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4822314/answer/2694239994
「可變光圈」是華為Mate50發佈後議論度最高的話題,有的朋友覺得這個功能很有用,而有的朋友認為意義不大。實際體驗下來,可變光圈的的確確能為攝影師帶來更大的創作自由但仍有進步空間。
華為Mate50 Pro開創性的推出10級4檔手動可變光圈鏡頭,專業模式下支持f/1.4~f/4.0的區間調節,從下面這個實拍圖大家可直觀的感受出不同光圈帶來的景深效果,左圖(f/1.4)雖然有更好的背景虛化但邊緣畫質不如右圖(f/4)。
景深變化只是可變光圈的其中一個作用,它還可根據拍攝需要手動控制進光量從而獲得更加個性化的照片。
比如下面這個場景,手持狀態下我們將快門以及ISO定為自動,如果採用f/1.4拍攝,曝光時間為1/68s、ISO 125,大光圈在確保安全快門的同時兼顧了成片畫質。而如果採用f/4拍攝,曝光時間增加至1/33s,同時ISO也升至400。
顯然f/1.4大光圈可帶來更充足的進光量,同等情況下可減少曝光時間。曝光時間的差距雖然不是特別大,但如果你瞭解安全快門的概念,你就應該清楚在手持狀態下,哪怕是0.1s的時間差對於攝影師的出片率都有很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默認狀態下Mate50 Pro的普通模式、夜景模式、專業模式主攝光圈都是f/2,而不是最大光圈f/1.4。
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f/2能兼顧進光量以及主體邊緣的解析力,但當相機識別到光線較弱時,則會自動將光圈調整為f/1.4。
如果你需要更小的光圈,需要在專業模式裡手動設置。比如我把光圈設置為f/4,這樣做的好處是提升照片邊緣的解析力,同時注意到點光源處呈現出明顯的星芒效果。
又或者通過縮小光圈來延長曝光時間,從而拍攝有拖影效果的車軌照片。相比於車水馬龍模式,在專業模式中結合可變光圈、快門、ISO可有更多的自定義玩法。
在我看來可變光圈的「可變」意義要遠遠大於「大光圈」,但是作為華為第一代可變光圈的手機,它還有一些可以優化的地方,比如調整光圈需要點擊切換,而不能像滑動變焦那樣順滑切換。f/1.4與f/4確實有明顯的區別,但光圈10級之間體驗感並不是特別強烈。希望在日後的優化中,結合物理可變光圈會提供更多實用的拍攝功能。
通過前面的照片也許你對Mate50 Pro的主攝夜景已經有了初步印象,但好的夜景體驗呈現出色的畫質只是其中一項,操作的便捷性、穩定性,以及不同焦段的輸出質量也是關乎一台手機夜景拍攝的核心要素。
手機不是擁有大光圈就所向披靡,受制於感光元件的尺寸大小,專業模式的大光圈一遇到光線微弱的夜景場景時,拍攝體驗就會直線下降。比如需要更長的曝光時間,或者會增加大量的噪點,從實用角度出發我並不推薦大家在極夜場景中用專業模式拍攝,即便它擁有f/1.4的大光圈。
手機夜間照片的呈現很大程度依賴算法的優化,如果想輸出更加清晰明亮的夜景照片,個人推薦夜景模式或普通模式。
華為Mate50 Pro的夜景模式明暗過度比較自然,暗部沒有出現誇張的提亮現象,這點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過去幾年大量華為用戶的樣本反饋,使得華為對於照片影調的調校有了長足的進步。
此外,華為Mate50 Pro的夜景模式算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手持狀態下在提升成像速度的同時也兼顧成像畫質提升,這點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會更加實用,這點在其它鏡頭上面也得到體現。
超廣角雖然沒有主攝那樣的硬件基礎,但結合華為自身出色的軟件以及算法優化,超廣角的夜景模式呈現出不亞於主攝的畫質,超廣角拍攝的夜景照片色彩、細節、影調都得到立體的呈現。
但不管是主攝還是超廣角,華為Mate50 Pro夜景模式的照片色彩整體偏高飽和,對於大眾而言也許這種豐富的色彩會給寡淡的夜景帶來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拍夜景除了主攝、超廣角,華為Mate50 Pro的長焦在夜景中也有不俗的表現。華為Mate50 Pro配備的是一枚6400萬像素,等效94mm的3.5倍光學鏡頭。
