與唐談話記錄中,對「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記述:「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不但書裏這樣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這是中央的命令,來替我洗刷。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張學良說:「那個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謂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衝突,他來挑釁,你離開他,躲開他。」他解釋當時他為什麼下令不抵抗:因為過去對日本的挑釁,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當時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東北那麼大的事情,我沒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沒有想到日本敢那麼樣來(指用武力侵佔整個東北――引者註)我對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報也不够,我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我要負這個責任。」張學良說明:「這就是我給你的解釋。不抵抗,不能把這個諉過於中央。」==========================================================已經有相關的訪談紀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