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day wrote:
如題請問一下由於預算...(恕刪)
換寬胎 油耗增加 速度變慢
換避震 舒適度下降 底盤磨損加快 內裝異音不斷
良心建議 胎換好一點的 其他的不要換
說實在 休旅車就是要載人的 訴求是空間跟乘坐舒適
小弟真的不懂台灣為啥一堆休旅車在改低
車重 風阻係數高 重心高 怎麼改也沒辦法跟房車一樣
反而維持休旅車該有的厚胎 高視野 越野能力 這才是優點阿
不然就應該買一台旅行車 有房車的視覺操控 又有休旅車的空間
話說回來 真的要改 建議=>
換17吋圈 215-225寬 好一點的胎 提升抓地力和過彎極限 視覺上也加分
避震只要升級避震桶 這樣側傾就可以減少 也不會犧牲太多的舒適度 成本又低
而且基本上彈簧不太可能會壞 會壞的是桶身 剛好可以解除你的疑慮
不建議換短彈簧 尤其是高低可調的避震器 那是競技車在用的 不適用於一般房車
煞車系統根本就不用想 用原廠就夠了 除非是大改的渦輪車 否則只是花錢找罪受而已
其他什麼防傾桿 拉桿 都不要碰 那個功能只有開引擎蓋或者架高底盤有幾秒鐘的爽度而已
還有 換圈胎只要做輪胎平衡就好 不用定位 別浪費錢了
如果動到避震器 因為已經動到原廠懸吊的設定了 建議找一家口碑好的底盤店做個定位
最後 要視覺 不如把錢花在空力套件 可以擺脫制服車的樣子 對操控耐用度沒有任何損害
lacuna0517 wrote:
換寬胎 油耗增加 速度變慢
換避震 舒適度下降 底盤磨損加快 內裝異音不斷
良心建議 胎換好一點的 其他的不要換
說實在 休旅車就是要載人的 訴求是空間跟乘坐舒適
小弟真的不懂台灣為啥一堆休旅車在改低
車重 風阻係數高 重心高 怎麼改也沒辦法跟房車一樣
反而維持休旅車該有的厚胎 高視野 越野能力 這才是優點阿
不然就應該買一台旅行車 有房車的視覺操控 又有休旅車的空間
話說回來 真的要改 建議=>
換17吋圈 215-225寬 好一點的胎 提升抓地力和過彎極限 視覺上也加分
避震只要升級避震桶 這樣側傾就可以減少 也不會犧牲太多的舒適度 成本又低
而且基本上彈簧不太可能會壞 會壞的是桶身 剛好可以解除你的疑慮
不建議換短彈簧 尤其是高低可調的避震器 那是競技車在用的 不適用於一般房車
煞車系統根本就不用想 用原廠就夠了 除非是大改的渦輪車 否則只是花錢找罪受而已
其他什麼防傾桿 拉桿 都不要碰 那個功能只有開引擎蓋或者架高底盤有幾秒鐘的爽度而已
還有 換圈胎只要做輪胎平衡就好 不用定位 別浪費錢了
如果動到避震器 因為已經動到原廠懸吊的設定了 建議找一家口碑好的底盤店做個定位
最後 要視覺 不如把錢花在空力套件 可以擺脫制服車的樣子 對操控耐用度沒有任何損害
這句話我就不太認同了
TEIN CS這組避震是高低軟硬可調,想要降低又不失舒適感這組會是最佳的選擇,缺點就是貴,其他像TEIN SS SA都沒這組舒服;國產高低軟硬可調我有坐過,處理坑洞或高速高架的伸縮縫就是沒有進口品牌來的柔順;改避震要嘛就套裝(EX.倍適登黃筒+EIBACH短彈簧 KYB黃筒+LHS短彈簧 KONI 1130 SPORT)不然就換進口的高低軟硬可調,這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
其他觀念與大大差不多。
剎車我也建議換組好一點的來令片就夠用了,再不夠那就升一級碟盤尺寸也就差不多了。
從17吋大腳 到煞車 再到避震器 後仰角調整器 雜七雜八 一堆東西亂改 燒錢阿

操控說真的 有提升一點點點點 但是 相對的 舒適性也被犧牲了
我的女兒今年三歲了 有時候我開快一點 都會念我 拔拔 你開太快了
為了接小孩 那就 開慢點 別改了吧
如果真的一定要改 那我會從避震器先改起.
因為原廠避震器實在太爛,太容易壞了.保固期間我就操掛了四支.
不建議只換短彈簧,因為那樣會讓原廠避震器掛更快,而且車上的人會很不爽.
多存一點錢,換好一點的進口避震器,降低車身又不會犧牲太多舒適性.
