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衛士長程火箭彈的現況與迷思~

長程火箭彈的迷思, 這篇來自作左岸軍網的分析 非常精闢的解說長程火箭彈的運用/缺陷所在, 是難得一見的好文,與眾軍友分享~

================================================================


WS-2系列的高精度和傳說中的廉價,還有足夠跨越台灣海峽的射程,讓苦於短程彈道導彈數量不足的軍事愛好者找到了一塊新的“價值窪地”。從2004年至今,每次台海局勢緊張,利用WS-2彌補短程彈道導彈不足,大規模發射WS-2的構想總是層出不窮,甚至今年針對美國華盛頓號航母參加黃海演習的傳聞,在熱議彈道導彈那打航母的同時,好事者還掀起了一輪WS-2打航母的探討,令人哭笑不得。網絡熱議的同時,國內裝備的多管火箭炮,卻仍然集中在122毫米和300毫米兩個口徑上,遠程火箭炮更是只有PHL03等300毫米口徑的產品,沒有WS-1/2/3的一席之地。對這種有趣的現實,有人分析認為這是因為WS-1/2系列和A-100等產品是航天部門研製的,沒能得到陸軍的認可。不過筆者從公開的數據分析,認為這些沒能裝備的遠程火箭炮自身的缺陷恐怕更大,尤其是WS系列火箭炮,儘管射程上填補了傳統遠程火箭炮和近程彈道導彈的空白,但其性能和費效比並不能令人信服。

衛士長程火箭彈的現況與迷思~

衛士火箭彈有效載荷係數低

首先看投射能力,WS-1B,WS-2火箭彈的有效載荷係數比傳統火箭彈要低得多,WS-1B的180千米射程,是150千克戰鬥部下實現的,載荷係數僅為20% ,WS-2更是降低到可憐的15.56%,加上WS-1/2採用非折疊的彈翼,體積龐大,單車攜帶數量偏少,這更加劇火力投射量不足的窘境。在投射能力上的不足,是衛士系列火箭炮的劣勢,這令其無法和傳統火箭炮競爭。



衛士火箭彈的精度遠不如彈道導彈

其次看精度,WS-1一直是無控火箭彈,其精度一直不佳。四川航天工業總公司吸取WS-1的教訓,在WS-2上大幅度提高了精度。根據外售展板的資料,WS-2火箭砲採用捷聯慣導外加簡單的低成本慣性傳感器,三通道姿態控制提高控制精度,並通過彈體前部的彈翼來修正誤差。不過即使是四川航天自己的介紹,使用的仍然不是製導系統而是控制系統,這個控制系統的製導精度確實優於早期的彈道導彈如SS-1,但和新型彈道導彈相比就要遜色得多,畢竟慣導器件精度提高和成本降低的趨勢,彈道導彈也一樣收益。

20世紀60年代末的SS-1D,已經在550千米射程上實現了700米的CEP,遠高於WS-2。 SS-1的後繼者,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SS-23奧卡導彈,原始型號在500千米射程可達到300米的CEP,更是大為提高,更不要說後來的SS-26伊斯坎德爾。 WS-2火箭炮200千米射程上600米的CEP,並不足以替代短程彈道導彈。即使是射程較近的短程彈道導彈如SS-21,120千米射程上的CEP可達95米以內,國內近期開發的P12和B611短程彈道導彈在120~150千米射程上可以達到80~120米,性能明顯高得多,B611還有250千米射程的增程版本,完全覆蓋了WS-2的射程範圍。




WS-2使用了昂貴的慣導傳感器

WS-2遠程火箭彈是否值得採用,最重要的是費效比因素。俄羅斯龍捲風火箭炮和國內仿製版PHL03式火箭砲採用簡單慣性控制器件進行主動段控制,時間短對慣導器件要求低,有效地控制了成本。而WS-2的超遠射程需要在主動段和被動段都進行控制,單純主動段控制無法滿足基本的精度要求,這就意味著WS-2儘管使用“簡單廉價”的慣導傳感器,但這個廉價要比PHL03等所用火箭彈的慣導器件要昂貴得多,或者說,WS-2是不可能和PHL03這樣的遠程火箭炮在其射程內比拼成本。 2006年四川航天成果展上的WS-2資料顯示它採用了彈載計算機測算全程偏差,這樣的設計就更昂貴了。龍捲風火箭炮的火箭彈報價早已經超過100萬人民幣,PHL03改善了精度價格也不便宜,WS-2更複雜和精密的設計,造價就更上一層樓了。

