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阿雷 wrote:
順便借版主的文討論一下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總覺得半熱融這種胎的扁平比太低的話
單圈不見得作得出來啊
頂一下這個問題,我也很好奇,輪胎的扁平比為什麼會跟單圈成績有關係??!!...

ScreammingBimmer wrote:
PSS的價格跟性能神話純粹是被炒作出來的,激烈操駕絕對抓不住。真要跑,TW180以下的才有明顯黏著效益。
我在大鵬灣直線底的超大甩尾過彎就是靠著對PSS錯誤的信心才達成的。
感謝Bimmer大的回覆,基本上跟小弟的想法差不多,由於您似乎有下場跑過,請教您針對上述問題是否有些心得?
或許台灣市場太小,有很多新胎都沒有進來台灣,就算進口了,單價也貴得嚇人.
Michelin for track and competition已經有PSC,PSC2,PSC+...呵呵...在美國,價格平易近人呀
所以既然要自行進口,口袋名單就縮小到半熱熔/熱融等級了...

個人認為同等級的大廠輪胎,或許其配方,胎紋胎肩設計皆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在performance上面相信差異有限,一般市井小民,或是玩車人口並不是在拼那百分之一秒的圈速,相反的,大多數的人是享受開車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以及自由的感覺,真的要拼圈速,光頭熱熔胎才是唯一選擇吧.
若必須花費NTD10000才能買到99分的輪胎,若有一條輪胎是95分,並且要價只要NTD5000,我想我找不到理由不用第二條胎.
或許台灣這塊市場不大,也或許這個市場過於封閉以及不透明,加上品牌光環以及某些刻意炒作的行銷手段,造成在台灣PSS的價格是美國的兩倍(同規格),甚至超過,這並非消費者之福...

不可諱言的,輪胎也是民生必需品,有哪一輛車子離不開這四條橡膠製品,所有的駕駛行為都是靠這四條輪胎來達成的,但是當消費者因為安全,因為品牌,因為任何理由想選擇高階一些的輪胎,所必須面對的就是超高單價的付出,其差異並不是5%~10%的價差...生命會自行找到出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