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超越808! Panasoic LUMIX-CM1 1吋CMOS登場


suddenkiss wrote:
各位大大辛苦了直接按...(恕刪)


還真不知道有這功能,難怪我發文都被刪了
好文分享

(文長轉載)

一個多月前,隨手寫下相機相關文章,曝露出我鮮為人知的才華,獲得了廣大的(超過3人的)回響,為本部落格創立一記嶄新的里程碑.為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照慣例立即規劃攝影系列專題,預計將會連載二十年,每五年寫一篇。

張友驊可以從軍事財經政治美食聊到外星人,包山包海,我寫攝影有什麼問題嗎?

攝影系列專題第一課,買器材。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讓我不禁回想起國小參加作文比賽,若以此為論說文題目,十人之中必有八人以該俗語破題。可見我多年來並沒有什麼長進,以及我對讀者的敷衍與不重視。

回到正題,日本料理師傅持本燒生魚刀,畫家拿Raphael松鼠毛水彩筆,二者作品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道出利其器之重要性。

但拿給猴子用是一樣的。

從前有部卡通叫做無敵龍捲風,心連心,體連體,神龍配鳳凰,才能發揮出最強戰鬥力,寓意極佳。攝影也是,必需要能駕馭器材,達到人機一體,人比機強的境界。

機比人強則會有一些後遺症 - 當我們偶爾憑實力拍出好照片時,人家稱讚的竟是相機。這感覺實在很不爽,好像另一半讚美你保險套上的顆粒螺旋設計佳一樣。但換個角度看,當技術不佳時,我們更應該買台好相機,至少人生中還個點可以被人羨慕。

精密的自動器材提高了攝影工作者-尤其是運動記者,盲拍成功率,著墨於多點對焦、動態追焦、連拍性能、防水防塵、Blah blah blah.......機身上有一萬顆按鈕和五百個轉盤。男人很容易被這種職業級的器材吸引住,不管是不是真正需要。主要是它不貴,很容易攻頂,買得起挖土機,誰想用鏟子呢。幫唸幼稚園的小女兒做自然科學作業種綠豆,也要把挖土機開出來,才像正港的查甫人。

專業機具都有催眠/催情的效果,讓旁人和自己看了都覺得專業了起來。它上手很簡單,切到P模式,按下快門就可以了。進階一點的再轉轉變焦環,若有所思地Zoom-in-out一番,幻想自己是布列松。拍攝時,無論光線明暗空間大小,鏡頭一律接大支的就沒有錯,同時閃燈、垂直把手、遮光罩等標準配備一樣都少不得,少了你的專業感便要向下掉一大級。總之一定要想盡辦法把相機弄得很大,弄到舉不到五秒手就抽蓄顫抖的程度才能散發出最完美的專業氣質。情況允許的話,應儘可能把充電器也裝上去。

畫素的部份不用說,最好有一百億畫素,這道理很好懂,我就不再詳述。買車就買五萬匹馬力的就對了,毋需多做考慮。

鏡頭採買是較麻煩的一環,特別是這幾年多了不少新詞,比如鏡皇之類的,基本上就是旗艦的意思,但發明鏡皇二字的人又更上了一層樓。「旗艦(Flagship)」僅表示指揮官/艦隊司令所在之艦艇,皇帝一詞才能代表後方的最高統帥。

「鏡皇」的特色是光圈一定要大,要有奶油般的無敵散景,二線性的不行;發色要濃郁,階調要豐富,銳度要利,立體感要足。最重要的是價錢要最貴。否則這鏡頭絕對拍不出「毒照」,想參與「蓋大樓」,恐怕要有「被砲的準備」,因為這種照片成像「很鬆散」,「大大」們看不慣。它的「開箱」過程也格外重要,你得先秀一下這新進的高檔貨,順便連發票也拍一張,展示展示財力,然後才拿鏡皇去巷口隨便找個麵攤或燈籠什麼的拍幾張,上傳後請網友評鑑一下。大家一看這是鏡皇作品,評價自然要不一樣。顏色如果誇張,那就叫立體,麵條都快從畫面飛了出來;若飽和度過低,那叫自然,不但有底片味,還兼具滄桑感,燈籠顯得格外孤獨,觸動心弦。關鍵是你用Nikon,就一定要貼在Nikon版,才能一面倒地被讚許,當然,別忘了假裝謙虛說拍得不好,「傷了大家的眼」,請大家見諒。這樣做能使你獲得最多掌聲。