根據某些傳聞,WS-2/3火箭炮還使用了GPS制導,得益於GPS的廉價終端,成本不會增加多少而製導精度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短程彈道導彈有更好的慣導設備,配合GPS仍然可以達到更高的精度,或者說WS-2仍然無法獲得更高的費效比,如果使用更精密的慣性傳感器,固然可以提高精度,不過成本也水漲船高。

WS-2其實更接近程彈道導彈

WS-2系列火箭的直徑高達400毫米,短程彈道導彈如DF-11的直徑也不過是0.8米,P12/B611的直徑更小,其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實際上,WS-2更類似於一種簡化設計的小型短程彈道導彈,而不是一種傳統的遠程火箭彈, WS-2的價格也更接近B611/P12之類的短程彈道導彈而不是WS- 1那樣的無控火箭彈。很多人看到WS-2使用“簡易”慣導設備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精度,認為它成本遠比短程彈道導彈低廉,可以揮灑彈雨大規模使用,這就陷入了思維的誤區。 WS-2這類增加了越來越複雜的製導設備的遠程火箭彈,即使大規模生產,實際價格也不可能降低到PHL03火箭彈的水平上去。另一方面來說,DF-11導彈在20世紀90年代採購價不過是100多萬人民幣,而今這個價格只能購買PHL03遠程火箭彈。

傳統遠程火箭彈本身的成本就在逼近短程彈道導彈,在陸軍執行縱深打擊時,到底是價格便宜一些同時精度低一些的PHL03費效比高,還是價格和精度都更高一些的B611更經濟,都是一個需要選擇的問題。加強了製導能力的WS-2現在可以說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雞肋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沒有裝備過的WS-2有雞肋的食之無味但沒有棄之可惜,其裝備前景實在黯淡的很,出口可能是它唯一的出路。不過以目前的趨勢看,WS-2系列火箭炮的繼續改進的話,很可能進一步強化製導能力,在火箭炮的名義下做成實質上的小型短程彈道導彈,和B611等導彈競爭集團軍配屬的遠程精確打擊武器,不過這樣的話,它離廣大愛好者夢想的那一幕鋼雨的場面就更遠了。


精確制導武器的費效比優勢是客觀存在

WS-2獲得眾多追捧的原因是,不少國內軍事愛好者希望能用“數量優勢”彌補“精度劣勢”,在“費效比”上尋找一條新路。但這種主觀希望卻是與精確制導武器出現、並大行其道的客觀歷史事實相違背的。

眾所周知,精確制導武器誕生於越南戰爭,並在實戰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摧毀河內清化大橋的作戰中,美軍曾出動600多架次飛機,投下數千噸普通炸彈,損失飛機18架,仍未能將橋炸毀;改用剛剛研製成功的“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後,僅出動了12架次飛機,而且無一損傷,就炸毀了該橋。

激光制導炸彈的單價是普通航空炸彈的10倍以上,但它卻能帶來上百倍的效能收益。精確制導武器在“費效比”上具有質的飛躍,這就是最近30年各國爭相發展的原因。而回到遠程火箭炮與近程彈道導彈的對比上,因為製導部件的價格佔全彈價格的比例更低,所以在費效比方面,彈道導彈比起精確制導炸彈更加出眾。 “鋼雨彈海”般的遠程覆蓋打擊,在費用上還不如“點穴式”打擊來得低廉。

在追求費效比方面,美國人也走了彎路

這一幕並不陌生,在美國也有類似的例子。常言道一分錢一分貨,GPS制導的滑翔炸彈具有較好的精度和低廉的價格,但隨著滑翔炸彈不斷增強制導能力,再增加發動機構成新一代中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其配置和導彈無異,價格也向昔日高高在上的導彈靠攏,典型如JSOW-C單價71.9萬美元,而“魚叉”導彈也降低到72萬美元。


衛士長程火箭彈的現況與迷思~
2014-09-13 14:26 發佈

cche1079 wrote:
長程火箭彈的迷思, ...(恕刪)


齊射一百次花費九億RMB,摧毀50個有價值目標,很划算啦..
cche1079 wrote:
長程火箭彈的迷思, ...(恕刪)


