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 MD 照是官方攝影 Cue 現場人員拍的,但一般媒體是沒辦法找現場人員拍這種照片.....所以只能蹭著拍一張,本次也沒有可實拍的機種可以好好體驗,可惡小編好想實際玩一玩啊

首先來看最為高貴的 Porsche Design Mate 30 RS,螢幕規格與正面基本上與 Mate 30 Pro 是一樣的 6.53 吋 88 度曲面Flex OLED 螢幕,18.4:9 比例、DCI-P3 HDR 以及 2,400 x 1,176 的解析度,看起來解析度應該是網友最在意的.....


側面曲面螢幕達到 88 度,也幾乎跨越中框了,雖說沒有 vivo NEX 3 90 度來得那麼誇張,但實際握持與視覺基本上還是跟完全垂直差不多啦.....另外,右側也設有實體的電源啟閉鍵。
- 左側(PDMate30RS)
- 右側(PDMate30RS)
- 左側(Mate30 Pro)
- 右側(Mate30 Pro)

且不僅右側,左側也能靠同樣的方式開啟!左撇子有福啦!


這邊也有實際的操作影片,可以發現點擊兩下就能快速叫出音量欄,而且如果太快的話也不會偵測到,應該是不會有誤觸的問題;在調整音量時只需要在側邊滑動就會即時反饋,以瀑布屏來說真的是蠻優秀的功能

PD Mate 30 RS 與 Mate 30 Pro 機頂與機底都是相同的配置,這邊就直接看 PD Mate 30 RS,機頂可以看到一個 mic 與天線配置。

機底則有揚聲孔、USB-C 連接埠與 nanoSIM + NM or nanioSIM 的雙卡槽,不支援 microSD 記憶卡。

Porsche Design Mate 30 RS 與 Mate 30 Pro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背蓋的設計,以周圍皮革搭配中央玻璃的方式打造外,四鏡頭也維持 Mate 20 Pro 的田狀分佈。這款顏色為瑞紅。

另一款則是玄黑。機身尺寸則是 158.1 x 73.1 x 9.3mm,重 198g。

現場也有展出專屬 Mate 30 RS 的保護殼,可以看到在中央多了一塊可以讓手伸進去的皮環。

至於 Mate 30 Pro 則是採用新的 Halo 星環鏡頭設計,本次含 Mate 30 共有七種款式.....有星河銀、羅蘭紫、翡冷翠、亮黑色,以及採用素皮材質的丹霞橙、青山黛;但要注意只有 5G 版的 Mate 30 Pro 才具備完整七種款式,4G 版的 Mate 30 Pro / Mate 30 則是僅有羅蘭紫、星河銀、翡冷翠與亮黑色四款。
另外,Mate 30 Pro 機身尺寸為 158.1 x 73.1 x 8.8mm;Mate 30 Pro 5G 版則因應玻璃與素皮版,機身尺寸有兩種厚度 158.1 x 73.1 x 8.8(玻璃) 9.5(素皮)mm,重量皆為 198g。
下面由於現場光的關係,小編實在是很難分的出來誰是誰.....就直接看圖吧!但採用素皮的款式基本上都不大會有指紋沾染的問題,其他款在媒體摸來摸去的狀況下,可以說是指紋收集器啊.....









Mate 30 Pro 與 PD Mate 30 Pro 則是採用 Leica 認證的四鏡頭設計,左至右、上到下分別是可營造更自然散景的 3D 深感鏡頭、40MP 1/1.54" 感光元件 f/1.8 18mm 廣角電影鏡頭、8MP f/2.4 80mm OIS 望遠鏡頭,以及採用 RYYB 濾色陣列 1/1.7" 感光元件、40MP f/1.6 27mm 的超感光 OIS 鏡頭。

順便附上採星環設計的 Mate 30 Pro,附帶一提,雙機也能拍攝 3x 光學變焦、30 x 數位變焦、2.5cm 微距,以及 4K 60fps 影片、ISO51,200 影片感光度(是自動偵測),慢動作則是可錄 7,680fps 256 倍慢動作,以及 FHD 畫質 960fps 慢動作。

前鏡頭為 3,200 萬畫素 f/2.0 光圈,一旁也有一個 3D 深感鏡頭。以左至右來看,左側為手勢感應器、次知的兩顆為 3D 深感鏡頭、再來是環境光感應器,最右邊的就是前鏡頭了。

拍攝介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在右方則是可調整固定的 1x、3x 與超廣角,最大也能拉到 30x 的數位變焦。
- 1x
- 廣角
- 3x

