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流行可變翼式飛機,美國的F-14雄貓式,英國的龍捲風式,前蘇聯的逆火式,
為什麼航太先進國家都不再開發新的可變翼式戰鬥機,是它很不實用嗎?
PSIR wrote:
上世紀流行可變翼式飛...(恕刪)
將飛機設計成可變翼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飛機在追求高速度時,能夠兼顧低速穩定性的一種做法!
當飛機起飛降落或低速運動時,將機翼往前展開,減少後掠角以提供兩好的操控性!
當飛機要追求高速時,則將機翼往後收合,形成類似三角翼的結構已減少高速時對機翼產生的震動!
但是可變翼機,在機翼的部分需要用到大量高強度的可動部件,就必然造成重量及造價都偏高,F-14重達三十噸不是沒有原因的!
再看最近二十年戰機設計上的重點,逐漸由追逐高速度,慢慢轉為匿蹤方面的需求,可變翼機構的設計就不再被考慮了,畢竟看可變翼的結構,應該是很難設計成符合匿蹤的要求吧!
另外一方面,空氣動力學的進步,也能夠利用新的技術來解決高低速時不同的流體特性,又貴又重的可變翼機構就不再是大家會考慮的解決方案了!
PSIR wrote:
上世紀流行可變翼式飛機,美國的F-14雄貓式,英國的龍捲風式,前蘇聯的逆火式,
為什麼航太先進國家都不再開發新的可變翼式戰鬥機,是它很不實用嗎?
可變後掠翼(variable-sweep wing)構型在上世紀六、七〇年代一度成為軍用飛機設計上選,卻在八〇年代逐漸消聲匿跡,原因就是線傳飛控(fly-by-wire)在七〇年代後葉進入技術成熟期。線傳飛控將飛行狀態與飛行員操控指令饋入微處理器運算,直接以微處理器操控飛機的各式控制面,使不穩定(即極度靈敏)氣動構型得以維持在飛行包絡線內運作,達成人所不能企及的操控能力。線傳飛控與附加控制面可多少涵蓋可變後掠翼的功能,而固定翼形也可在預期飛行狀態範圍進行最佳化空氣動力特性設計,因此可變後掠翼構型的複雜機械結構與重量就顯得累贅無意義,自然步下了歷史舞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