鏡皇又可以細分為定焦鏡皇、變焦鏡皇、微距鏡皇,再演變出人像鏡皇、旅遊鏡皇、全幅鏡皇、APS-C鏡皇......經常讓人無從下手。所幸資訊發達,幾經掙扎與八方探詢,再親臨賣場完成一百二十次測焦,好不容易買下了萬中選一的那一顆,總算可以好好開始拍照了。

且慢,請稍安勿燥。

別忘了你焦段還沒「補足」,痛苦才正要來臨。集滿「大三元」之前,汝必將食不下嚥,日如行屍走肉,入夜輾轉難眠。這段日子真他媽的簡直比第一元入手之前還難熬。

數月乃至一年後,不顧一切的你,為完成終生夢想,刷卡欠債,總算將三元湊齊,原以為從此高枕無憂,怎料新煩惱竟接踵而至:「月底要去歐洲旅遊,請問我應該帶哪一顆鏡頭比較好?」
好吧,正確的解答是,專業的人,一定要全帶的。如果你也不知道穿哪一條內褲坐飛機比較舒適,那就順便全穿上吧。

鏡皇們視品牌和品味不同而有或金或紅或藍色的橡皮圈標識,彰顯其不凡,可以說是「鏡頭很利」的保證。但徠卡老式鏡又不是那麼一回事。那種你搞不清楚哪一回事的,就叫做經典。有著「徠卡味」、「通透」、「空氣感」等雞巴毛,不消說,當然要比日本鏡皇貴三倍。產量少的,貴五倍。NIB的,再貴十倍。一貴到費疑所思的境界,專業感又來了,買來供在佛桌上也可以。35mm Summilux和Summicron一定要收,專家說每個版本都是M卡口經典中的經典。俗稱發霉玉的發了霉的八枚玉,霧化爛掉鍍膜洗到脫皮也比福倫達新鏡酷多了。

第二年開始,相信你已對攝影有了基本的認識,知道轉轉變焦環和布列松是沒有關係的。也知道去了巴黎拍回來的「淺景深」照片看起來跟去八里沒兩樣。是,你已非昔日阿蒙。你開始學會吹噓定焦鏡的畫質,也終於養成了上網找資料的習慣。某個星期日,你一如往常地盯著電腦逛著找著,一隻白鴿輕輕跳躍至窗台前,不知打哪兒來,縮著脖子歪著頭傳出熟悉的咕咕聲陪伴著,你悠閒地開啟網頁,傳來的畫面竟令人震驚。一直不願面對卻終究到來的惡耗,你顫抖著身體,熱淚盈眶無法自已,握不住手中的咖啡杯,任由它掉落地面,falling to pieces。迸散的碎片在眼中看來像是慢動作一般,鴿子振翅飛去,留下隨風飄落的一葉白羽。四周一片寂靜 - 除了繚繞的玻璃破碎聲。白羽落在窗前停止的瞬間,一切都凝結了下來。

「幹,出新機了。」

你帶著內心的悲慟與傷痕,繼續苟活著。有卵蛋的,二話不說殺去博漢特區,重啟光明的人生。但你這個鴕鳥心態的俗辣,選擇閉起眼睛,終日企圖說服自己,舊機已經夠用了。大佬,這不是夠不夠用的層次,而是爽和不爽之間的選擇題啊。這是數位時代的宿命。

五年過去,你終於長大了,逐漸成為成熟懂事的攝影男人。如果你還保持著當初對攝影的熱情,我想135單眼和旁軸已經不能再滿足你。

你應該要反璞歸真開始故作浪漫地迷戀120,TLR,或Barnack底片機。享受自找罪受、自作孽、自宮的痛快。沒有經過這關,你永遠都無法成為攝影真男人。這很玄吧?一定要先自宮,才能成為真男人。有一天當你終於不再以攝影為主要目的,不再有體力上山下海等大景,不再有人想看你那些爛相片......轉向純粹為把玩而購買,成為不折不扣的器材控,那麼你就可以開始邁向收藏家之路了。你將視數位器材如糞土,不再過問新機資訊。到了這個階級,我們所應該做的是把不懂欣賞大師作品的老婆小孩撇到邊兒上去,將時間金錢統統投資在全新或近全新的古蕫相機,內外都必需是原裝的,總之就是要在EBAY達+「MINT-」級以上。「EXCELLENT+++++」的還不行,這就是英文結合數學符號的巧妙處,準藏家要謹慎學習,才能分辨「超屌的+++」和「棒到靠北-」究竟是哪一個比較好。

