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illie wrote:
說真的,我認同你的說法
台灣廠商確實還停留在比硬體的階段...(恕刪)
這不是已經是’已知數‘了嗎?
google 撤離大陸,兩年造就了百度,和小米 (創始人之一是Google china RD head).
更不要提最大咖,迅騰,2012年業績 80億,市值現在 >800億, 美金!
軟體/品牌價值,最簡單的就是看市值/業績比:
再來看看我們的’MSCI 成分股‘中所謂的資訊產業,台積電不算,看看市值/業績(台幣)各為:
鴻海, 9623/3390
廣達, 2441/1120
聯發, 4865/885
華碩, 1803/340
迅騰的是 10X, 我們的聯發科最有價值也不過是5多,華碩近年的品牌努力也是5多,鴻海是3,
其中最慘的是廣達,年業績/市值 才 2X 多一點。。這表示,都是在做’廉價勞工‘,沒有軟體/品牌價值。
而這些大佬,在’四小龍風光期’,不可一世。幾十年下來做代工,不願投資軟體研發,壓榨工程師變成只知道cost down,現在嚐到苦果。不知反省,只知道說“恨死台大電機。。。來怪自己的母校‘怎麼沒把他教成Steve Jobs'.
至於政府大力扶持面板和DRAM,許多恐怕現在的市值/業績比是0, 留下的是銀行的大筆呆賬。
自省的重點是,我們如何向上,提高附加價值。而不是說,沒有廣大內需市場,硬體是我們的既有思維,等等的不願接受事實的繼續向下沉淪!
前些日子看了discovery的一個節目,說的是希臘為了奧運的一條跨海大橋。看了才知道,負責設計/建築的是一家荷蘭公司。直到現在,負責維護的還是他們。可以想像收費有多高,因為希臘人不會做!
再看看新加坡,地方比高雄還小,有內需市場嗎? 為什麼他們的經濟是亞洲之首??
重點不是做不做軟體,重點是,如果認知到我們在走下坡,如何提升我們的產業/經濟。
前提當然是,接受事實,才能努力思考,下一步是什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