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到自己其實大都是南北高速公路定速 120 km/hr巡航,山路少之又少。
想試試這款,不知道有沒有版友剛好兩款都體驗過?
希望落差不要太大!
正常狀態,胎面中間與二邊磨損是一致,如果胎面中間胎紋深似海,而二邊已磨平,這非常明顯是輪胎壓力不足,胎面二邊抓地(摩擦)力,雖因胎壓不足時而提高,但胎面中間因支撐(壓力)不足而失去更多抓地力,平均整體抓地力,可能還是比正常狀胎稍高些,但會損失了很多的使用壽命,以自身三十幾年使用經驗來說5-8萬公里是正常,使用都是馬牌入門(低噪音)胎。
胎壓支撐力是否充足,除了使用壽命外,負載重或高速進出彎時,路線循跡性會差很多,胎壓不足時,會需要細微反覆修正方向盤來得到彎中正確路線。
今年後輪換了新的PC7,原後輪PC6移至前輪使用,建議的冷胎壓(攝氏25度)350KPA(51psi)值都一樣,胎壁飾全新不一樣的圖案,其餘標示都一樣。
施加的胎壓(自己認定的壓力值),夏天(超過25度C)胎壓值應該略高些,而冬天(低於25度C)略低些,因為自然環境是熱脹冷縮而產生壓力值差異。
曾經參加過車聚,有車主說胎壓(馬牌)都打28psi..,2萬公里左右換一次胎,看他車輪胎的胎壁都變成>形狀,跟正常輪胎狀態不太一樣,上天有保佑,可能他跑高速時間不長,不然爆胎的機率超級高!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