收藏級的東西是不能拿來用的你知道吧?也就是說你買了一些不能用來照相的照相機,而它們比可以用來照相的照相機貴了一百倍。

最後,你終將踏進拍賣會,當走到了這一步,我已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教給你了。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賺錢和舉牌而已。

這已經是8-4關,離破關畫面不遠了。切記最後的法則,收藏名牌相機和收藏名牌手錶是一樣的,數量少的價格高。許多產品因推出後不受歡迎或設計瑕疵而退場,產量稀少。這種爛貨十分具有增值潛力。

既然能打到這一關,我想你已經不需要我再提醒,拍賣會上標來的物品,不要說不能用,連摸都不可以摸。像你那樣,把相機永遠鎖在保險箱裡,徹底隔絕光害,就是很棒的環境。不過建議你還是把保險箱抬到地下室B5,這樣才好確保溫度維持衡定。濕度過與不及也都會損傷器材,只能自求多福了,平安起見,你可能會需要把除濕機帶去鎮瀾宮過個爐。

我個人認為最妥當的收藏方式莫過於把保險箱射去外太空,連空氣也一併隔絕。

為了使新手老手都受用,這篇文章我斷斷續續花了三天才寫完。
有些人恐怕不能認同,覺得我妖言惑眾,那,是你家的事。
如果你認同了也照著做了,出了紕漏也被人家笑了,那也是你家的事。

「寶傑,但是呢,我必須說,我提供的這些,那麼所謂的攝影器材機密採購弊案文件,只有三個人看過。一個已經死了,一個就是我本人,另外一個,那麼,很抱歉,這個人是誰,那麼我不能講。」

在了解到基本的相機選購方式之後,我們要帶領大家去選配件。

配件雖為附屬品,但不可謂不重要,經常,它甚至比本體還更重要。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卸下Zegna西裝,Lange手錶,BVD內衣和阿瘦皮鞋,然後照照鏡子,你不過是個癟三。續集故事大綱就是這樣。

一般盒裝相機內附的配件不多,考量專業形象,勢必得再花錢添些行頭。然而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是一門大學問,學校沒有教,電視也不會演,所以人人都需要購買指南。相機背帶,Canon就用Canon,Nikon就用Nikon,各走各的路;Leica附送的特別爛,大夥兒都改用Luigi's、A&A或者a la carte。這些不成文的制約,照做即可,沒有必要多傷腦筋,尤其你本來就不頂聰明,省著點用。這些背帶上的logo都很大,高階機型的背帶會再寫上型號,低階的就不會。如果低階的寫了,就把它弄掉,不然你還沒出發場面就已經沒了。

閃光燈在上一篇已經稍微提過,這一定要買。大頭的。出力大小、有無TTL或HHS都無所謂,我們的目的是裝上去,閃不閃先不必去管它。它的使用的時機異常複雜,本來想留到相機購買指南第十五集的拍照篇再來寫,可現在不寫,還真找不出其它東西能寫,只得不情願地提前透露一二,不然本續集片長可能只有兩分鐘而已。

使用閃燈有個要訣,閃個不停不但耗電,而且一看就是個剛入門的菜B。請切記基本原則 - 不能每張都閃。至於到底哪張應該閃,那你不一定需要研究,總之就是這張閃,那張不閃,隨便閃閃又隨機不閃,務必使人摸不透,時而機上閃,時而離機閃,如此在形象方面就能從菜B搖身一變為才華橫溢又有自我主張的攝影鬼才。另外就是幫家人拍照時,在任何情況下閃燈都不要直打。應將燈頭轉向上,打個時下最流行的跳燈,順便演說一下:「反射光較直接照射來得柔和均勻,光源來自上方時在視覺上尤其自然......」,靠著這個簡單的唬弄來取得全家人對你攝影功力的信賴。壞處只是以後照片裡就沒有你。攝影家是很孤獨的。

