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明的是..不管敵我雙方
戰爭通常會採取..最穩健.風險最小的行使方案...不管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
其次都會想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相對於代價..造成敵方傷害的較大收益
也就是現代人講究的CP值.......好吧!不囉說..即刻開始
-----------------------------------------------------------------
戰爭格局...一開始很明顯的
大陸想以盡可能小的傷亡..代價.來收復台灣
台灣對大陸攻擊...只有盡可能防禦及確保資源..直到形成僵局..或變成長期戰爭 (能打到這種程度..能算已經戰勝了)
另外大陸現在~不比10幾年前.....啟動台海戰爭就會讓其經濟整個倒退20~30年的說法
已經不切實際了....因為現在全球的經濟成長...很大程度上需要.及依賴大陸這一塊
況且戰爭..基本上不會發上在大陸的土地上..就算有.也可能只是台灣小規模報復性的攻擊
以現在大陸的人口及經濟資源..及世界工廠的製造能力..對台戰爭
幾乎擁有像.美國對外戰爭一樣....超強的彈葯後勤跟補給製造能力
反觀台灣..由於戰爭會在自己土地上..加上土地小無縱深..人口及資源等因素
加上島型國家..海域被封鎖...資源說斷就斷...所以確保能有繼續行使戰爭的資源就相當重要
--------------------------------------------------------------------
首先大陸為了要取得制空權..會先用導彈把台灣的固定式雷達全都掃一遍
縱使台灣有愛國者.天弓可以攔劫...但由於攔劫率不會是百分之百
再者為了確保完全的破壞雷達陣地...通常會一次性的發射三枚以上來攻擊重要的雷達目標
然後會在以大陸自己的軍事衛星查看..破壞情況.需不需要在發射導彈來再次破壞
所以在這方面...台灣若用導彈攔截...不只沒有經濟效益...最終也是會被攻破
不如把有限的導彈...保留起來對付..到時候中國幾千架戰機...來得有效益
------------
當固定的雷達陣地...還有機場...都破壞差不多了....解放軍的飛機才會開始進來...進行空戰
及做更細微的對地破壞....如可能的軍事工廠..碼頭..運輸道路.橋樑.等
當然執行這些導彈攻擊時...也會同時佈署大量的潛艦.軍艦..埋伏在台海四周.甚至在台灣東部的太平洋機動著
------------
不管是軍事還是政治上...台灣當向美國及日本求援
開始時美國可能猶豫..要為了台灣..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也是強權的中國直接對抗
如當年在聯合國...美國最終為了現實利益...還是牽手讓大陸進了聯合國
但日本心想.美國會放棄現在的台灣...也必定會放棄之後的日本
況且戰略上台灣若被中國統一..不只破壞第一島鏈..整個海域資源也會擴張許多....日後與中國衝突...只會更沒有勝算
航運上..往南亞往歐洲的通道也會被控制大半...對釣魚台海域的主權也會更得不到主張..甚至威脅沖繩海域
所以日本必然拉著美國要求一起介入台海...就算不直接介入...也會提供軍事支援
-----------
為了保住第一島鏈..及美國在亞洲的權力地位
美日最終還是願意替台灣進行軍事支援
本來台灣的機場跑道...已經全面的被破壞掉...就算進行快修..能起飛的戰機也非常有限
也難保...戰機飛得上去...要飛下來已經沒有完好的跑道可以降落
況且固定式雷達被破壞殆盡...天弓.愛國者飛彈...沒辦法長程及大量的攻擊..大陸戰機
只剩下機動的雷達..對大陸龐大的戰機群...威脅漸少....
另外不管軍事還是商業碼頭...也整個被炸爛....軍艦沒辦法靠岸...只能在外海停留
軍艦只能在外海跟大陸打游移戰....很難進港...並等待進行補給
由於制空權漸失...海權失去亦是早晚的問題....
----------
由於美日願意提供軍事支援...但避免直接介入..引起全面戰爭
所以戰爭有了新變化....經快修跑道而起飛的戰機..可以飛到日本或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待命
戰艦亦得以去日本或菲律賓港口進行補給待命.....
不只得以補給.....整個作戰空間亦拉大許多..
