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6&t=4377814
謝謝大家熱烈回應,還有前輩們不吝嗇的指正與分享,成就接下來這篇的動力
上篇分享主要是針對每個人換胎時,口袋深不深的衡量,而除了價格,其實操控及安全也是換胎的重點考量之一,所以這次分享進口胎的操控安全、以及耐磨度的部份做討論
延續小資族換胎考量,價格有限下可做進口胎選擇,本篇將繼續使用同上篇的進口胎型號做分享,保持分享基準的一貫性

也歡迎大家分享更多的資訊,如有眼殘手滑誤植的錯誤資訊,也歡迎大家指導
輪胎安全認識: |
在分享輪胎比較資訊前,先介紹一下對於輪胎安全性的認識
構成輪胎與駕駛息息相關的安全要素不外乎:耐磨度&乾、濕抓地力,和輪胎散熱指數,除了多數胎面上就可以得知的Treadwear耐磨指數、Traction溼地牽引力、Temperature溫度指數
若是想更進一步了解,輪胎的性能優勢,也可以參考國外的集評網站,像是以Tyre Reviews在2015 Market Overview - Braking Test(煞停測試)為例,測試53款房車輪胎,統一測試尺寸185/50 R15
裡面提到比較有趣的現象是,同樣在時速100公里時,第1名與第53名輪胎在乾地煞停的距離僅差不到5公尺,而第1名與第53名輪胎在溼地煞停的距離卻差超過38公尺

具體的說,在相同時速下煞車,乾地煞停與溼地煞停的距離,可以從1台車,相差到約8台車的距離,可見輪胎在抓地表現上,溼地抓地力才是影響安全的最關鍵
實際做一張雨天煞停距離示意,以Altis車身約4.5公尺為例,並帶進部分台灣也有的輪胎,可以看到第2名的CPC5和第33名的MA510,如果在雨天國道上用相對安全的龜速100kmp行駛煞停,煞停距離可以相差近三台Altis的距離,可見進口胎還是一分錢一分貨

抓地操控: |
輪胎操控部分可以參考汽車畫報在四月出爐的輪胎評比,像是延伸2015 Market Overview - Braking Test所做的2015 Auto Bild Top 18 Summer Tyre Test的這項評比,挑出Top 18的輪胎,得到的結果也有點小驚訝

在舉例的幾個輪胎型號中有入選的輪胎中
馬牌CPC5在這個測試得到第1名,並獲得Best tyre for wet roads(最佳溼地操控)、The lowest wear(最低磨耗)
米其林Saver+得到第3名
固特異的EfficientGrip Performance第11名,並獲得Best tyre for dry roads(最佳乾地操控)、The lowest fuel use(最低燃料使用)
其中比較讓人驚訝的是測試結果最低磨耗The lowest wear得獎的是CPC5,而非Saver+
The Continental PremiumContact 5 was both the overall test winner and also the "eco" winner. While the third placed Michelin Energy Saver+ shared many of the test-wi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i, the surprise was that Michelin's usual strength of a low wear rate was actually bettered by the CPC5.

再看到年度的2015 Test World Summer Tyre Test中,CPC5和EfficientGrip Performance也分別得到第1名和第4名,在Tyre Reviews眾多評比中,兩個可說是常勝軍

總結,換胎考量因素: |
承上篇分享小資族的進口胎懶人包-產地、價格,與這篇的操控安全交叉比對
分享綜合測試,列舉輪胎中有入選的型號,並交叉平時換胎注重的價格、Comfort舒適度,做成分析圖表提供參考


透過分析圖比較後可以發現,進口胎在濕地抓地力上面其實表現都不俗,但在加上舒適性和價格來看,整體性就有所落差了,像EFG PR和CPC5其實是表現幾乎平分秋色的輪胎,但價格落差就不小
最後,透過綜合性的分析圖比較,輪胎的重點特性和分佈就可以一目了然,再透過與國外的集評交叉比較,就可以更清楚知道輪胎特性,提供這個比較方式給大家
以上,不專業的輪胎資訊比較方法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互相交流分享
如有眼殘手滑誤植的錯誤資訊,也歡迎大家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