閃燈並不需要事先裝著,通常我們是抵達現場之後再來弄,因為這個動作可以吸引到一些女孩兒的目光。技巧純熟者可以嘗試加入幾個多餘的動作,讓自己看起來更像正在組裝狙擊槍的傑森包恩。也許你還能更上一層樓用毛巾矇眼拆裝閃燈來賺取一些賞金,只是缺乏勇氣這樣做。我建議你把它看做是一門職業,一種表演藝術。一旦突破這一層心理障礙,接下來就可以表演用老二吊相機了。

在一個絕對不需要閃燈的場合,記得把程序反過來。我們要在出門前把燈預先裝好,等拍攝時再當眾把它拆下來,表示我也有買這支神燈喔,只是我現在不需要它。

這讓我回憶起十數年前曾經買過的Sony PlayStation跳舞機。美其名為跳舞機,說穿了只是一片PVC跳舞塑膠皮。由於玩起來的動作十足像個曼谷妓男,使用一次即束之高閣。當時我有點後悔花錢買了這無用的防水布,可我老弟語重心長地訓誡我:「這一切無關好不好玩,而是當三十年後有人聊起時,你可以抬頭挺胸地說:『那個,我也有』,光線槍也是。這種東西就是這樣,誰要沒買過,日後碰上此話題插不上嘴,人生可能從此遜掉。所以有點像在買保險。」我現在想起來的確非常有道理。

第二個配件是垂直電池手把,買副廠的就好。我們只是裝個樣子,一整天下來其實也拍不了幾張,蓄電量別那麼計較,倒是你膀胱的蓄尿量需要鍛鍊一下。手把大陸製的也沒關係,不會爆炸就行,別去相信什麼貴一級的港製品,這年頭沒有笨蛋會在香港搞工廠的。手把可以說是所有配件裡面性價比最高的一個。一安裝上去,外型就頂天了,看起來十分威猛,專業性也達到了滿格的狀態。還有什麼比方形相機更酷的?沒有了。不管是「N家」還是「C家」,「機皇」都是方形的。「機皇」知道吧?知道我就不多做解釋了。

但為了續集的片長,還是解釋一下。

「機皇」比起「鏡皇」又不知厲害多少倍,因為一個廠牌同時期只會有一到二款「機皇」,「鏡皇」則可能有三到三百種。「機皇」很好辨認,無論是「全幅機皇」還是「連拍機皇」,特徵就是從正面看過去是方形的。按照這個邏輯,許效舜檔次要比布萊德彼特來得高,只可惜他並不是一台相機。「某機型裝上手把後,與機皇一體成型式手把相比,密合度有沒有差?」,過去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問題,提問者無非是希望大家回答:「其實用起來差不多」這種答案來輔助自慰,這樣他就不用多花一倍的錢的去買「機皇」,也可以得到機皇般的榮耀。這樣想其實並沒有錯。如果不用力去扯它,我們沒有人會去注意到邱毅的頭髮是不是一體成型的。

垂直手把一舉增加了相機近三分之一的體積,攜帶起來很不方便,算是唯一的缺點,不過這就像乳房大小一樣,並不是說攜帶方便就好。從某種角度來看,鏡頭也可歸類為配件,但不幸第一集已經寫過了。這時候就只好塞進一些前情提要來拖時間。口徑愈大愈好,這是永遠不變的法則。大隻佬不但看起來夠份量,也代表著大光圈。光圈是很重要的,跟車子的極速和潛水錶的防水深度一樣,用不到也不要輸在規格上。f4.0比起f2.8只不過少了一檔,「大三元」就縮水成「小三元」,足足差了有四台之多。買不買保護鏡見仁見智,它就是一個保險作用而已。套上了,多一層膜,難免失真。不套則可能不小心爛掉,完全視個人衛生習慣而定。這種事外人也不好給什麼意見。

倒是鏡頭筆和吹球這等零錢就別省了。自己動手清那麼二三下,還蠻有相機師傅的感覺,當然這也是在人多的時候做,感覺會特別好。數位時代你可能得多買一瓶「日蝕水」以清理「入塵」的感光元件。檢查「入塵」務必將光圈縮到f22拍五百張並放大1,000%檢視,不可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哪怕我們每張生活照都是拍f1.4。偉大的作品極有可能敗在這些李昌鈺看不到的塵點上,因此我認為添購一間防塵室來清CCD/COMS是有必要的。如果你只有一支鏡頭,並且最小光圈大於22,那最好再加購一組顯微鏡來配合檢查。