並提供衛星及雷達情搜預警..石油彈藥及軍事設備的全面補給
台灣雖然戰機少...靠著優異的機動導彈陣地...戰機域外待命...大致上還是擁有制空權
由於可以在近地的域外港口補給..軍艦亦損失不多...整個海權還是維持著
美日雖不直接介入戰爭...卻也把航空母艦開到..離台海最近的公海上停留
不讓大陸軍艦潛艦...進行完全封鎖
因此整個戰爭形成僵局......直到開始政治幹旋..進行停戰協商
戰爭就算是結束了
---------------------------------------------------------------------
另外如果美國及日本沒有介入....進行軍事支援的話
又會如何演變....大家一起來編劇
我認為非常可能演變成登入戰....
然後大陸嘗試登入..但屢試屢敗....最後還是會就此打住...形成僵局
歡迎不同的意見的人一起理性討論...沙盤推演
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不要隨便謾罵攻擊別人
那時中國真的是自力維生(講白一點叫做"鎖國")
中國百姓當時只能騎人力車/中國空軍用的是50~60年代等級的J6/J7,
相較於中國現在完全仰賴歐美技術/美國全球貿易體系下的代工賺外匯模式,
80年代的中國經濟反類似北韓那樣, 一窮二白 有開戰本錢
現在中國糧食/石油/代工命賣所需的高階工具機/IC等等 無一不仰賴外國進口
甚至沒有進口外國發動機, 中國主力戰機就直接趴窩了~
中國因經制裁無法跟美國貿易?墨西哥跟東南亞爽歪了
鬼島大老闆:老子在東南亞的投資要飛天啦!!!
中國主動開戰被國際制裁 無法參與全球貿易,
只是爽到其它代工出口國家
中國是出口導向/代工維生的國家,
美國是內需拉動經濟成長/創新賣構想的國家.
與世界孤立誰比較慘,這小學生都判斷得出來吧?
下面是中國官方自己的論點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口号声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按捺不住,出来说了真话。
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作为主管制造业的中央大员,苗圩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家认知。苗圩说,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
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
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
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
樓大某些已經是老套月經文的左岸必勝觀點 就不直接回復了,
直接轉貼高手分析~
=============================================
在實際講到技術面之前,這邊先讓大家對國軍與解放軍的人數有點概念 一般來說講到國軍與解放軍時 常常直接引用總體數字說是21萬5千(可能變18萬)對上230萬(近期將裁至200萬) 但實際上作戰時,解放軍絕不可能全部的部隊一起湧上來 解放軍也不可能放任其它軍區(將改編為戰區)陷入真空 不然到時新疆、西藏、內蒙古不說,搞不好越南和印度都會一起來作亂 因此,要看解放軍會怎麼攻台,要先對它的編制有點瞭解 不過解放軍近幾年部隊編制變動不小,特別是進行中的軍改案會有很大幅度的變化 因此這邊主要以軍改前的部隊來說,資料比較準確 解放軍(這邊先講陸軍)編制是7大軍區(將改編為5大戰區)、18個集團軍(曾傳會裁到13個)
而雖然解放軍集團軍號稱為集團軍,但那也只是未重新整編而已(像國軍亦保留軍編制) 其實際規模大約等於美軍的一個軍級單位而已 更別說北約式(或說美式)編制與俄式編制在部隊數量上有很大差異 舉例而論,美式編制一個戰車排是四輛、俄式編制一個坦克排是三輛 別小看這一輛的差距,因為到一個滿編營的時候就是四十四輛和三十一輛的差距 除此之外,解放軍集團軍也有分甲種(7個)、乙種(11個)兩種 意思是滿員編制與半滿員編制,戰時可立即動員與需待員 不過即使是同種集團軍,每個集團軍的編制都不盡相同 有的集團軍編制有數個師,有的卻只編制數個旅,規模差異不小 那是因為解放軍經歷過多次轉型實驗,其編制相當混亂 有的維持俄式,有的又有美式色彩,還有之前師改旅改到一半不改的 但大致來說,會攻台的是南京軍區(改編後為東部戰略區)的部隊 其下轄約3個集團軍(併入濟南軍區後是6個,但有說法是會裁到剩4個) 而一個集團軍約下轄5~8個野戰旅規模的野戰部隊 (概念等同國軍打擊旅,只是因機械化程度不同而有摩步、機步、裝甲之分。) 相關保障部隊如炮兵旅、高炮/防空旅、特種兵旅、工兵團等等各一個 那麼以解放軍的角度來看,國軍編制是如何呢? 以精粹案後來說(勇固案還沒實施先不論) 陸軍與海陸的機步、裝甲打擊旅及地區指揮部加一加,再加上各作戰區的砲指部及航特編 制 其實可以算得上北部有一個集團軍、中南部有一個集團軍 這還沒算上一些後備的打擊旅與守備旅,也沒提到後備動員的守備旅(有沒有裝備先不論) 大家都說臺灣部隊數量少,但那也只是相較解放軍而言
