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魚的貓老師
2011年8月16日,小米推出了小米手機1,配備了當時全球最為頂級的硬件,價格卻定在1999元。
後來才知道,這是雷軍用互聯網模式做手機的一個方法,即用高配低價、線上銷售、搶購等打造的小米手機來橫掃傳統手機廠商如中華酷聯,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小米手機一騎絕塵,拿下中國第一,成為世界第三。
同時,隨之而到的還有時年小米450億美金的估值,不得不說雷軍的小米可謂是開創了一個時代。
當然,看過《三體》的人都知道小米運用的是降維理論,拿網路電商模式打破了傳統廠商的銷售渠道,不鋪設線下就能把手機賣到全國;減少了中間渠道,將價格降到最低,故此傳統手機廠商不戰自潰。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內智能機市場格局變化,小米手機的互聯網模式不再奏效,開始呈現頹勢。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於線上渠道趨近飽和,增長無力,導致銷量下滑,市場份額佔比減少;另一方面是國內其他手機品牌異軍崛起,譬如2016年手機廠商中誕生的“黑馬”OV。
以OPPO為例,2016年的整體銷量是9500萬部,同比暴漲109%,致使華為內部都開始向OPPO學習而不再跟進以往的小米模式。
之所以OPPO能突圍成功,還是歸功於線下渠道的佈局。
關於這一點,筆者曾在前文多次跟大家聊過,OPPO在全國的線下有二十萬家門店,它們依靠自身的優勢,和消費者近距離接觸,並且OPPO的渠道商們會把手機不斷地去推銷給消費者,達到所謂的成功逆襲。
相信雷軍也看到了OV具備的優勢,所以在吃了線上渠道萎縮,線下渠道薄弱的“虧”後,小米2016年開始也著重佈局線下,只是小米的線下和華為、OPPO們看起來不同:如小米線下渠道之一的小米之家,是自營的渠道。

雖然小米之家從數量上和OPPO們相比沒有優勢,但論店鋪質量、效率遠勝於OPPO擁有的線下門店。
為何?根據相關數據顯示,OPPO擁有超過20萬家線下渠道,在去年貢獻了7000多萬部銷量。換言之,每家店350部銷量,按照客單價2000元人民幣計算,OPPO平均每家門店營收70萬元;而雷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小米之家的單店單月營業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年營業額過億,每坪價值穩居中國零售業榜首。
經過筆者對比,小米的單店銷售額要比OPPO的單店高出100倍。那麼,小米之家為什麼會比OPPO的門店更吸金?又為何小米之家的顧客遠多於OPPO、華為門店?
小米之家採用自營方式
自營的好處,不僅在管理方面能實現標準化,在效率上更高。小米門店和蘋果的零售店類似(在國內諸多手機廠商中應該是最接近的一家),
全都用統一簡約式裝修風格,如此會給人一種科技范兒的感覺,讓那些沒用過小米產品的用戶也會情不自禁地順便來逛一逛。
另外,小米之家一般都會建立在大型商場中心,即便我們以前說線下商業不景氣,但像萬達等商場依然火爆無比,加之現在線上的費用折算起來比線下都貴,消費者能夠親身體驗,青睞於線下也無可厚非。
線上勢能,新品導流
儘管小米成立時間短,可在年輕用戶群體中的影響力巨大,從數以萬計的米粉即能看出一二。
因此每當小米有新品發布之際,這些米粉有些從線上渠道入手,有些則到線下的小米之家、小米專賣店裡直接拿貨。
彼時,筆者所講的“線上勢能,新品導流”的現象就逐步明了:第一,通過線上渠道未必好搶,無意間帶動米粉去線下;第二,只有親自體驗感受新品,才會覺得合不合適入手,才讓米粉有歸屬感,而線上渠道想要實現有點麻煩。

產品種類豐富
小米旗下產品多種類齊全,這是OPPO、華為所不能相提並論的,也是小米最核心的一點。
筆者覺得雷軍不愧為“佈局大師”:從MIUI到小米手機,從投資扶持到米家生態鏈,且米家的生態鏈產品反哺線下渠道。
所以鑑於提前的基礎準備,我們現在看到的小米之家裡除了手機還有電視、路由器、充電寶、平衡車、音響、淨化器、淨水器等各種科技產品。

這些新品不斷更新,意味著小米之家的新品也能持續上新,勢必會吸引用戶如大江之水源源流淌。
再進一步來說,即是去一個小賣部和一個超市的區別:在超市裡,消費者可以買到很多自身需要的產品,小賣部呢?只能買到一種或者幾種。
小米之家在筆者的思維概念裡應該就是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店,走進來後總有消費者需要的。
如今,雷軍所提的新零售,在線上線下的配合下已呈現出燎原之勢,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小米之家也將是小米對傳統手機廠商渠道的又一次降維攻擊,特別是一旦小米之家的1000家渠道佈局完成,未來對OPPO等手機廠商的衝擊不可忽視。

畢竟,效率優先、信息對等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樂趣的前提,正如這句話“偉大的企業總要享受孤獨”,坐等小米王者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