預算足夠的話,給相機添個腳架吧,碳纖維的。鈦合金或是聖鬥士超合金的也好,裝上去,威風。空心鋁製品則儘量避免,那跟購物台送的破爛基本上沒什麼不同,萬一被誤以為是信用卡贈品,不得了,形象可就砸鍋了。尤其腳架是所有配件裡面最大的一個,不被注意都難,多投資一點在這上頭兒也是應該的。腳架可以用上一輩子,並不會退流行,三隻腳也不可能進化成二隻腳,從投資理財的角度來看,其實應該先買腳架,剩下的錢再拿去挑相機。

RF相機因為在電子性能上搞不過單眼,愛好者只得以輕薄短小低震動為傲,也因此並不會去弄一些大體積配件在機身上自打嘴巴。Leica M機是不裝閃燈的,因為少了反光鏡箱,安全快門時間容許度高,而且鏡頭群素質優秀,最大光圈即工作光圈。這個說法其實很牽強,但因為很多人接受,你也就不要去違抗它。畢竟省了一顆閃燈的錢,也是件令人開心的事。現代RF頂多裝個皮套、遮光罩和很容易誤觸的Soft Release。老機則會多出眼鏡、快速捲片器和一定會刮花軍艦部的測光表等裝飾。

這其中比較有學問的是遮光罩。單眼相機很簡單,接一朵花在鏡頭前端就好了。當然,要最大朵的。蓮花就比百合花要好,不但大,還會發出祥瑞之光,趨吉避兇。Leica則要視不同時期,配合不同形狀和材質。雖然鏡頭口徑一樣,外觀也差不多,但有的要配金屬喇叭形,有的又得用方形塑膠款,這樣才顯得你有點知識。在使用塑膠款的同時,嘴裡要不忘喃喃自語一下:「還是以前金屬製的典雅」,進一步透露出你不但有點知識還很有品味。

RF最棒配件是配合不同焦段框線所使用的外接式光學觀景器。好的OVF非常昂貴,但是很值得,因為爛的也不便宜。多裝一枚OVF負責構圖,原本那個專司對焦,這特殊體位所帶來的歡愉,哪裡是LCD取景比得了的。既然用上RF,就別管速度了,躊在那兒慢慢搞,世界都浪漫了起來,好似身邊飛舞著蝴蝶,綠地一望無際,天邊還有一道彩虹。當我們進入了這個時空,臣服於自己的帥勁而不自覺微笑了起來,被路人當成同性戀也無所謂了。

相機包是最後一個配件,無關成像素質,卻也不能沒有。從小野人到白金漢乃至於LV Reporter Bag,各具特色,請自選。換句話說,就是我突然發現影片長度似乎是夠剪了,還沒寫到的部份就請您去擲筊杯吧。這瞎扯蛋系列日後還會不會再推出續集,目前仍不得而知。也許我明天就上山去種田了也不一定。
小弟是小白,不知道各位大哥在爭執甚麼,但是小弟要說一句,對於追求畫質的人照相當然還是回到相機無論可照相手機多方便,所以小弟朋友一堆出門還是會背包包,裡面放單眼或微單,畢竟有許多場景稍縱即逝。不可否認可照相手機近年來有諸多進步,但是對比真實相機,那還真是超輕羽量級對戰無限量級。這也是為甚麼Nokia出了幾台在可照相手機中算是神蹟的產品還是無法獲得市場回響。

P家的CM1,可算是本屆劃時代的產品,但做為手機還是過於厚重,做為相機怕是功能有所限縮,但是也可以看出相機廠未來消費級產品的思維就是Crossover,畢竟消費級DC的市況慘淡已經沒有廠商能置身事外,期待相機廠的加入讓可照相的智慧手機更有趣。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小弟是小白,不知道各...(恕刪)


市場無法迴響??