臺灣的軍民比其實在相同開發水準的國家中是相當高的 像以色列這種需要長時間戰備或北韓這類獨裁國家先不論 除了性質比較類似所以需要大量現役部隊的韓國、新加坡以外 日本人口1億2千萬、部隊人數近25萬。 加拿大人口約3千6百萬、部隊人數將近7萬。 澳洲人口近2千4百萬、部隊人數將近6萬。 英國人口有6千4百萬、部隊人數15萬餘。 德國人口有8千1百萬、部隊人數17萬餘。 軍民比都相對臺灣低上許多 所以勇固案的方向倒也不能說錯 只是那種國軍短短16年從38萬裁到剩18萬,感覺很像未戰先降而已 而且在精粹案進行時,雖然還有點組織整併的樣子在 但部隊已經開始單純裁編而非戰力整併了 以前師整編為旅,或摩步旅與裝甲旅整編為機步旅還算得上有點戰力提升的感覺 但勇固案目前看來就只是個單純的裁編案 以解放軍近年裝備日新月益的速度來說 能渡海來台的數量肯定只多不少,再砍實在很不智 嗯,有點離題了 總之前段的重點在於說,國軍員額雖然少,但其實編制也沒小到像螞蟻一樣一碾即斃 假設解放軍要裁集團軍純脆是空穴來風,因此整併後的東部戰略區有六支集團軍好了
但這六支集團軍的數十萬部隊也不可能說要作戰隔天就直接跨海來台 其中有四支集團軍是乙種集團軍,要作戰也需要時間召員集結整備 這段時間難道不夠國軍進行後備動員嗎?到時會再多出十幾支以上的守備旅 當然,有人會說,只要解放軍讓戰士們化整為零,以排或班為建制獨立隱密行動 等作戰前再到目的地集結,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發動大規模攻擊 基本上會說出這種論調的不是白癡就是沒當過兵 有下過基地的就知道,光是一個旅帶營規模的三軍聯勇在事前機動時的規模有多大? 再把這個規模放大個幾十倍,這怎麼可能瞞得住?
想像一下你家隔壁的學校(假設為兩、三千人)每天鬧哄哄地 突然間全校消失,你不會注意到? 再想像全臺突然有數十間學校集體失蹤,這不引起恐慌才怪
要知道,美軍兩次對伊作戰都是花了許多時間在前置整備上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 一直準備到了隔年2月24日 多國聯軍的數十萬地面部隊大軍在沙烏地阿拉伯集結數個月後才得以展開攻擊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也是,30萬部隊是好整以暇地在科威特集結數個月後才開進伊拉克 你要這些部隊安靜地、秘密地在這數個月完成作戰整備計畫 其間數十萬官兵管休、部隊集結動員、料件整備換裝都不被發現? 這還沒算上空軍、海軍的那些動作 就拿往年宣傳中那鋪天蓋地的二砲海(現改為火箭軍)來說 它們平常是將彈頭與彈身分離,要作戰前才會將其整合在一起,以免肇生意外 所以根本不用去管那些陸軍部隊,光是這些導彈一有動作,美軍就馬上知道了 而臺灣的鋪爪雷達雖然被戲謔地稱作是在繳保護費,甚至很可能一開戰馬上被炸毀 但它光是承平時期能盯住對岸沿海機場就夠用了 因為如果解放軍真要發揮其機海數量的優勢 那勢必得將其它戰區的空軍部隊轉場到對台的當面機場 這種動靜要躲過鋪爪的偵測,那不只要空作部睡著,北作和南作中心大概也要一起瞎掉 更別說要進行一個戰區規模的作戰,其它戰區不用備戰、動員以防萬一? 就算國軍情報單位真的蠢到這樣都看不出來 真以為美軍、日本、韓國、越南、印度全部一起改約吃素? 當然,如果覺得解放軍根本不用大規模集結,只要派小量部隊渡海即可 那最好就確保能夠一擊得手 不然要是打輸了 想想過去二、三十年解放軍宣傳的「如果真的動手,打下台灣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到時候要是來不及再組織第二波、第三波而打輸這場戰爭 那可不只是淪為全世界的笑餅而已 而是一直以來讓人民無視政府行為的「強國夢」夢碎之時,到時地動山搖的是中國政局 那些政治局常委不是智障,會這麼冒進的可能性非常低 有人可能會想,好吧,就算解放軍集結一定會被發現,就讓你國軍慢慢整備又如何? 解放軍只要用人海戰數上來打照樣打得贏不是?
