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說越誇張,CPC2 完全是舒適用胎,胎壁軟得很,跟山路有什麼關係 ? 誰用這胎來跑山路? 嫌太吵? CPC2 還嫌太吵? 那問題不就在於定位有問題或者不適當的調胎,造成不正常磨耗? 出了問題應該是調整自己的車況與使用方式,而不是治標的換新胎?PS: 競技用熱融胎我也是有在用呀,還有分季節有不同型號。3000~5000km 完磨也不覺得浪費。
wesho wrote:並不是這樣說不一定說一定要磨到只是標記才能換也有輪胎還沒磨到那 輪胎都已經變質你敢保證這輪胎沒問題??換不換還是由樓主自行決定 沒人逼他...(恕刪) 樓主不是已經說才3年的胎? 有抱怨輪胎開起來任何問題? 完全沒有!我前面也講了,一堆人連輪胎都沒摸到,都可以鐵口直斷該換了。連怎麼安裝、什麼車、多久調胎一次都不知道,還能抓藥我這種肉腳只能用手摸、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屁股感覺才知道該不該換。樓主只憑網友隔空抓藥就趕緊去換了,不得不配服網路行銷與葉珮雯還是很有效力的。無謂的維修,如果這樣不是浪費錢,什麼才是浪費錢? 沒人逼樓主,但樓主沒有得到正確的資訊下做的判斷,怎能說是沒人逼他。以前是店家洗車主,現在車主被洗了後,還會上網廣為宣傳,再洗其它的車主,真是網路時代的奇蹟。還沒到 TWI 就會排水不良,那輪胎廠是笨蛋喔? 不會把 TWI 做高一點就是了,最好做到胎紋深度的8成,這樣最安全了,為何輪胎廠那麼笨、那麼不注重安全? 我們要不要抵制一下黑心輪胎廠?好吧~ 那一堆說該換的人,來談談光這張照片有看出哪些問題? 底盤有什麼該調整的? 不要再繞那些感覺上的「也許」、「萬一」、「無限上綱的安全」,有什麼證據講什麼話
reynard wrote:樓主不是已經說才3...(恕刪) +1在網路上常看到把憨慢自詡為小心翼翼(動作魯鈍)把無知自詡為考慮周詳(根本不知重點)........等等不一而足就這案例不懂得判斷的人要嘛就三緘其口要嘛就建議版主有疑慮就換掉有心促進經濟故意危言聳聽的這理由我也能接受別扯到甚麼抓地力不足排水力不足.......自己都不曉得是自己是如何被內行人看出裝內行的
隔空抓藥可以「猜測」這幾點,原因等待內行人說明。純粹只是經驗上的猜測,其它的,有摸到實車,才能斷定!因為照片的拍法,沒有把診斷要判定的點,突顯出來。A: 輪胎才使用一半里程B: 這輪胎裝在左前輪C: 平常打的胎壓超過 32 psiD: 前輪驅動車,且 camber & toe-in 的配合不足總結: 方向盤開起來應該會有點笨笨的。除此之外,應該循跡性與直行性還算不錯。車主沒有每 5000km 調胎的習慣。如果我是車主,會先檢查懸吊、連桿、鐵套的狀況,並對照其他三輪的狀況。再考慮是否花錢驗側滑板與定位角度,或是先自行調胎與調整拉桿 1/16 圈,如果機件狀況正常那也可以先不處理,把最後 1/3 磨完等換新胎時再調整。
reynard wrote:隔空抓藥可以「猜測」...(恕刪) 車況是這樣的車是fiesta里程24500無事故全無改5000固定調胎只有一次師傅說不用所以沒調應該是調了2-3次目前是再左前輪平常市區居多時速50-70高速100-115因都載小朋友所以駕駛算溫和胎況還ok行進時滾動聲滿平均的為何會磨成這樣我也很好奇
先解釋 (A)新胎的胎紋深度一般是在 6mm 左右,TWI (磨耗指示線)一般是在 1.6mm 左右,也是法定的最低胎紋深度。圖上距離磨耗指示大約仍有一倍的厚度,所以大致可以評估,胎紋深度仍有 3mm 左右。也就是才磨掉 50% 左右而已。TWI 佔的比例約有 25%,這是類似預備油箱,為了排水以及有足夠的橡膠彈性可以抓住地面而預留的餘裕。因為橡膠胎塊有變形量的問題,所以新胎的最高胎紋深度有物理極限,無法隨意的加高,例如:為了提高有效使用比例,把胎塊加高到 10mm新胎太高的胎塊會導致抵抗側向力的不足,在場地中只要足夠激烈的操駕,就能把胎塊整個拔除,導致胎面的脫膠狀況。(有機會再補照片)PS: 關於法定最低胎紋深度是否足夠,就像下高速公路的引道,上面的的速限值 40km/hr 往往保留有餘裕的,輪胎商與政府都有面臨訴訟的壓力,因此傾向保守的規格,但保守的規則遇到不懂操控的駕駛仍然不夠保守。如果連 TWI 都不夠,很難想像這些人到國外會下雪的季節要怎麼開車? 即使是全新的雪胎,起步仍然要用2檔,不然還是會打滑呀! 會不會打滑、是由駕駛人決定的,怎麼控制扭力與循跡是駕駛的責任。在台灣也看多了在地下室水泥斜坡上拼命加油門、輪胎慘叫、卻一路往下滑的危險駕駛,她們的輪胎也遠遠超過 TWI 指示... 能用鍵盤去拯救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