不過降低車身後,會造成吃胎更嚴重,就得動更多東西來解決,不然就是要常常調胎
小弟覺得 改來改去 最後會為了小孩 通通改回來~~

jackson0816 wrote:
...(恕刪)
要降低車身 又要"不失舒適感" 如同
要車子馬力大 又要省油
要輪胎抓地力好 又要耐磨
這是一般消費者最常見的迷思
車子減震 靠的是彈簧 彈簧是利用形變位能來吸收地面對車輛的衝擊
市售改裝短彈簧位移至少都比原廠短了一半以上 也就是彈簧磅數都是兩倍以上
為了要抓住這麼硬的彈簧 避震桶阻泥也要增加一倍以上
換言之一支短了一半的彈簧 車子受到地面的衝擊約是原廠的四倍以上
四倍有多大 你能不能接受 試了才知道 但是個人認為不應"不失舒適性" 端看個人對舒適怎麼定義
有錢當然沒問題 但是想省錢 得問問別人的經驗
依我的經驗 一般小馬力 非競技車的房車 沒有理由去換hi-low kit
High-low kit設計的原因是因為要調整到最佳的懸吊幾何
買一般房車的車主 懂底盤嗎 就算找到店家願意幫你調
除非你車上是前後獨立懸吊 可調式底盤 否則 做樣子而已 頂多調個不吃胎 操控就省省了
一般房車 代表一般需求 對操控有執著 換車比較快 不是把房車改的死硬 就以為可以去跑山路
High low kit是用短彈簧搭配可調式墊片來調整車身高低
所以一樣的車高 high-low kit彈簧會比套裝避震器短很多
隨之而來的就是更高的彈簧磅數 而且還需要更高阻泥的桶身來抓
所以一樣降兩指的套裝避震器跟HIGH-LOW KIT來比 視覺外觀一樣
但是High low kit 不論彈簧或桶身都比套裝硬 整體來說舒適度差很多
大廠的套裝避震器 是針對各車型設計在經過反覆測試調教
不論彈簧磅數 車身高低都有考慮 一般房車真的要降車身 套裝避震器絕對是首選
只不過台灣消費者一直有價格越貴就是越好的迷思 所以才會看到一堆房車在裝high-low kit
偏偏high-low kit的調整完全要看tuner 的功力 什麼時候可以調到最佳狀態 都是未知數
連避震桶是拿來幹麼的都不知道 就在學別人裝high low kit
舉實例來說 一般性能房車彈簧磅數約在100-120磅之間
最具代表性的性能鋼砲 Golf GTI 彈簧磅數 150/140 磅
著名的套裝Eicach prokit 只有130 磅, Koni 黃桶套裝200 磅
這些套裝的彈簧硬度和性能房車差不多甚至更軟 有降車身 也不會太硬(其實性能房車也有降車身啦)
但是國產High low kit 避震彈簧多在300-400 磅之間, Bilstein PSS 400/315 磅
足足是原廠避震器的四倍之多 再加上桶身阻泥 舒不舒適 大家心知肚明
大部分車輛底盤跟懸吊的回饋都是純機械 要一分操控極限就是少一分舒適
路況好的時候 開的很爽 遇到爛路 唉爸哭母
如果台灣一般用路規格像賽道一樣平整 那每台車都可以裝f1等級的避震器 也不用討論了
個人還是建議 一般消費者 要外觀 要降車身 那就選一組彈簧磅數可以接受的套裝避震器
最好找軟硬可調的套裝 好用 又用的比較久
除非你有改裝空力套件的問題 否則不要碰high-low kit
如果只是想適度增加操控或者是原廠避震漏油想升級 建議就是升級避震桶就夠了
有部分大廠有出原廠對應的桶身 經濟又實用
避震器 不是越貴越好 要看你的需求
someday wrote:
感謝各位前輩的建議小...(恕刪)
Koni 橘桶 加 H&R 這個不是套裝 是店家和部分車友自己"套的裝" 能不能適用每個車型是未知數
又不可調 裝上去只能看運氣了
而且H&R 短彈簧市面上常見的有三種 不要買到紅色的 黑色和灰色都可以
如果你用橘桶加H&R紅色 那保證比換框還容易被家人發覺~~
但是 既然要用KONI 為啥不用套裝 不論橘桶或黃桶koni都有為各車型設計的套裝阿
每款車彈簧磅數都有點差異 主要是前軸和後軸重量會決定前後彈簧磅數
一樣的底盤 磅數都不一樣喔 像A3 1.8T, Golf GTI IV, Bora 1.8T 同一個底盤 彈簧都不一樣
A3 1.8T 和 A3 1.6 NA 車型底盤都一樣 但是彈簧磅數不同
建議你直接買橘桶套裝 或者多加一點錢換黃桶套裝 軟硬可調 可以用比較久 嫌太軟 還可以調
套裝沒必要裝仰角調整器 等你換跑車的時候再說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