事實上,就目前的解放軍而言,其渡海攻擊的能力還有限 先來談談運送部隊的難度 猜猜看運送一個滿編的團上岸需要出動多少艦艇? 要空降一個滿編的團需要多少架次的運輸機?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看解放軍有多少運輸機和運輸艦艇,它又能載運多少人 像已算大型的IL-76每架可載一百多名傘兵,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數據 就像一輛四門轎車硬要塞可以塞六個人都沒問題 但如果每個人身上都全副武裝,那四個人都會嫌擠 如果是要以能獨立作戰一段時間的攜彈量,那這減量就更可觀了 更別說只派單兵根本是派來給人宰的,所以需要有載具 那麼每架IL-76能搭載幾輛甲車呢?三輛,而且裝載甲車後就不用載人了 除此之外,一座機場每小時能起降的架次是有限的 當然,視跑道數量、飛機大小(小如戰鬥機、大如運輸機)與種類(噴射或螺旋槳)而有不同 但是出於安全因素,需要保持一定的間距以免吃到前機尾流,而且控管上也會變得很複雜 因此,新聞報導時常拿國軍空軍的戰機數量直接比上解放軍空軍的戰機數量 但實際要比的應該是對台當面機場的起降能力 以戰鬥機作戰為例,油耗是優關到閃避飛彈時的生死關鍵 作戰時不可能讓你千里迢迢地飛過來,到時油耗完了閃不掉飛彈就死定了 更別說以現代戰場管制能力來說,每個空域能容納的機數是有上限的 只要高過這上限就會出現根本無法作戰的混亂狀況
戰爭不是簡單的1+1=2這種算數問題 而且那還只是他們事先準備時的困難,只要是海陸或特戰的弟兄都知道 搶灘與傘降場的條件限制也是有的,絕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去 所以其實國軍的「常備打擊、後備守土」概念也沒什麼錯,日本自衛隊也是這樣搞的 敵軍本來就不可能一次全部上來,用守備方的優勢兵力殲滅本來就是正常的 一眛覺得我們是數量劣勢,那才會讓我們打敗仗 當然,有人會說作戰時可能機場早就被炸光了 這也不是不可能,但也是有一定難度 因為導彈發射後需要裝填,打完要再花時間填裝,數量再多也只能分成好幾批打 而且這些導彈的目標也不只機場,還有飛彈陣地、雷達站、海陸空軍的指揮所和基地 這些目標加一加少說也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 這還沒談到精確度和妥善率的問題,並不是每個導彈都是最新型的 而且還沒提到國軍多少還存在的反制能力
因此,這些火箭軍導彈絕對是個威脅,但是不是真的那麼恐怖? 事實上,不瞭解的時候很多東西往往都流於想像,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美國在冷戰期間,每當蘇聯有新飛機問世,往往把它當成外星飛機來推算性能 結果直到飛機叛逃後才赫然發現根本連原先預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另外,俗話說「外行講戰術、內行談後勤」
以為國軍有妥善率問題,解放軍就沒有? 美軍波灣戰爭調動了十個師,
準備數百多萬噸物資和五百多萬噸油料後才進行 當時第七軍團轄有四個輕重機械化師,一天耗油1.7萬噸、6千噸彈藥、1千多公升水
需要近四萬輛運輸車輛才能支援兩千餘輛戰車、兩千五百輛甲車、一千門火砲、近六百架 攻擊直升機進行作戰 一個火力投射單位平均需要6輛運輸車協助 就算給時間,讓解放軍運了一個滿編師上來 這些後勤也需要運也會佔空間,美軍當時有盟國港口/裝卸機具能使用的情況下, 卸載一個裝甲師裝備的所需時間至少是三天,中共擔要靠兩棲搶灘卸下一個裝甲師的裝備,時間只會更長.