這篇文章我看過

你說的不太清楚, 讓我幫你解釋

打戰和斯斯一樣有種, 一個是戰術目標, 另一個是戰略目標

=============================

1. 戰術目標: 就是混戰, 敵我不清, 大家都接戰在一起, 眼下最好的大面積武器就是手榴彈, 若可以一次丟100枚手榴彈到一個小巨蛋面積的範圍內, 不用管精準度, 只要都投進就好, 這時你就會開始發現, 該死, 自己的人已經不到一百人, 加上防陣地都來不及, 但若支援火力1分鐘沒來, 那你的連就會全滅, 這時你身邊有幾種選擇

1. 長程火箭: 衛士或雷霆
2. 砲兵: 105, 155
3. 巡弋飛彈:長虹與雄風
4. 導彈: 東風11或天弓

光一分鐘時間的要求, 就只有兩個選擇, 短距離就是砲兵, 超過100公里就改換長程火箭, 畢竟要求不一樣, 這時 重要性

時間 >> 準度

數量多 = 便宜

你不會介意你的戰友多發兩發火箭以防漏打, 你的戰友也會想, 這東西應該不會貴, 他庫房裡面就還好多箱, 打了以後再領就是了


===============================

2. 戰略目標: 就是有一個硬體的東西, 這個東西可以讓戰術的武器進行

指揮 ,運輸, 補給, 修理

所以以下都算戰略目標, 就是當然要打掉, 但今天打不下來, 明天再打也不會太遲

1. 橋梁
2. 空軍基地
3. 雷達站
4. 海軍基地
5. 其他

基本上來說, 要攻擊這樣的遠程目標, 就是只有巡弋飛彈與導彈兩個選擇, 美國家大業大, 把巡弋飛彈當遠程砲火, 大陸最近家當也不錯, 也可以把1600枚的短程東風導彈當支援火力

大陸可是花了20年時間, 才準備好1600枚, 那就是每年產量就是 80枚而已, 就是數量少, 大家在庫房內絕對找不到的武器, 所以核彈那種差2000公尺也沒問題, 若要當火力用, 那精準度就要很高, 基本上打機場跑道, 至少 CEP300 米, 最好 50米, 當然不準確當然可以用數量換, 但那就失去戰略武器的價值

時間 << 準度

數量少 = 貴

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很難做, 一個月頂多做100枚, 那就一場混戰就沒, 就算是司令手上有也不敢用

長程火炮若大改,那便宜的優點就沒了,那更不可能大量部屬,所以這武器由大家的庫房消失,太貴又要買的結果就是買很少,當寶貝用,愛國者三就是相同問題, 所以台灣才需要便宜但沒那樣準的天弓三,當多管火箭用
價格 數量 效率 這三者是精確打擊兵器 很令人難以取捨的地方
從漢人來了島上以後一切都變了,黑暗籠罩了我們的前途,從我小的時候,族中的長老就有一個疑問,我們該怎麼做?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
mikakimi wrote:
齊射一百次花費九億R...(恕刪)


50個什麼目標? 戰術還戰略的?

世界上那裏會有 好吃,便宜,又大碗的事情

打單一油槽和打一整個油庫,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事情,也就是說,台灣若西岸所有的油庫都被炸掉,但佳山外面就是還有一個油槽,你要真要用長程火炮攻擊,那就要用數量去換成功機率,那還不如發射兩枚巡弋飛彈比較便宜又省時省錢省事

灘頭的戰術目標,就是無差別火力,才是真正的王道,你不會介意到底是轟7或火炮還是艦炮的炸彈落下來

真群毆時,屠龍刀還有菜刀 是沒有差別的,折凳也不錯

屠龍刀 = 導彈
折凳 = 長程火箭
菜刀 = 鐵殼炸彈

同樣台灣的雲峰飛彈,精準度若600米,就要讓大陸知道又發射導彈,台灣就打 天津港與上海港 外無人小島外面的海域報復,絕對不會和上次一樣沒任何反擊,架上的戰略武器才是談判好籌碼
謝過newshunshan大大的解說~
其實左岸自己都點明了,長程火箭炮炸藥裝載量過低, 跟本難以造成有效殺傷,打打民房殺傷平民還可以,要啃軍用掩體就算了......

