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駕為BMW E92 335I,這車的動力(遙想當年勇…)配PS4S這條胎猶如炒麵得配東泉辣椒醬的剛好,但如若大叔僅是把它拿來每天上下班的通勤以及娃娃車的任務(怎麼樣,無論是車款或胎款,其所被賦予的任務可真是莫名其妙..),但又有時lonely lonely的腳總是會抖個兩下的這類使用心得我想應該不太多見?

雖然未成年就有在使用汽車,但也是到了二十一、二歲才真正擁有自己的專屬座駕,由於年輕人不懂事所以開車難免快了些….胎款的使用也可謂五花八門, 什麼S-02啦 RE711、R1R的都是常用胎款,不過也因為開的是日系手排三門車,後續接替的也多為日系車,僅有15、16吋的大小造成在主流胎款的選擇上也都為日系胎居多
三十出頭歲改換E92 335繼續擔任莫名其妙任務..,由於工作性質偏顧問形式,難免需要外出至各公司跟大頭見面,因此南來北往的國道、省道等各式壓馬路行程也是常有的事,縱使絕大多數的使用時間僅止於”移動”,但仍有那麼1成的比例就需要開得快一些,而且是使勁的踩!! 對嘛,這車難道不用陪人家跑一下嗎??

這台車使用至今已10年,使用過的胎款依照順序計有RE050A一組、S001一組、F1A3 第一組、N8000一組、F1A3第二組以及米其林PS4S第一組 直至目前車上使用的PS4S第二組
依照過去的使用情況來看,一般日系胎體總是偏方形,並搭配著強化的胎壁(完全不輸頂扣扣的空姐…),以期能夠快速的建構入彎指向,不過話說有一好則沒兩好,強化胎壁派上的用場也不過就佔我使用的那麼一成而已,剩下的通勤使用只有慘字可以形容,基本上不適合我(要換S001的時候我還天真的以為能靠車身重量來抵銷一下碎震),抖抖抖的行車動態若再不換胎款實在對不起自己的屁股,而且濕地的抓地力相較乾地的落差不小,後驅可得踩小力一點

接著換上好年冬系列歐系胎,第一直覺是輕,滾動阻力沒啥變化,不過就是使用到中期開始滾動噪音的抑制能力開始下降,常與路面譜出莫名旋律..(這點日系胎也是常有),不過濕抓應該是這條胎的特色,常常讓我誤會自己雨神舒馬克上身哈哈..
不過歐系胎的軟胎壁打上較高胎壓(EXTRA LOAD)的表現可是對我的屁股友善不少,要找出一個較為具體的缺點嘛~應該就是磨耗的表現沒那麼好,約莫22000(後輪)公里就是極限了,但至少也能達到日系胎的里程數
直至2017年10月趕搭首班車換上MICHELIN PS4S嘗鮮,相較於F1A3,胎的重量優勢應該是博仲之間,胎體也都是偏圓,相同尺寸下(235/35/19&265/30/19)胎壁會更靠近輪拱大約2mm(我還為此去車了鋁圈..),整體胎壁會稍為向外凸出保護鋁圈的唇緣,就像早期的胎會設有胎唇加強邊以獲得相同功效


其實不同廠牌在相同尺寸下胎體寬度不見得相同,這點我想應該多數底盤派的車友應該都是知道的,胎體的寬度與輪胎踏面寬度絕對是正相關,而PS4S偏圓的胎肩,若好好的設定胎壓並做好正確的入彎姿態,在長時間單側負重狀況下比較不容易出現直角胎肩的抓地力驟變,這情況常在各高速道路的聯絡引道發生,尤其彎中時常伴隨著3、4個橋接縫,經過接縫時的滑移再回到柏油路面上,這時靠的就是容易操控的特質來讓車的動態不至於那麼心驚膽跳,胎壁像是有種緩衝、卻又能扎實的抓住偏移,然後繼續維持轉動的輕盈感受,不像有的胎在高單側負重下伴隨像是胎壓不足般的滾動噪音…
PS4S的彎道性能很強,能夠比F1A3更快建構過彎姿勢

也許歸功於這條胎的指向性,就像多數車友說的一樣,在高速路段時蠻容易跟著路面走的,它對路面很敏感,換句話說若你像我一樣是個喜歡完整掌控路面狀態的駕駛者,那麼你應該很愛這條胎,不過若很不愛扶方向盤,像是少數喜歡在方向盤夾漢堡的雙手僵直症候群車主,不知有否受到此特性而影響直行穩定性??)
雨天排水性與F1A3相較也是差異不大,國道路段若積水稍深都算能夠應付得來,並不會一直想躲到中線去(但若胎寬到一個程度真的是雨天開慢點好),不過PS4S的胎紋我發現一個蠻特別的地方,由於我是前後配,輪胎的直溝數量一樣是4溝,但在後輪比前輪寬的狀態之下,前輪的胎溝硬是比後輪寬了許多(不曉得是否有其他車友發現)


還蠻想知道米其林原廠在設計不同胎寬時胎溝/胎塊的比例應用是否有獨特見解….
綜觀之下,MICHELIN 米其林PS4S這條胎對於我來說算是全方位且恰到好處,
而使用里程,第一條PS4S後輪跑了2萬8千左右,剩餘3MM換掉(由於BMW多屬camber設定取向因此量測輪胎中心),而前輪則是仍有6MM沒用完(大叔你到底是開多慢…),重點是要拆胎的時後真圓度還能維持得很好,由於有了第一套的好印象,去年10月再換上第2套PS4S繼續陪我滾動人生
各方面的性能若以5分為滿分來計算,至少都能有4.5分的實力,如若價格能再平價(或是說不要波動那麼大)一些,那我想就目前台灣市場的”道路用性能胎”,應該仍由米其林稱霸,而我應該也會持續的使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