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的工作環境不大,鋸台總是視情況挪來挪去,所以集塵設備跟集塵管線也都是隨時拆換交替使用。為了解決這問題,我將目前經常使用的集塵管都裝上管徑相同的PVC水管,這樣就能讓一台吸塵器處理不同電動工具產生的灰塵麻煩。
首先是大家詢問的BOSCH GTS1031排屑口的轉接問題。說明書寫的規格是2又1/4英吋,但是我用40mm轉28mm的PVC轉接管,直接套上去即可不用修改;有些標示寫1又1/2",口徑都一樣。木屑粉塵可直接吸走,大片或長條木屑就要拆開排屑口,用手掏出來囉~(請參考說明書圖示)
我知道水管有分英吋規格跟公制規格,可是上面兩個標示的尺寸我怎麼算都不太對,反正買照片中的規格就對了...

直接用粗一點的集塵管更直接,空間允許的話也可優先考慮。


因為場地不大,管子拗來拗去不太方便,所以我另外接了一段洗手台排水管,方便空間彈性利用。
一端直接塞轉接管,另一端塞28mm的PVC水管,方便跟吸塵器那端接合。

再來是吸塵器的部分。原本打算自己土炮做一個旋風集塵桶,但是生了嚴重的懶病,最後還是花錢買人家設計好的東西比較快,效果也比較安心。
Dust Deputy有出超級版,集塵效率應該更高,其他不錯的集塵點子可參考說明書:

常用集塵管合照。由左到右:
1. Sander--原廠附的集塵袋幾乎沒效果。拿掉雞肋的小集塵袋、留下靠近機器的方形環,烘烤PVC水管之後塞進去,四周補塑鋼土。改裝後效果相當不錯!
2. 洗衣機排水管+PVC水管+麥克風蛇管(照片最右邊那支)--PVC水管端接吸塵器,另一端可接Makita RT700C,或是靠在鑽台、砂輪機、砂布帶機旁吸塵屑。
3. 吸塵器+PVC水管--使用28mm薄管烘烤之後套上去,統一各個吸塵接口的規格。厚管比較強壯但是不好烘烤塑型,還是建議薄管比較好操作。
4. GTS1031鋸台吸塵管--PVC轉接管(40X28mm)套接洗手台排水管。

最後是集塵管的部分。
右邊灰白色的管比較便宜、重量輕,但是比較不耐高溫跟彎折,加上環與環中間比較薄的"薄膜"容易破損,後來還是忍痛就汰換掉了。現在改成左邊那種黑色的耐高溫吸塵管,比較貴、重量重,但是也相對粗勇多了~

以上一些小經驗,希望能幫到大家~

我在未下定決心買1031時,就巳經著手製作集塵套件,我選擇用化學桶及小交通錐,軟管我是選擇塑膠行常見的灰色排水管。硬管則是用2英吋南亞塑膠管(薄管)。
說真的,我不知道老闆有沒有說錯? 他說這是2英吋半的尺寸,剛好可以套2英吋的塑膠管。
買回後我量了軟管,內徑是2英吋(50.8mm),但外徑是2 1/4英吋(約57.4mm)的尺寸。
不過可以直接套2英吋的塑膠管,輕鬆套、剛剛好! 加上管束就ok了。



今天1031一開箱,就拆下排屑口的管件去水電行找之前前輩po的40x28mm(此應為1 1/2" 轉 2"的轉接頭),但老闆拿著2"的彎頭也試合,不行…(可能不是南亞的吧?) 請他找40x28mm的轉接頭也不是很請願,ok… 算了,我另想辦法或是去別家(瑞芳區鎮上只有一間水電行…)。
量了一下排屑口


內徑是2 1/4",外徑是2.6"
剛好看到旁邊的2"塑膠及軟管…
我們買整隻4米的塑膠管時,一定會有一頭是比較大的,方便接管,外徑大小接近排屑口的內徑。
試合了一下,還有一些空隙… 如果加套上軟管呢????
軟管稍微拉撐了一下,然後在塑膠管粗的一頭抹上一點車蠟,慢慢的套上。

又在排屑口內徑抹上一點車蠟,稍加施力塞入排屑口…

太好了! 剛好緊緊密合! 也不用另買轉接頭! 要施以不小的力道才能拔出,也不輕易鬆動。
這樣可以省下一個轉接頭,也適時利用了廢料。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