小弟在次強調 戰轟機的工作用SRBM/彈道飛彈來做,那效益會掉到很慘,慘到難以計算.
CEP5米和CEP100米,戰機可能只要2顆便宜的精導滑翔炸彈+雷射導引莢艙就解決掉目標.
SRBM可能要百顆還不一定搞定.....且任何一顆SRBM成本都可抵過一大批炸彈.
想學美軍短時間把敵軍轟到一次大戰程度,恐怕未來還是只能靠類似B-2/B-1還有F-16/18先進戰機海的東西.
否則戰爭彈藥花費應該足夠買敵國人民大部分收買下來....根本不用打.

大量火箭導彈持續不準確轟地球,應該算是二戰蘇聯砲兵那一套.
只是現代版的距離拉到更遠.
和美軍不同的是,這種打法目的不是立即摧毀,而是擾亂壓制,
使敵軍無法有效率的作戰,以利後續陸地戰的硬碰硬.

台灣發展長程反制火力的目的在於干擾/阻滯敵方兩棲作戰的步調(利用敵軍港口集結/運送轉換船隻,缺乏掩蔽的空窗期殺傷敵軍戰力, 全球只有左岸認為可以用SRBM就完全壓制數十萬大軍.....)
我軍的雷達分得出對方是用什麼彈嗎?
另外彈道飛彈打掉一發就少一發,短期都不可能再補充(TG也是花了20年才囤積了2000千枚SRBM,這還不考慮彈體有一定壽命,放著不用還是失效過期給你看).
戰機炸完目標, 回頭檢修/加完油/掛彈, 則又能馬上出陣轟炸,持續性遠遠高於SRBM, 不然米國玩彈道飛彈比中國還多了10幾年, 米國精準打擊技術也遠高於共軍, 為啥要乖乖發展B-2/F-35, 而不是繼續精進義勇兵飛彈?!

另外被炸的目標也會被修復(伊拉克再聯軍那種絕對空優轟炸的情況下,都能勉力修復機場了) 除非核彈轟下去,不然工兵都會出來修補(台灣自己都買一堆跑道快速維修包件) 復舉例來說,目前中山高還維持五條戰備跑道,假設三枚導彈可以癱瘓一條,命中率75%的話一次要打五條跑道共15枚,
依照網路上流傳96年那次的第二波導彈是再裝填彈來計,DF-15的再裝填時間大概是4~6小時,發射準備時間還要加上半小時,所以如果戰備跑道修復時間能壓在6個小時內的話,等於有至少15個東風發射架要不停的再裝填來「餵」這兩條馬路。
對台灣來說,這五條馬路平時就有運輸/促進經濟發展產值,但不打仗的TG對地導彈部隊,存放著就是在純燒錢(軟硬體維護/養一堆相關人員),我查到的資料是PLA的DF-15導彈旅一旅有9具發射架,DF-11導彈旅一旅有12具發射架,這五條馬路等於綁住了超過一個對地導彈旅,有人知道養個導彈旅一年要花多少錢嗎?

算到這裡,也只能嘆左岸錢淹腳目,這種爆兵法還真是舉世沒幾人做得來,PLA最好常祝國運昌隆年年經濟成長破十,否則北邊有個現成的例子可以看看沒錢的大軍下場有多悽涼.....
cche1079 wrote:
另外彈道飛彈打掉一發就少一發,短期都不可能再補充(TG也是花了20年才囤積了2000千枚SRBM,這還不考慮彈體有一定壽命,放著不用還是失效過期給你看).
戰機炸完目標, 回頭檢修/加完油/掛彈, 則又能馬上出陣轟炸,持續性遠遠高於SRBM, 不然米國玩彈道飛彈比中國還多了10幾年, 米國精準打擊技術也遠高於共軍, 為啥要乖乖發展B-2/F-35, 而不是繼續精進義勇兵飛彈?!

