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 成本秘密:小米利潤率或達20%

分析內文
小米賺錢方法
1.飢餓行銷: 初期高規低價,有錢買不到,真的買到時,零件成本價格已經costdown,初期賠錢賣,賺的廣告效益是幾百倍。
2.已國內銷售為主力: 先避免國外戰場,減少專利金和被告,遠離專利戰場的歐美,選擇國內為主的市場,台灣基本也被他們算國內吧。
3.網路銷售: 初期減少通路的費用,規模壯大後,再進入一般零售。

結論: 小米真行,HTC真的應該多學學,台灣多加油。

  “互聯網牌手機”一個比一個高端,價格卻一個比一個親民。號稱“微利”甚至“零利”的它們,究竟是擠出了智慧手機的價格水分,還是賠本賺吆喝?其實,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不過是“山寨2.0”們對傳統手機廠商發起的一場價格“超限戰”。
  分析
  不賺錢的謊言
  在進軍手機市場的互聯網公司對外宣傳中,它們賣手機並不是為了賺錢。“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依靠軟件和服務盈利”這是互聯網企業對殺入手機市場原因最常用的兩種解釋。但手機行業專家告訴記者,無論說得多麽雲淡風輕,不靠手機掙錢對任何造手機的企業來說都是不現實的。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將進入手機市場的互聯網公司分成兩類:一類是像小米、盛大等親自造手機的公司;另一類是360、百度等與傳統手機廠商合作造手機的公司。“像小米的雷軍就是把自己完全紮進手機市場了,他面臨的壓力也更大,對於這樣的企業來說,其實利潤很重要,沒有利潤就沒辦法面對庫存壓力,沒辦法繼續發展。”在李易看來,第二種公司更多地是“借力”,做好了雙方獲益,搞砸了受損失更大的肯定是與它們合作的手機企業,“就像360出的特供機,即便360可以不要利潤,和它合作的TCL也不要利潤嗎?”
  至於將盈利的希望放在以硬體為載體的軟件上,在業內人士看來更是近乎畫餅。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稱,還沒有哪家國內廠商能夠僅憑軟件服務就能賺到錢的。對此李易也有同感,“從全世界範圍看,沒有一個品牌能夠做到僅憑應用就吸引用戶購買手機,即便是蘋果也做不到。”
  揭秘
  利潤率的秘密
  “互聯網牌手機”究竟有多少利潤似乎是一個謎,拿處於風口浪尖的小米手機來說,周鴻禕認為每臺利潤高達七八百元,而雷軍堅稱只有一二百元微利。孰真孰假?探究小米的實際成本,可以讓我們一窺“互聯網牌手機”的利潤之謎。
  在對主流手機晶片平臺產品進行分析研究後,半導體產業聯盟分析師劉輝得出結論:小米手機上市之初,在計入研發成本的情況下,確實沒有什麽利潤空間,而隨著銷量增長帶來的采購成本下降以及一些費用分攤的完成,目前一臺小米手機的成本應該在1500元左右。而多位業內人士也表示,這一數字應該是較為準確的。由此計算,價格為1999元的小米手機,每臺利潤為四五百元,利潤率在20%左右。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穎表示,手機企業的利潤率差別較大,高的可達40%以上,低的只有10%左右。國內某知名手機品牌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該品牌多款主打手機的實際利潤率都不到20%。由此看來,小米在“不以硬體盈利”的口號下,還是達到了國內手機行業的正常利潤水準。
  展望
  “超限戰”難長久
  既然有正常利潤水準,為何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牌手機”又比傳統手機廠商的產品更具性價比呢?項立剛認為,這是由於特殊的運營方式使得互聯網企業的手機產品在成本上更具優勢。一來,主打電商管道使其省去了在管道建設上的投入;二來,網絡炒作的方式使其節約了大量品牌推廣費用;三來,在售後服務上的投入遠少於傳統手機廠商;此外,只針對國內市場銷售讓這些企業可以逃避知識產權授權上的支出。而上述這些都是傳統手機廠商重要的成本構成。
  項立剛將互聯網企業憑借低成本產品衝擊傳統廠商的手段形容為“超限戰”,也就是剛進入市場的小品牌面對大品牌在一種不對等條件下的競爭。他認為,雖然進入手機圈的互聯網企業借助這種方式能在短期內獲得不錯的利潤,但由於在投入上有很多“欠賬”,有太多問題沒有解決,因此當品牌需要做大、銷售真正要上量的時候,就會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從長遠來看,這些“互聯網牌手機”只有兩種選擇:一是見好就收,賺一筆馬上退出手機市場;二是把欠賬補上,重新建管道、搞售後、推品牌,老老實實按照手機的行業規律行事,這樣一來,這些品牌在成本和價格上的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這種低成本、低價格、大肆炒作、快進快出的手機產品操作模式其實一點兒都不新鮮,這就是之前山寨廠商們的標準玩法。”李易一針見血地指出,和傳統意義的山寨廠商相比,這些互聯網企業只不過是把低端機換成了高端機,把電視購物的宣傳手段換成了網絡炒作,“它們可以被稱為"山寨2.0"。”
這是自稱某知名手機廠商產品總監所做的小米手機成本分析,這一數據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相當靠譜”

