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北宋朝軍隊在王安石新政改革下戰鬥是否有提升

有人說成功,也有說失敗,說成功的因為對交趾用兵勝利,說失敗的舉對西夏有永樂城之敗,所以新政到底算成功還是失敗嗎?小弟不懂但是水滸傳中宋兵感覺很弱,但偏偏戰敗後上山入寨的將領又很強。
2016-05-24 11:50 發佈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說失敗的舉對西夏有永樂城之敗,所以新政到底算成功還是失敗嗎?小弟不懂但是水滸傳中宋兵感覺很弱,但偏偏戰敗後上山入寨的將領又很強。
...(恕刪)



好像有一本書是 宋朝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孬

裡面記述了北宋百年對外用兵的戰役 名將

好像對西夏是差一點就可以滅掉這個大患

但是出了天才皇帝 跟 奸臣

讓西夏有了喘息機會

參考囉
免責聲明:以上資訊,僅供笑話 ,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讀者須自負風險及判斷,個人不負任何責任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有人說成功,也有說...(恕刪)


軍隊本身的戰鬥力是否提升 用戰役勝敗來看 恐怕把事情看的比較簡單

戰爭勝敗的因素不只有軍隊本身的戰鬥力,應該把很多戰場內外的影響因素都考慮到

中國皇帝給前線將領扯後腿的案例是有的,奸臣給政敵使絆子 讓政敵打敗仗 這檔事情在中國史上應該也是史不絕書

王安石的變法失敗其實嚴格說起來也是牽扯政治鬥爭

中國高度成熟的政治制度導致每個人 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可以不擇手段 即便傷害國家利益也在所不惜(我國應該很明顯)

周邊的小國邊患 游牧民族等等 通常是為了生存 所以劫掠中原,目標只有打贏戰役搶東西活下去

也許就是這樣 所以不再國家組織當中的個人 其實可以很強悍 但讓國家組織起來就是各種綁手綁腳
北宋軍隊的戰力主無論怎改革都沒啥差別,中國從中唐以後到宋之間藩鎮割據的前例讓朝廷對於本國軍人的忌憚更勝於外敵,而且從五胡亂華後大量中國北方的各式民族成堆的移入中國生活(指北方),這些外族人士很多都像美國唐人街一樣聚集於某一個地區或城市,除了天性較為原始與尚武外更必須於中國境內與本地的漢人或是其他種族甚至是本種族不同部落的人競爭,所以這些人基本都尚武好鬥,十分的剽悍。可是一旦重用他們做大起跟本壓制不了(最有名的就是沙陀族人所創的北漢,在山西太原撐了好久)。

所以宋開國後能不用兵就不用兵,用完了兵就趕快打包收起來而且可以注意與北魏開始到後周這大約6百年間中國出了一坨又一坨的胡將(一大堆阿,罄竹難書.........)相比宋朝可以說高級將領中很在有胡人,最少也必須是非常漢化的胡人。
岳家軍就宋朝的
怎麼那樣強
看看岳飛怎麼改革的?
宋太祖

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用貪汙換國防



因為皇位得來不正

如果換柴家搞不早收復燕雲十六州了嗎?

kantinger wrote:
岳家軍就宋朝的
怎麼那樣強
看看岳飛怎麼改革的?(恕刪)

他也沒改什麼革主要是宋朝中央政府整個被金人搬走剩下一個康王跑到南方變成對於武將的約制力下降,可是也別忘了等南宋政權穩定後當時一堆的武將一樣也是被制約(岳飛也因為管太多被砍了......)。而且岳飛的"強"很多都是後世人的宣揚以及他所謂的"忠"否則當年不少將領都比他優秀,例如孟珙。

這為孟先生大概是世界上海扁當年無敵蒙古軍次數最多的一位。
北宋似乎是對外戰爭中勝率最高的朝代之一喔
那個王先生無論怎改革也生不出宋朝開國以來就缺的東西,馬。

宋朝從開國就缺馬,因位主要的產馬地都不在手上(例如冀北與西涼、河套),當年北伐主要都是靠著步兵結成大方陣應戰,所以好幾次都被遼騎從側翼或是後方插入而戰敗。雖然宋軍搭11路公車擺方陣攻擊力不強但宋軍依然擅戰防禦力很可怕,所以後來幾次遼朝落人報仇也一樣被宋軍海扁,遼軍大頭目耶律休哥還曾差點被砍死,所以搞的雙方誰也打不倒誰..............。

尹繼倫<---砍人的是他

當年北宋缺馬缺到大量的去雲南買馬,但雲南馬比較接近馱馬,耐力強能吃苦但卻跑不快拿來北方當戰馬基本上跟騎驢子差異不大。而到了南宋更缺馬,整個南宋初期就只有岳飛的軍隊有騎兵集群,而且這些馬不是改革來的而是跟劉齊軍交戰戰勝擄獲的。

史載岳飛12軍中踏白、游奕、背嵬三軍為騎兵編制總數大約兩萬多。





yujeuchen wrote:
北宋似乎是對外戰爭...(恕刪)


勝小戰有什麼用?

大的呢?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