普通手機的長焦端在夜間拍攝都會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對焦困難、噪點多、畫質差,主要原因還是手機長焦的硬件基礎普遍比較差,但令我意外的是Mate50 Pro的長焦在RYYB的加持下輸出了質量還算不錯的夜景照片,肉眼看上去暗部並沒有明顯的噪點,高光區域也還原了一定的細節,整體影調控制接近於其它兩枚鏡頭的影像品質。
如果說長焦拍夜景風光還能借助三腳架來增加相機的穩定性,那麼手持拍夜景就很考驗手機自身的防抖以及對於噪點的優化處理了。
在我路過一個街頭時,看到窗邊坐著的三對不同的人,隨即用3.5倍抓拍下了這個瞬間。普通手機這時候會自動增加ISO來提升快門時間,但華為Mate50 Pro的長焦不但快速記錄下了這些動態瞬間,同時注意到暗部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噪點出現。
同樣的,下面這個場景是我晚上散步時拍攝的動態瞬間。
相比於主攝追求夜景畫質,長焦在夜間更多是運用在這些日常的動態抓拍,誠然個別場景里長焦的畫質的確不如主攝,但正如前面所說,手機拍夜景照片畫質只是其中一部分,我更在意的是不同鏡頭在拍攝時的穩定性、便捷性,這關乎到普通用戶駕馭它的難易程度。
面對不同的夜間場景,對於大多數缺乏拍照經驗的用戶來說,很難在畫質、抓拍之間迅速的做出最正確的焦段選擇,但可喜的是華為Mate50 Pro的三顆攝像頭在夜景中的表現已經非常接近,我這裡的「接近」不僅僅指畫質,而是整體的拍攝體驗。
比如如果你想抓拍一些動態瞬間可以用普通模式,如果想追求更好的畫質建議用夜景模式,而如果你想在夜間場景中施展更多創意玩法可以通過專業模式的可變光圈進行創作,這也是目前為止我體驗過的手機里夜景表現最均衡的機型之一。
今年7月2日華為宣告「XMAGE」影像品牌的創立,華為Mate50系列是「XMAGE」的首發機型。
如今使用華為Mate50機型拍攝的照片會有XMAGE的水印顯示,當然影像品牌創立不是簡單的濾鏡+水印,「XMAGE」是華為影像技術、風格、體驗的標識,其中「照片風格」是普通大眾感知最強的一方面。
新的照片風格並不是說要改頭換面,而是在此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真實、溫暖、銳利、高畫質」是華為對於XMAGE核心風格的描述。
從實際實拍照片看,華為Mate50 Pro在白天拍攝的照片整體色彩偏低飽和,影調傾向低明度、高對比,整體觀感會比較有質感,而夜景照片會在此基礎上增加色彩飽和度,以此來增加夜景照片的生動性。
對於照片色彩、影調的調校不管是iPhone、vivo、小米都有自己的風格傾向,這種風格傾向是很主觀的,我們很難下定論「誰才是最好的」
但相較而言,XMAGE的核心之一是讓華為手機拍攝的照片風格趨向統一並有延續性,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低飽和、低明度、高對比的影像品質將是華為影像風格的主要標籤。
讓消費者能清晰辨別某某品牌相機拍攝的照片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在傳統相機行業佳能、尼康、哈蘇、徠卡、蔡司都有獨一無二的影像風格,而要在手機上實現風格的統一,首選要解決不同鏡頭不同硬件配置的差異問題。
此前,手機廠商也都在試圖達成鏡頭的一致性,普遍做法是將鏡頭的硬件參數做到相近,白平衡盡量達到一致。即便如此,多攝鏡頭的手機成片差異還是很明顯。
華為Mate50 Pro擁有3顆物理鏡頭,整體的硬件規格並不是特別突出,但是華為通過一系列算法讓不同鏡頭的影像品質趨於一致性。
超廣角鏡頭在逆光場景下的動態範圍絲毫不亞於主攝,我甚至有點偏愛這顆超廣角鏡頭,在呈現高品質畫質的同時會帶來更加富有張力的畫面線條。
而硬件基礎最薄弱的長焦端,通過算法的優化在畫質、對焦方面也有了更穩定的影像品質,可以很好的完成剪影、逆光等特殊場景的拍攝需求。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對於華為Mate50 Pro的影像初體驗。坦率講華為Mate50 Pro的影像升級沒有此前P系列、Mate系列那麼的轟動,這當中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限制。
如今的Mate50已不是當年王者,但在手機影像逐漸內卷的今天,Mate50卻很好的扮演著手機影像攪局者的身份。雖然可變光圈還需打磨,XMAGE仍需沈澱,但這些信號的釋放對於手機攝影在計算攝影、鏡頭光學、影像品質的把關將會帶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