解讀事情不是如你這樣的,

很多人都很想買1020,只是對os沒信心,

這才是事實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這也是為甚麼Nokia出了幾台在可照相手機中算是神蹟的產品還是無法獲得市場回響。


純噓上述這句

所謂市場迴響多半指的是銷售量,銷售量好不好跟手機鏡頭好壞並不是完全有關聯...你看三星..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求照相一定要頂,
也不是每個人都識貨,
想當初我一位友人拿著S3來笑話我的N8,
但殊不知S3有的只是色彩鮮豔討喜罷了…
細節都不見了,
更別說在夜晚拍照的時候之慘況了!
但S3,
賣的嚇嚇叫…=_=
拍照功能強不能代表銷量就會好啊~
岡 wrote:
所謂市場迴響多半指的是銷售量,銷售量好不好跟手機鏡頭好壞並不是完全有關聯...你看三星..


你如果是指手機銷量的話我認同,畢竟可照相手機王者是Nokia(非只銷量),可是誠如我所言,會熱中照相的手上一定會有遠勝於可照相手機的相機,這時對這些人而言,手機照相是輔助功能而不是關鍵功能。GS/GN相機向來只有他們家的粉絲會追捧。連我爸種田都知道照相要用相機而不是手機。

至於WP市況不起,一直以來都是好APP太少,微軟也不用心在耕耘這塊。平心而論,論系統,WP可是完全不輸iOS遠勝Android
台灣人可悲呀 wrote:
這時對這些人而言,手機照相是輔助功能而不是關鍵功能。GS/GN相機向來只有他們家的粉絲會追捧。.(恕刪)


是的
我推CM1給玩單眼的友人看
他也說不了
因為自己有單眼,所以不如就:
單眼=拍照
手機=通訊---功能區分開來使用。

而至於一般人對於要拍好照的認知,那個"拍好照"
或許不是單眼族的那種極緻畫質
而是只要拍出來夠清楚即可

一般人不見得知道有1020之類的手機,
也不見得認知到現在高階照相手機其實可以符合或甚至超出他的需求
對手機拍照技術沒在發落的人多少都有"手機拍照會比較差"的觀念。
所以就會另外準備一台DC

我之前拿幾年前用DC拍的照片,再比對一下現在用1020拍的
發現1020的成像完全足夠取代當時的DC,
那台DC體積大1020三倍,但1020的成像卻狠狠的完勝那台DC..
甚至它的錄影畫質也勝過幾年前的萬元級攝影機
我想,這是在幾年前想都想不到的
對一般沒有單眼需求,但至少要有DC水準的人來講這是很夠用
更不用說上有808,或未來上市的一吋感光元件的CM1...

所以科技進步得快
"手機拍照強,卻救不了市場"的原因,
個人認為主要是很多人對手機照相的認知尚未UPDATE
停留在"要拍清楚就要買DC而不是買手機的觀念。
不過,現實狀況其實早就在改變,例如DC市場巳經菨縮

而單眼市場還能穩定存續,就是因為單眼能拍的,目前還不是其它設備性能所及,
DC和手機的市場曖昧不明,而單眼和手機的市場倒是明顯的被區分了。

有些人想"拍好照片"的程度,其實只要能清楚記錄跟朋友去唱歌的畫面就很滿意了
三星、HTC、蘋果等的拍照畫質不及DC,但都可以滿足,進而就用手機取代DC
相信也是多少有人意識到"手機拍照足夠取代相機"
DC市場才會近幾年持續菨縮

嚴格說起來
那些都夠用了,那為何要用到808~1020?
這樣拍照機能過強的,反而多半消費者都不需要

這種超強拍照的手機注定是小眾,上述這兩支,也的確都不是暢銷款
連本篇主角CM-1也只是限量品不敢做多...
重要的是是否識貨懂得用它,
而至於普不普及..這個就管不了那麼多了,自己用得開心就好
市場就...微軟,NOKIA自個去努力吧!
岡 wrote:
是的我推CM1給玩單...(恕刪)

在乎的人還是選擇這種吧


大家看看笑笑就好XD

話說P家早就宣布退出手機市場了
這隻CM1大概真的是試水溫的
網路上評價也沒有一致好評

其實我比較期待PureView朝輕量化且可以量產
像LUMIA 830這種平價機種也能使用
而不是旗艦機種才能使用

Arthurnl wrote:
平平都差不多是1/2.3",比起1520/930為啥Sony的Z#系列可以鳥成那樣...)


很像是OS差異造成的……這下知道Nokia 為何選擇WP了吧 :D
https://www.facebook.com/WPATW/photos/a.523338571022846.111307.523334874356549/778752362148131/
大家好~我是米豆^0^
  • 3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