另外被炸的目標也會被修復(伊拉克再聯軍那種絕對空優轟炸的情況下,都能勉力修復機場了) 除非核彈轟下去,不然工兵都會出來修補(台灣自己都買一堆跑道快速維修包件) 復舉例來說,目前中山高還維持五條戰備跑道,假設三枚導彈可以癱瘓一條,命中率75%的話一次要打五條跑道共15枚,
依照網路上流傳96年那次的第二波導彈是再裝填彈來計,DF-15的再裝填時間大概是4~6小時,發射準備時間還要加上半小時,所以如果戰備跑道修復時間能壓在6個小時內的話,等於有至少15個東風發射架要不停的再裝填來「餵」這兩條馬路。
對台灣來說,這五條馬路平時就有運輸/促進經濟發展產值,但不打仗的TG對地導彈部隊,存放著就是在純燒錢(軟硬體維護/養一堆相關人員),我查到的資料是PLA的DF-15導彈旅一旅有9具發射架,DF-11導彈旅一旅有12具發射架,這五條馬路等於綁住了超過一個對地導彈旅,有人知道養個導彈旅一年要花多少錢嗎?

算到這裡,也只能嘆左岸錢淹腳目,這種爆兵法還真是舉世沒幾人做得來,PLA最好常祝國運昌隆年年經濟成長破十,否則北邊有個現成的例子可以看看沒錢的大軍下場有多悽涼.....
...(恕刪)

國防本就是,養兵千日,用之一時,何必挖苦
怎不說中國經濟如何養活世界人數最龐大的軍隊

還有,不要小看,嘲諷北邊那只熊
就算悽涼二十多年,依然沒哪個國家帶種拔看看它的毛
悽涼二十年,依舊是全球第二強
在討論軍事時 有些人喜歡光拿數據打仗 軍事書中武器參數比一比 套一套 仗就打完了。戰爭是人執行的 武器是人操作的 美國精良裝備在老美手中 殺四方 拿在伊拉克軍手裏 兵敗如山倒。戰爭的勝負 武器的因素 只是其一 其它的有訓練、將領的思維、甚至天氣也是其一。別盲目相信數據 何況武器參數 大都是祕密 怎麼會放正確出來?就算是軍方打電腦兵推 也是具重要參考價值而已。

俄式戰爭思維跟美式完全兩回事 如果硬是説誰強 太過主觀。共軍承繼俄式思維 近來也向歐美靠 但是炮兵作戰思維仍和歐美不同 美國有空軍提供戰術支援 並不特別強調炮兵 但共軍仍然以炮兵作為其集團軍攻勢作戰的火力骨幹 以密集的彈幕 涵蓋攻擊區予以飽和攻擊 旨在「摧毀」而非壓制 為即將攻擊的裝甲集團 打一條路 並減少攻擊時部隊的耗用。炮兵火力並可隨時打擊臨機目標 長程火箭彈填補戰術導彈的射程間隙 其傳統火炮大的射程 可迅速摧毀大範圍目標 所以火箭彈是共軍作戰時重要打擊火力 非常重要的 。隨著科技提升 精度 射程 酬載增加 共軍也拿來用在其它方向 其大範圍迅速的攻擊力 很適合機場、港口等區域型目標 能破壞重要目標 使其失能 $花了值得 打仗不花錢 還打個鳥。機場只要有損到跑滑道 機場就停工了 國軍的作業能量有限度 請不要套數據神化 況且精簡後的國軍 很多構工、修復的土木活 要靠動員的工程機具和人員來支援 國軍自身的作業量受限自身的編制。 國軍也是技術達到 才有雷霆火箭 用於 摧毀 臨機共軍目標 特別是集結區、泊地。

國共隔海對峙 一個本來頂著有刺大烏龜殼 。一個拿著鎚 想敲破殻 又怕傷著痛 正想盡辦法 找新傢伙幹進來 又能少傷點。中共衝太空 造航母 大舉開發新武器 而國軍卻只能給殻多些刺 與其看別人進步唱衰別人 還不如自己檢討改進。要知道中共被堵在島鏈內 想出來 北有美日 南有越南等國 與其往北向南 長遠之計不如啃了台灣 直接進入太平洋。未來20年 彼長我消 共軍有$研發生產新裝備 現有裝備改進中 別拿著手中的資料開心 戰爭情報為先 兩岸都玩情報戰 多看看不管人命的解放軍其各軍種大小演習 你會發現不少 而國軍那種受到限制而像戰力展示的演習 看看就好 。真心支持國軍 要看問題 講真話 才會進步 只是説表像的強 如果真的有戰事 事實會説話。到底是我們殼硬刺尖 還是老共鎚子大力猛 看著吧。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