設定中可以看到 FHD 畫質下可到 960fps,至於最高的 7,680fps 則是 HD 畫質。

專業模式中也能將照片 ISO 調整至最高的 409,600。

由於現場手機的影片無法轉出的關係,只能以側錄的方式帶大家來看 7,680fps 慢動作的威力。請官方人員以小鐵球砸亮片堆,一開始其實沒什麼看頭,但到了 17 秒後鐵球砸下去,就可以看到亮片與色彩微粒緩慢炸出來的場景,真的是美啊!而且想想這是一台手機拍出來的效果.....一般可拍這種程度的超高速錄影機,價格都是高不可攀的。
側面曲面螢幕的另一個應用,就是在自拍時可以當作快門鍵,在上方有沒有看到灰白的一小條?那個就是啦!不過目前轉到主鏡頭時是沒有這個功能的,可能只適用在自拍吧。

實際看一下側邊螢幕的示範,可以將虛擬的快門做拖移,按下後相機就會自己拍照;且換到主鏡頭後這個功能就消失了.....猜想應該是只支援自拍吧?
至於 Mate 30,則是有著較小的瀏海設計,以及 6.62 吋 2,340 x 1,080 解析度的平面 OLED 螢幕,19.5:9 比例比較不同、DCI-P3 HDR 等規格倒是跟 Mate 30 Pro 相同。

機背設計基本上與 Mate 30 Pro 相同,不過鏡頭組成就有些不一樣了。機身尺寸為 160.8 x 76.1 x 8.4mm,重 196g。

Mate 30 因採一般的平面螢幕,中框就跟普通手機差不多啦~與 Mate 30 Pro 不同的是,機底設有 3.5mm 耳機插孔;而退卡槽移到了機身左側;右側就是一般的實體音量與電源啟閉鍵。
- 機頂
- 機底
- 左側
- 右側
同樣具備 2.5cm 微距、3x 光學變焦與 30x 數位變焦之餘,靜態 ISO 最高則是來到 204,800。

前鏡頭則不像 Mate 30 Pro 有那麼多感應器,畫素為低一些的 2,400 萬 f/2.0。

拍攝介面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慢動作最高就是 960fps 了(且是 HD 畫質)。

Mate 30 家族本次比較受到關注的,自然就是中美貿易戰下所影響,因此沒有辦法使用Google Mobile Services APP 相關服務;不過機身內建的 EMUI10 是基於 Android 10 的作業系統。

實際看了一下安裝的應用程式,都是改以華為自家的 HUAWEI Mobile Services 旗下的應用程式作為代替,現場似乎有媒體想要嘗試安裝 Google 框架,但不知道是手機設定鎖住還是真的不行,都是以失敗收場.....

Mate 30 Pro 這邊可調整兩種 HD+ / FHD+ 解析度,或許是因應 5G 的高耗能而做設計的,因此也沒有做到上代的 2K 解析度螢幕。

瀏海自然是提供可全部遮蓋的功能。

簡報中有提到的深色模式也能開啟做使用。

比較重點的應該是與 Matebook 的「多螢幕協同」功能,可將手機以無線方式鏡像投影在電腦上,而且可同步操控、傳送檔案等。

實際看一下影片操作,基本上就是將筆電的螢幕變為手機的一塊,可直接在筆電上觸控「遙控」手機,對於常常筆電、手機多工作業的小編來說,算是個相當直覺的功能啊!

最後來介紹一下靠手勢感應器的隔空手勢,目前僅提供滑動螢幕以及截圖兩種手勢,沒有像 LG G8 ThinQ 來的那麼多元。

操作上其實與 G8 ThinQ 蠻接近的,需要先在一定距離內拿出手掌,偵測到後就可開始動作,首先在滑動螢幕下,說真的其實不太好偵測到.....後來發現在保持更遠的距離後就比較容易偵測到。
隔空截圖則是相對容易的功能,只要成功偵測到後並做出握拳的動作,就能隔空截圖了。
整體來說,Mate 30 Pro 主要的亮點還是在瀑布屏以及 7,680fps 的慢動作應用,至於 40MP 的廣角電影鏡頭拍出來的效果其實也蠻好奇的,後續如果引進台灣的話,再來帶大家見個分明.....當然 GMS 到底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解決,也是一個必須發掘的問題啊~
延伸閱讀:華為Mate 30 Pro揭曉 四鏡也玩瀑布屏,不同的是7680fps的慢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