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年國共兩黨先後得勢的原因

國民黨當年投靠蘇聯,成為共產國際在中國的帶頭大哥
蘇聯大力援助國民黨
讓國民黨有錢有槍
最終打敗北洋軍閥

打敗北洋軍閥後,國共分裂
國民黨擺脫共產國際,自立山頭
錢從哪裡來?
當時中國是農業社會
國家GDP基本靠農業
國民黨佔據長江口
外國出口給中國工業品,
中國各地軍閥盤剝農民地主的錢都給外國賺去
但是這中間要經過國民黨的海關
所以國民黨的財政收入50%是通過海關賺的
也就是外國賺中國農村的錢越多
國民黨越富有
而中國各地軍閥越窮
此消彼長
國民黨自然成了各路軍閥共主

之後抗日戰爭爆發
國民黨先後被世界兩大強權蘇聯和美國援助
錢源滾滾

抗日勝利後
國共對峙
前面說了,當時中國各路政權的錢
根源都來自於農村
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
把中國最根本的生產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國民黨自然越來越窮
物資匱乏
最終敗北
2016-02-17 10:52 發佈
文章關鍵字 經濟基礎 原因
中國各地軍閥盤剝農民地主的錢

農村包圍城市把中國最根本的生產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怎麼不一樣?
~轉

抗戰勝利後百姓為何選擇援毛不援蔣?秘密就在「打倒土豪分田地」裡。

「打倒土豪分田地」看似一句簡單的口號,但處於那個特殊的歷史條件裡面的文章很大,意義非凡。

鬥地主搶到的金銀細軟可以充作軍費,用於壯大。土地房屋何用,難道要播撒種子種草養馬?當然是分給農民,既得人心,又可收取賦稅,豈不是一舉兩得?至於蔣,人家好歹是執政黨領袖,難道還能去掠奪有產者,破壞社會安定嗎?

國軍就大不相同了,抗戰的內債,外債全部是國民政府買單,學校的免費教育,重新把難民遷回老家,恢復交通和抗戰陣亡,殘廢軍人,退伍軍人的補助,和遣返日本戰俘的費用全部都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素,全世界都不寬裕。幾乎全都在挨苦日子。那時的國民政府根本也就是個窮鬼。
  
共產黨就不同了,打地主,把田地等生產物資分給農民,把無數地主很多代剝削積蓄的財產充公,共產黨又不用像國民政府為這個那個買單,攻佔的地方越多打倒的地主就越多,錢也就越多。自然是越打越精神了,而國軍沒有這樣無本萬利的收入,就只能靠自己那點存款和借錢過日子,時間長了自然越打越沒精神了,越打越窮了。
  
所以解放戰爭,國軍就靠那點沒有被完全報銷的精銳部隊,和借錢過日子,勉強和共產黨叮裡桄榔的打了4年。其實等到3大戰役結束,那點在抗戰中殘存的精銳部隊徹底掛掉和金融改革遭受失敗,已經沒地借錢的時候,國民政府就不可避免的完蛋了。
不就差在對日抗戰的出錢出力跟大筆外債

難不成抗戰前政府清廉英明

怎麼就玩的轉?
~大家應明白蔣先生領導的是一個以17世紀的農村社會為基礎的國家(轉載)

蔣中正向各地軍閥要兵,不是靠統帥的命令,多是要稱兄道弟的講交情。1936年的黃金年全中國財政收入只有4億美元,約合現在二,三十億美元,用這麼點錢維持幾百萬軍隊作戰,免費教育,維護建設,絕對是捉襟見肘。及至廣州陷落,海岸被封鎖,關稅收入全部喪失,國家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這樣微小的數目,無法應付巨大的預算,只能由負責人用采包辦制度,導致經手人有了貪污的可能,但是追根溯源,還是掌握的資源不足以對付眼下的問題。

  松滬大戰,國軍30個精銳師消耗殆盡,蔣中正以為日本就17個師團,已經無力再進,但日本這個軍事制度及工業非常發達的現代國家,軍令一下,就又調來了幾個訓練有素,裝備齊全的預備役師團。在杭州灣登陸後合圍國軍,國軍被迫撤退。徐州會戰以後,面對快速的機械化師團,為避免賴以後續抗戰的幾十萬國軍被圍殲,只能用決開黃河來阻止日軍以爭取時間,這才爭取到時間在武漢與日軍激戰。