不運就是彈盡援絕等著吃屎 再者,現代戰爭空襲的效能也被誇大 美軍在對伊作戰時有絕對的空優,平均一天動員超過三千架次 但伊拉克軍隊在開戰後地面部隊都還是保有很好的完整度,他們被殲滅的部隊多數還是美 軍地面部隊打的 更別說國軍的裝備妥善率可不是被國際禁運多時、無料件可用的伊拉克可比的 當然,現在有些比較新式的裝備像野牛級氣墊船可以直接快速搶運大批部隊上灘 但同樣的,要去算它目前究竟裝配了多少到部隊中 而且有利就有弊,這麼大的目標不也是攻擊的標的? 不可否認,這些高新裝備數量越來越多,對國軍確實構成重大威脅 但一直想像數十萬大軍會直接渡海來台,那可能要台海結凍才有可能 至於裝備嘛,國軍真的在這方面是弱勢 不過還算得上堪用,不至於到不堪一擊 因為我們要比較的裝備是上得來的裝備,這也是防禦作戰的優勢 因此,除非今天解放軍可以和美軍一樣直接從邊境長驅直入 那確實那些先進裝備會構成很大的威脅 但解放軍的渡海能量即使到了現在也還是不夠 不過,解放軍這兩、三年的渡海能量正在快速的成長中 比起佔據媒體版面的隱形戰機殲20 它們的國造運輸機「運20」及那些新造登陸艦對臺灣的威脅更大 這些裝備大約會在數年後開始正式列裝 這也是為什麼國防部會說2020年解放軍將具備攻台能力是有依據的 別以為國軍將領真的都是白癡 當然,寫到這邊其實還省略了許多可能影響戰爭結果的變因 但畢竟這篇不是論文,這邊就不一一詳述了 寫了這麼多,好像都是在講臺灣多難打,那為什麼會說臺灣必敗無疑?
其實說穿了就是在這二、三十年「開戰臺灣必敗」的觀念灌輸下的必然結果 即便讓打擊旅全部換裝M1戰車、雲豹甲車30機砲與迫炮構型立刻下部隊 但要是真打過來,臺灣就先民心愧散自己投降了,就算讓國軍再多二十萬人也一樣 換言之,解放軍現況下想打臺灣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說難在於如果真打過來,臺灣理論上是有能力且有可能撐住的 說簡單在於恐怕不用打過來就投降了 其實國軍確實沒那麼弱,去看看韓國、日本的部隊 雖然他們有比國軍先進的產品,但也有不少跟國軍同級甚至落伍的裝備 解放軍至今也是有為數甚多的59式坦克及60年代的殲擊機存在 國軍的裝備稱不上先進但也算得上堪用 可惜的是在媒體的操作下,許多民眾真以為國軍只有二戰裝備 如果真要論的話,實事求是的說,我們的裝備水準確實不到二十一世紀水準 但多數也是有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軍水準,絕不是什麼二戰、越戰水準 更別說有些裝備是絕對算得上21世紀的產品的 事實上,國軍一直停滯不前除了政治因素外,還必須歸咎於國軍政策與民意 雖然國軍會不得民心很大一部份是咎由自取,但民眾不支持的態度讓國軍寸步難行 對很多人而言,只要跟國軍有關,那這東西就是落伍的垃圾 這不是說國軍的訓練不需要改變 但像背單戰這點連美軍都在做 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基礎,大家都是這樣一動一動的在演戲 問題只在國軍的單戰一直停留在以步兵師為主力的那個年代沒更新而已 更麻煩地是,許多民眾認為國軍不精實沒在訓練 但是同時為了都更而要求放棄機場和重要據點 因為居民抗議而將砲指部每年重點的重砲訓練遷移 那國軍究竟該怎麼訓練? 說國軍應該取消刺槍術,又忽略解放軍也在刺槍 美軍也是幾年前才修正為自由格鬥,甚至現在訓練時都還會教托擊法,就是國軍現在在托 擊的那個托擊法 美軍教範都說會閱兵的部隊不會打仗,但一堆人還沉浸在過去那種踢正步才是軍人的時代 然後又開始數落現在的兵刺娘槍不整齊不威風,殺聲不夠大 這樣前後不一的態度對瞭解事情並沒有幫助 是,國軍該改,他的單戰該改、萬年保力山該改、萬年統裁部該改 那些只存在於編裝上的裝備應該好好清點 但國軍並不是真的就這麼一事無成,沒東西可用 像許多機步、裝甲的作戰教範都還是抄美軍的,不會不實用 國軍或許不敢說絕對守得住臺灣,但解放軍也絕對沒那麼好打 這不是要夜郎自大,只是要大家別妄自菲薄 不過前提是我們真心想守的話 所以,在討論前,先問問自己 願不願意為了守護這片土地而戰?
