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探索節目都有製過很多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專輯,二戰之後的科技,戰術思維及戰爭都比那時高
出不少,但二戰的名氣還是高過之後的戰役,就連一次大戰都沒那麼有名氣,專輯少的可憐
為何二次大戰還能一直被討論
b30003146 wrote: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恕刪)
其實世界大戰有三場,第一場是7年戰爭,而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中間的和平算是中場休息。所以第一場離太遠而第二場的前面一場太沒戲劇性與題材性(沒什麼適合炒作戰敗國黑暗面的題材)。而事後因為戰勝國深知這場戰爭背後的不仁、不義,所以大搞文宣讓戰敗國扛所有的黑鍋是必須的。
而三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其實只是聲光效果比較吸引人而以,幕後的黑手都是金融家。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是利益分贓的一種方式。
抗日70年
人命熔爐…1個連 10分鐘陣亡
2015-05-02 03:07:19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專題報導
七十年前的今天,已打了近八年的抗日戰爭進入最後一場大型會戰─湘西會戰,雙方投入近卅萬兵力,此役我軍獲勝,殲敵兩萬餘人,自此,我軍從防禦轉為反攻。
從一八七○年後,日本即侵華備戰六十年。戰前日軍與國軍戰力概略是:陸軍三比一,空軍九比一,海軍卅二比一,補充兵五十四比一。
我軍裝備落後,抗戰初期士兵持大刀對抗日軍機械化部隊。 新華社資料照片
分享
大刀對步槍 草鞋對軍靴
面對一個訓練精良、新式武器完備的日軍,百廢待舉的中國幾乎只能以血肉之軀抵抗,於是出現淞滬會戰上的「大刀對步槍、草鞋對軍靴」恍如不同世紀的戰場。
以敵我雙方公布的多場戰役死傷數據,中國是犧牲六、七個國軍士兵,才能換上一個日本兵,甚至要八個以上。
七十年了,已兩個世代,但對耄耋之年的老一輩來說,這場慘烈的戰爭仍是清晰在目。
什麼叫做「一寸山河一寸血」?就是用生命來換取寸土。老兵李昭東回憶:一九三七年八月淞滬會戰開打,他們的團二千多人打到只剩一百多人。陶峙岳的第八師,八千多人三周下來只剩七百人。七十八師在蘊藻濱,十分鐘一個連(一百多人)全部陣亡。
淞滬會戰,國軍投入七十多個師(八十萬人)在上海阻擋日軍。上海寶山區的月浦、吳淞、蘊藻濱、羅店,被形容是「人命大熔爐」,「中國軍隊填進去就熔化了,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三小時就死了一半。」
姚子青營長率五百多人死守寶山縣城,戰到只剩廿多人,子彈打光了,與日軍白刃戰,結果全營戰死。
文書、炊事 也提槍上陣
連日軍也稱羅店是「血肉磨坊」。抗日名將黃維(六十七師師長)曾說,「我奉令在羅店死守一周,打到最後,手下三個團長,一個戰死,兩個重傷。師部除了一個電報員,連文書、炊事員都拿槍上陣去了。戰後整編,活著的連一個團都湊不上!」
這一戰 改變了作戰軸線
淞滬會戰是八年抗戰廿二場正面戰場的第一場會戰,在八年的大大小小戰役中,我軍敗多勝少,在開打初期,剛訓練好的二萬五千名基層軍官就折損一半,但我軍的高昂士氣,打破日軍三月亡華美夢,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更告訴世人「中國不會亡」。
現存九十五歲抗戰老兵祝仁波說,抗戰勝利去南京接收日軍的電台,發現日軍已有雷達,他激動地掉淚:「能擊敗日軍,多麼不容易啊!」
八年抗戰,中國官兵傷亡三百三十多萬人(二百六十八名將領陣亡),近千萬平民被殺害,軍民受傷二千萬,財產損失更難以計數。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