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歷史轉折時期。
此時,蔣介石已經下野,退隱溪口故居;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兵臨長江,解放南京指日可待;國民黨政權的代總統李宗仁公開表示,願意在中共提出的八項條件的基礎上,舉行和談。
2月14日,美國白宮指令駐南京大使館,派公使銜參事莫誠德為密使,飛往台北遊說台灣省主席陳誠“自立”。這是美國打算拋棄蔣介石,企圖直接控制台灣的重大步驟。
據美國國家檔案局保存的文件記載,美國“棄蔣謀臺”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台灣現在的省主席,宜使政治與國府分離,經濟貿易和中共絕緣。台灣省主席辦理臺政,美國每年撥給台灣經援2500萬美元。
2、形式上,聯絡菲、澳、印度、巴基斯坦、錫蘭各國,各出一些象徵性兵力,會同美軍佔領台灣。希望在兩周之內,在臺召開政權轉移會議,蘇聯、中國國民黨政府亦可參加。
3、會議決定後,美國即對台灣之海上及空中擔任巡邏與聯繫活動,以免外來軍隊之來襲;同時遣送不受歡迎的大陸在臺分子。
4、通知蔣介石,如他願意留臺,當以政治避難者身份相待。
5、邀請孫立人參加台灣新政權。
美國密使莫誠德向陳誠和盤托出上述方案後,緊接著又與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處處長肯楠密商,詳細討論由美國派兵佔領台灣和扶助孫立人成立新政權的問題。
據美國NSC密檔第五十三號記載:應邀請孫立人將軍參加(美國)佔領軍新政權。如他肯接受此任,則我們分化中國駐臺軍隊之工作即告成功。國務卿艾奇遜主張:以孫立人代替陳誠為臺省主席。我們所需要者,乃一幹練篤實之人,不必聽蔣介石指揮,亦不必服從李宗仁聯合政府之命令,而專為台灣謀福利。孫氏經驗或有不足,但其他條件,都甚符合。
由此,美國“棄蔣謀臺”的計劃已經非常清楚。其要點莫過於拋棄蔣介石,台灣實行“自立”,美國派兵佔領台灣,由孫立人取代陳誠擔任台灣領導人。
然而,美國沒有估計到,陳誠雖然孤懸台灣,卻仍對蔣介石忠心不二,不僅斷然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方案,而且將此情況報告了蔣介石。正是因為陳誠在這件事情上立了大功,所以蔣介石退居台灣並重掌軍政大權後,對陳誠格外看重,先後讓其擔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可謂享盡殊榮。
孫立人將軍則是另一番命運。先是由陸軍副總司令改任陸軍訓練司令,剝奪了他的兵權,後來又受到所謂“兵變案”的牽連,長期被“軟禁”,這無疑是蔣介石對其進行的報復,也是對美國“棄蔣謀臺”方案的反制。
這段歷史往事,足以證明美國對台灣的覬覦由來已久。北韓戰爭爆發後,美國把航母開進台灣海峽,派兵進駐台灣,簽訂美臺防務協定,實現美蔣再次攜手,無非是換了一種方式,目的還是要把台灣這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牢牢控制在手中,美國的對臺政策終歸還是要服務於美國的利益。
(本文資料來源於《陳誠傳》)
.
歷史之輪.如這樣走.台灣現用的是哪國旗???
jacjan wrote:
這段也順便戳破了"台灣是因為kmt才守住沒被中國攻下來"的謊言.
確實,台灣沒有被中國攻下來,怎麼看都不是KMT一黨的功勞。
得利於韓戰的抗美援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有一定的作用,
老美的第七艦隊台灣分遣隊也進駐高雄左營,
這個條約雖然保障了美援的供應,也在"反攻大陸"這個議題上,
讓"其介如石"的蔣先生,只能將反攻大陸放在嘴邊喊一喊。
(岔題一下,透過種族 / 政權 / 領土的分裂,讓老美得以上下其手,
從中取事,進而獲取對老美的最大利益,這一向就是老美的基本國策。)
但蔣先生對於任何具備反攻大陸希望的軍事行動,仍然躍躍欲試,
後來會有老美CIA + 中華民國空軍共同"合作開發"的黑貓中隊,
老美出飛機,我們出飛行員,要是飛機被SAM幹下來的時候,
老美頂多損失飛機,但我們損失的是飛行員,造成不少家破人亡。
個人觀點,大概這也是前幾樓提到"蔣先生感情用事"的其中一個佐證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