台海戰爭!?不會有啦!
軟性經濟戰,台灣就倒了..
目前越來越多的台灣產品,在中國市場被他國或中國本土產品取代(沒貨貿,光關稅就輸)
這幾年工具機產業很慘,一方面是中國本土製品往中階發展,傳統對手韓國工具機產業因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簽了,關稅就更省,台灣工具機節節敗退。
何況中國正在搞工業2.0,目標能達成的話整體工業技術會更上一層樓。
台灣往南向發展,也卡在貿易協定上,關稅就輸競爭國。
觀光業就別提了,一天到晚電視講中國沒水準、沒衛生的、沒花錢,中國人會想來嗎?(按觀光局統計中國觀光客是來臺各國觀光旅客中消費力最強的。日本、韓國、歐美倒是賺中國觀光財賺的爽歪歪,(沒水準就沒水準,錢花多就好))
中國很有良心啦!
不然取消現在進行的*早收清單*,台灣製造、電子業也死很慘(*早收清單*可以想做是服、貨貿協議中,兩岸沒爭議的部份先偷跑)
真要搞台灣,只要國人入境中國來個技術上延誤幾個月才入境中國。
目前有一、兩百萬台灣人在中國就業生活,如果真無法入境工作(這些人薪水都不錯)造成失業....
可能的社會動蕩....自行想想吧...
歷史上戰爭的開端很多都是試探性後的
在文攻武嚇的喊話到經濟封鎖戰或是陸海空軍正規戰
板上都有很熱烈的討論
小弟有一點另外的看法
國人猶記”鄭捷隨機殺人案”對社會的震撼
在幾個月前有看到這一則新聞
• 陸艇擱淺3天沒人知 海巡署長:小兵脫窗!
• TVBS-2015年10月01日 下午13:49
http://video.n.yam.com/20151001306581/%E9%99%B8%E8%89%87%E6%93%B1%E6%B7%BA3%E5%A4%A9%E6%B2%92%E4%BA%BA%E7%9F%A5%20%E6%B5%B7%E5%B7%A1%E7%BD%B2%E9%95%B7%EF%BC%9A%E5%B0%8F%E5%85%B5%E8%84%AB%E7%AA%97%EF%BC%81
讓人聯想…..
要是大陸利用死刑罪犯…..特種部隊……
派遣1000人到台灣……
然後實行斬首任務…..
將一些對大陸不友善的政治人物狙殺…..
或是在公共場所隨機殺人…..
製造大動亂
在警方趕到時像鄭捷一樣棄械投降
接下來要說的是後續的處理…….
大陸的官方向台灣要人…….
台灣官方……給不給人?
不給…..大陸以”一個中國政策”對台動武的理由就成立了
給了…..台灣的內部應該就會大亂了
第一波的攻勢可能是自由行
在第二波跟接二連三的偷渡來台製造動亂的人
政府要怎麼因應
尤其美日都宣稱”一個中國原則”
而這樣的社會事件…….美日也很難軍事介入……
頂多就是口頭上的喊喊話
當然
當你的子彈可以打到我時……我的子彈也可以打到你
相同的台灣政府也可以派死刑犯跟特種部隊去大陸製造相同的動亂
那麼…….台灣有勇氣跟大陸要人嗎?
大陸會不會在很快的時間內就把犯人槍斃呢
台灣有很多台商在大陸的身家性命呢
只是回應版主討論的……
戰爭通常會採取..最穩健.風險最小的行使方案...不管是戰術上還是戰略上
其次都會想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相對於代價..造成敵方傷害的較大收益
小弟不才….只是提供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
歡迎不同的意見的人一起理性討論...沙盤推演
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不要隨便謾罵攻擊別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