附:小米手機(標準版)成本分析
小米手機的一次性投入
1 高通的平臺入門費,這是一次性費用
通常是100萬美元,分2個50萬USD繳納,折合人民幣663萬元。
300萬隻均攤,2.2RMB
以後基本上小米就無需繳納其他費用了。
2 小米的供應商
手機殼體——深圳旺鑫
Touch Panel——供應商是TPK
電池: 惠州德賽,採用LG電芯
國內的CTA認證費用: 20~25萬/款
各種各樣的模具費用以70萬為上限,加上認證等合計投入為100萬RMB。
按照30萬隻均攤,每只3.3 RMB
按照300萬隻均攤,每只0.33RMB
3 小米手機的稅前整機BOM成本(含包裝材料,含電池,充電器,耳機等等)
為1000人民幣,17%增值稅後為 1180RMB。
這裡的所謂進口稅,物料增值稅等等全部包括在內。
4 SMT+組裝測試費用,在Foxconn和Inventec生產,以50RMB/pcs為上限。
5 高通的智慧財產權費
按照品牌商手機稅前的銷售價格,通常在5.5% ~6.5%不等。
0~20萬隻時,6.5%;
20~50萬 6.0%;
大於50萬隻時,5.5%
小米公司的專利費為5%左右
所謂稅前價格,通常先除以17%的增值稅,同時多數廠家會把包裝材料/加工費用/物流/運營等成本和費用扣除,預計按照1300RMB計算。
小米公司的高通公司專利費為
1300 / (1+17%) * 5% =55RMB, 如果含稅,再折算回去按照65RMB;
6 物流成本
B2C段 從北京發往全國消費者,平均20RMB/pcs
7 售後服務
通常按照成本的3.5%計算, 1180*3.5%= 41 RMB
綜上所述
高通平臺費分攤2.2 RMB + 模具認證等一次性費用分攤0.33 RMB + BOM含稅陳本1180 RMB+ 製造費用50RMB+ 高通智慧財產權費65RMB + 對米粉的物流20 RMB +售後準備41RMB=1358 RMB
那麼每只手機的利潤為:
1999-1358= 641 RMB
按照小米已經銷售300萬隻,那麼小米的稅前利潤為 19億人民幣
這是非常驕人的業績。
~~~~~~~~~~~~~~~~~~~~~~~~~~~~~~
而完全按照小米的邏輯,BOM成本為150 USD,不含稅為1000RMB,加上雷軍公佈的各種各樣的費用,總成本為 1400RMB
每只手機的稅前淨利潤為: 1999-1400=599 RMB
300萬隻的稅前利潤為 18億人民幣。
依然是牛X的業績。
~~~~~~~~~~~~~~~~~~~~~~~~~~~~~~~~~~
按照小米500萬部的銷量預測,
18億RMB / 300萬隻 *500萬隻 =30億RMB,打個八折,還有24億人民幣。
~~~~~~~~~~~~~~~~~~~~~~~~~~~~~~~~~~~~~~~~~~~~~~~~~~~~~~~
按照10倍的PE值計算,小米的估值為30億*10=300億RMB,等於40~50億美元,C 輪融資出讓5%的股權,為2億美元。
2013-10-18 10:20 發佈
很舊很舊的文章了吧,今年小米的銷售目標已經調到2000萬隻了。
小米電視的挑戰才是真的大

覺得小米不應該去作電視
畢竟賣電視主要就是賣面板為主
應該全力發展機上盒

killy_chu wrote:
小米電視的挑戰才是真...(恕刪)


還好吧
有心在做的話不會一次只有三千台
這周 10萬台 小米3 10萬台 紅米 10萬台 2s 2萬 小米盒子,

小米已經是一周收入有 5億人民幣的公司了啊
而且小米機都是透過支付寶收現

沒有應收帳款的問題
如果小米都可以賺這麼多
那定價二萬多塊的手機豈不是削報了?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電子業的利潤20% 很正常 有的還高於4050 這不算秘密
soarwu wrote:
電子業的利潤20% ...(恕刪)


賣不出去的話全部WRITE OFF也是很正常.

這也是3C業一直想搞BTO的緣故....

小米目前算出摸出了一點門道了.
看完才知道所謂的「品牌手機」
多麼賺錢啊
動輒3、4千RMB(15,000~20,000台幣)
就算加上廣告費用
也是賺翻啊………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