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Falken新胎 ZIEX CT60 簡單開箱心得(推薦給有長里程需求的SUV, 安靜超耐磨胎請顧好胎壓)

請問這條CT 60和dunlop的 PT3比較起來,哪一條比較好呢?
PT3是舒適胎中的異數,硬胎壁設定的好胎,本也對這條有興趣,但沒我尺寸。
沒用過PT3,以下僅供參考:

溼抓: PT3(420AA) CT60(740AA),UTQG濕抓都是A。
胎壁支撐性: 賣場有摸過,PT3明顯比CT60硬,胎壁支撐性應該PT3比較好。
安靜: 如果從花紋比較,CT60可能比PT3好一點。
操控性: PT3(硬胎壁)和CT60(剛性胎肩+強化花紋),都算是舒適胎中比較偏操控的個性。
耐磨: CT60超耐磨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PT3已是公認的耐磨,但CT60耐磨初估是PT3的2倍以上。超耐磨有個好處,就是各方面都衰退慢,尤其是雨天排水。耐磨等我10000公里再來分享可能更準一點。
價格: 同規格(225/65/17)網拍價,PT3 3000,CT60 2650,CT60便宜一點。
北美四季胎是主流,競爭非常激烈,里程保證9萬到12萬公里都有看到,沒里程保證變得很難賣。CT60是Falken 北美最新旗艦SUV四季胎產品,引進北美以外的第1個市場,居然是沒有下雪且很少泥地的台灣,而且降格為平面道路入門款產品。這根本是因為疫情期間台灣好表現經濟不受影響,意外引入的高C/P好胎。

誠心推薦給有長里程需求的朋友,真的可以讓你省下不少荷包。真心不騙
5000公里磨掉0.15mm,到磨耗線可以跑超過20萬公里。
這時候估里程還不準,但用來簡單檢驗美國官網說的10萬公里有沒有唬爛還是可以的。
20萬遠大於10萬,初步看來美國10萬公里里程保證這個數字是有參考意義的。
在台灣10萬公里可能都只是低標。
以前用過的輪胎冷胎到熱胎(胎壓增加2~3psi),輪胎特性(回饋,支撐性)沒太大感覺,頂多覺得回饋多一點。可能溫度增加後,熱漲冷縮讓胎肩花紋咬合力的更強,所以CT60變得很有個性,熱胎後輪胎特性*2+++(回饋,支撐性),讓人很有感。冷胎回饋偏軟胎壁感覺,完全熱胎回饋偏硬胎壁感覺。

1. 對於喜歡偏軟回饋或是不希望冷熱胎變化太大,CT60可能不適合你。
2. 了解這個個性後,現在胎壓降為一開始的36psi,並沒有剛裝時支撐力不夠的情形。
3. 熱胎後回饋*2+++這個特性,遠行最好檢查一下冷胎的胎壓。像我上上次北高來回(溫差15C),還不知道這個個性,在台北又是設定偏高的40psi,到高雄整個震到不行。

很喜歡CT60這個個性,回饋偏硬胎壁並不會讓我覺得不舒服,但太晃側傾大會讓我受不了。
將各方面簡單評價更新於首頁,方便網友比較查看。


胎肩真圓設計,所以官方建議的36psi是剛好可以讓邊緣花紋磨到的最佳胎壓。我之前為了比較好的支撐性,打比較高胎壓反而是誤動作,那時候就發現最邊邊的花紋沒磨到。我現在冷胎壓控制在35~36psi。

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以檢查胎壓適不適合,就是經過濕路面可以看一下胎面,邊緣沒有磨到的地方會是乾的。此方法對胎肩真圓設計的輪胎很好用。
noahfriday wrote:
胎肩真圓設計,所以官(恕刪)


這資訊很棒,感謝樓主無私分享
前輪外側胎肩從冷胎壓35到熱胎壓36psi後,遠看會看到胎肩有明顯一圈,近看如圖,藍色線是胎紋最邊緣位置。外圈箭頭代表冷胎磨的位置,內圈箭頭代表熱胎磨的位置。真圓設計讓這胎非常好觀察,有興趣的可以自己觀察看看。內圈只要在藍色線內,表示胎壓是OK的。內圈在藍色線外,胎壓不足。理論上最佳位置是內圈和藍色線重疊。

真圓設計讓這胎在接地面積會隨胎壓明顯變化。想說這胎這麼好觀察,不如來找看看最大接地面積的胎壓,就是內圈和藍色線重疊。前34後33psi是找到的最佳胎壓,支撐性OK,更穩更舒適,有瞬間升級的感覺。但維持這個胎壓太難顧,很容易胎壓不足,各加1psi,6000公里開始前35後34psi,目前7000公里,整個讚到不行。有幾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1. 接地面積影響最大的是後輪,兩輪都會隨胎壓升高內圈位置內縮,但後輪明顯很多。建議後輪找到較大接地面積的胎壓,想硬一點由前輪調整。

2. 以往其他胎的認知,胎壓由高到低。舒適度和抓地力會提升,但支撐性, 油耗和磨耗會下降明顯。我舊胎胎壓每降1psi高速就會差0.5/L,但新胎從42到34psi,油耗居然沒差。支撐性下降有限,估計磨耗也是下降不明顯(待驗證),磨耗就算下降些也比其他胎耐磨許多。

3. 此胎既然有在較舒適低胎壓,卻不會犧牲太多支撐性,油耗,磨耗的特性。大部分人應該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舒適胎壓,所以收回之前極度舒適不適合的建議(標準前36後36psi評論)。

4.上面數據是以全家加上我,車重約增加200公斤。前35後34psi只是提供測試方向,實際胎壓設定還是看個人用車狀況,及實際胎紋觀察。
新胎通常照3個建議設定胎壓,原廠保養廠建議(38/38)、輪胎店建議(36/36)及B柱胎壓表(35/35)。由胎紋和回饋觀察,胎肩真圓設計和胎肩剛性材料,長期偏高胎壓會偏磨中間,讓剛性胎肩受力越來越大,給我的感覺就是越開越硬。

原廠保養廠建議(38/38): 前5000公里照這個微調,前後輪都是偏磨中間明顯,越開越硬。
輪胎店建議(36/36): 前輪還可以,後輪偏磨中間明顯。
B柱胎壓表(35/35): 和我找到的胎壓(35/34)很接近,兩個意義相同,都是找到相對大接地面積並且可撐起車子的安全胎壓。只是我是用胎紋觀察,車廠用重量估算。

不管看不看懂胎紋,建議依照你的B柱胎壓表設定胎壓,再做微調。舒適又不會偏磨中間。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