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359 wrote:
龐德這個人的話或許聽...(恕刪)
最後再回一篇理論性的,上面有說到過交聯密度上的差異,會導致整體特性提升,一年胎跟新胎,存在的在於低溫硫化方面的交聯密度上升(負面老化不討論),這在新胎上並沒有。至於低溫硫化改變交聯密度這點或許很多人有疑問,如之前所說的紅酒一樣,我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如一般烹調食物,一樣的食材,在大火烹煮下一樣能呈現美味的佳餚,但某些料理在大火烹煮過後再經過小火熬煮,會呈現更高層次的美味,儘管一樣的產品也有人僅用大火烹煮,但這中間還是存在著差異,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再來不考慮交聯密度上的差異,因以知道有部分的提升,現在單純考慮放久的硫化程度
硫化時一些的黏度老化什麼的就不討論了,單說比較普遍大眾在乎的性質的特性,硬度,定拉伸強度,彈性,配方物質析出
這些基本上環環相扣,但一般民眾要的是什麼?我想是耐用吧,耐用簡單來說就是抗磨損,抗磨損跟上面四點都有關。
普遍上來說,硫化程度越高,硬度越高,定拉伸強度越低,彈性越高,配方物質析出越多
(在此不考慮過硫化,導致某部分偏高引起副作用,以及常溫硫化不太會發生的硫化反原現象)
在抗磨損的前提下..
硬度越高耐磨這點應該不用解釋了
定拉伸強度也就字面上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擠壓變形的程度,這點在硬度提高跟彈性上升的情況下是成反比的應該不難想像,但他影響的就是拉伸程度導致輪胎跟地面的接觸面積,接觸面積小,磨損的面積相對變小,需要的動力相對較低,因此油耗也較低,你可以想像四輪胎壓不足的結果,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但相對的抓地力變差,煞車安全性變低,加速度也相對較差。
彈性也就差不多跟定拉伸強度概念一樣,但存在了緩衝的效果,以及減少變形導致大面積接觸地面的機會,及一些一般人不在乎的地方就不討論了。
配方物質析出這點就比較難以估計了,因為一般來說是盡量避免配方物質析出,但未了某些因素會刻意讓配方中的物質析出,但大部分刻意析出大多為潤滑產品,例如蠟、硅油、等等不一定是什麼產品,要看配方工藝,這些產品主要是提升耐磨性,當然也有為了脫模,有些是為了庫存時不互黏,但基本上就是一些潤滑產品,這也跟上方說的一樣,相對的降低的抓地力,所以基本上是有利有弊。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出現了半熱融跟全熱融胎,讓針對性能以及安全性並且不在乎磨耗的用戶選擇不一樣的產品。
至於真實體驗,說真的,我在測試橡膠跟研究橡膠上確實證實了這些研究論點,但真實購買輪胎確實沒有記錄新胎跟一年胎的差異,但推測還是有差的(以研究結果推測,應該沒到很誇張的差異,非營業用車應該不用考慮),但如上所說,要付出相對的代價,不過在一般胎跟熱融胎上確實真實比較過,實際情況跟研究論點一致,至於普通胎的論點,還有待真實實驗的用戶發表。
每當你許願時,你是希望上天幫你實現?還是希望牠給你一個機會?
如果是這樣,我倒是有個疑問。
如果消費者普遍相信這個說法,堅持購買出廠幾個月以上的產品,那麼輪胎製造工廠、經銷商、零售商不是反而要負擔輪胎庫存的各項倉儲囤貨成本嗎? 尤其輪胎的單價並不低,體積和重量也都不小,整體囤貨的成本也不算少(更何況輪胎不會隨時間而增值),精明的生意人這不是拿石頭在砸自己的腳嗎?
反之,如果消費者要求購買最新鮮的輪胎,工廠出廠的輪胎(尤其是台灣島內製造)能在三五天內就裝到消費者的車上,製造商、經銷商和零售商能貨暢其流,零庫存,速速賺到消費者口袋裡掏出來的現金,皆大歡喜,這不是很好嗎?
抑或是,輪胎業界有什麼眉眉角角,是小的我有所不知?
(小的我去過的輪胎行,也看過牆上貼一張報導剪報,寫說出廠半年左右的輪胎橡膠才會穩定,上路後才不會磨損消耗過快)
eric0610 wrote:
板上很多人認為[新鮮...(恕刪)
新生產的輪胎要立即轉到消費者的手上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 因為做好後還有後序品管以及配銷的問題. 我曾拿過進口的胎最新的也已經是 2-3 個月前生產的了. 你看到的海報上所寫的半年後達到最穩定的材質這是有可能的. 至於你所講的問題不會發生就如上面我所說的生管及配銷流程一樣. 不可能會有這麼完美的流程出來所以也就不用去想太多. (況且以正常的盤商來說, 應該也會有先進先出的關念,所以現在固然進了新貨, 但出的貨可能還是上一批進來的貨, 這一來一往很容易就會超出半年.)
chouyuen wrote:
至於真實體驗,說真的,我在測試橡膠跟研究橡膠上確實證實了這些研究論點,但真實購買輪胎確實沒有記錄新胎跟一年胎的差異,但推測還是有差的(以研究結果推測,應該沒到很誇張的差異,非營業用車應該不用考慮),但如上所說,要付出相對的代價,不過在一般胎跟熱融胎上確實真實比較過,實際情況跟研究論點一致,至於普通胎的論點,還有待真實實驗的用戶發表。...(恕刪)
理性永遠也不可能脫離人性
不是針對你,而是在01的大多數人對你把放在論文的東西,或實驗室的東西打在這,我敢保證,沒人看得懂或想看,這樣累了你自己,又沒效果,等於白打了
其實如果你也那副總的結論同意,就結束了,其他除非有上路的實驗或實證可以給大家知
不然看到副總的結論相信就夠了,大家沒那閒功夫為了用輪胎而去了解怎麼做輪胎.
就跟我們想知道吃喝什麼有毒,聽林杰梁醫師說就對了,總不可能再自己去實驗或去讀個論文
有醫生執照的人,負被告的風險,再加上他的公信力,大家就可以聽,可以相信,非常簡單
所以我前面雖直接點但也沒講錯,要大家會相信你就是除非你有公信力,是政府認證人員或是大廠有商譽的
不然在01任何人都可以發言誰知你是誰,我講可能有冒犯,但這是最直接有效的判斷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