  蔣中正敗而不降,給日本帶來無盡的苦惱,第一次長沙會戰失敗後,中國通岡村寧次對軍部報告《關於迅速解決日華事變的作戰意見》中不無沮喪地認為:"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四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隊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介石,一介頑石抑或是仗信如介石?總算苦撐到1941年,11月底美國國務院通知日本必須從中國,越南撤軍,日本的強硬派索性放手一搏,太平洋戰爭爆發。有人講蔣公從此作戰不積極了,這很片面,國軍10多師與日軍3,4師團的會戰,每年都有。何況日軍師團14000到16000人,火力強大,國軍一師6000到7000人,缺乏騾馬,車輛,徵兵已及至人力的極限,且士兵體力,智力不堪教練,不知道協同,各個部隊特別是雜牌部隊,各成體系,自操方言,難以協調,什麼社會就有什麼部隊,中日雙方的軍隊根本就不是一個世紀的產物。國軍的300到500萬軍隊,只有100萬步槍,800門火炮。美國經過艱險無比的駝峰航線從印度空運來的300噸製作武器的材料,在重慶全部做成子彈,每個士兵,一個月也只有4發子彈,(包括機槍手)。史迪威說過,他在江西看到一個團,只有4挺機槍,800發機槍子彈,最多打10來分鐘,就沒有了。但是依然勇敢的向日軍進攻,五天五夜,全團只倖存400人。

  到了戰爭後期,通貨膨脹,國軍離沒有補給已經不遠了,部隊以經商,走私來維持,軍隊開始敗壞。蔣中正如何支撐呢?只能咬緊牙關硬拚,部隊只求吃夠,不求吃飽.1944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萬多噸(同期日本是接近一千萬噸,美國是八千多萬噸),不夠現在一個小時的產量。蔣中正就以一個中世紀國家的社會所構成的五花八門的雜色軍隊憑劣勢武器和強大的敵人對抗8年之久。國軍一師6000人,行軍,紮營,埋鍋,砍柴,挑水等等全部系農村習慣,除了軍裝和那個燒火棍與明朝軍隊區別不大。

  國軍一度低到90萬,以後全靠不斷拉壯丁,素質每況愈下,史迪威曾經看到,鐵道上一節車廂沒有機車,無法拖走,只好用上百人用手臂挽拉。

  1945年勝利,上海市民去機場迎接國軍,以為是英姿颯爽,結果看到的是身體贏弱,擔著水桶,扛著籮筐與苦力無異的士兵,景仰之情頓時失去。而接收台灣的國軍士兵看到當地民眾把鐵管插進牆裡就能出水(就是我們稱作的自來水)均感到十分好奇。

  蔣中正動員300到500萬軍隊,以全國為戰場與強敵做8年生死之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但是他沒有合適的組織,缺乏支持的社會,強有力統一的政府,如果有,日本也不會侵略中國了。好些事只有馬虎將就,也就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黃河決口,拉壯丁等等,一切都來。只要能維持當前的局勢,就不惜這些犧牲了
kantinger wrote:
中國各地軍閥盤剝農...(恕刪)


1 各路軍閥是分散的,中共是一個整體
2 中共把土地分給農民,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提高了產量
3 中共消滅或者抑制了地主,生產成果不用受中間階級盤剝
4 中共佔領區由於共產,對外國進口工業品的消費大大降低
5 中共佔領城市後就開始積極進行工業生產和建設了,和那些軍閥不一樣

esolve wrote:
1 各路軍閥是分散...(恕刪)


那抗戰前怎麼就玩不轉連軍閥的力量都不如?
這兩黨有啥好討論的 .

只要頭腦夠清楚的 ; 都知道國共本一家 .

只是一個騙了台灣幾十年後 被人民發現他的真面目 , 要再翻身.......很難 .

每次從電視看到某黨做樣子說要洗心革面 , 檢討......選輸就開始一堆窩裡反. 找戰犯.......內心就覺得這黨真是奇琶 .
esolve wrote:
1 各路軍閥是分散的,中共是一個整體...(恕刪)


這段歷史充滿了虛假材料, 基本上我是不太碰的.
不過看到這種矛盾的見解, 忍不住發個聲.
就上面這個說法而言, 除了第一點我還可以贊同外,
其他的用中共自己的歷史就可以反駁了.
三面紅旗就是在做樓主的以下幾點的事,
可曾逹到樓主宣稱的經濟效果?

再回到前面的樓層, 原則上也是 kantinger 問的問題,
政策那麼有效, 那麼中共的 "長征" 是在幹什麼的?
該不會樓主真的認為中共在 "長征" 吧!

kantinger wrote:
那抗戰前怎麼就玩不...(恕刪)



抗戰前有各路軍閥
抗戰後各路軍閥被消滅了
而共黨也在抗日時期壯大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