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手機芯片之外,其實海思擁有非常多的自研芯片,比如:天罡系列基站芯片、鯤鵬系列服務器芯片、達芬奇架構的昇騰系列AI芯片、凌霄系列WiFi芯片。
此外,華為還擁有針對IoT的NB-IoT芯片,針對視頻監控以及電視機的視頻編解碼芯片以及存儲控制芯片等等。
而除了以上這些自研芯片之外,在操作系統方面,華為也有自己的“備胎”。
早在今年3月份,余承東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就對外透露了華為已經開發了自有操作系統,並且能夠覆蓋智能手機和PC。
“華為確實已經準備了一套自研的操作系統,但這套系統是Plan B,是為了預防未來華為不能使用谷歌Android或微軟Windows 而做的。”此外,任正非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也透露了這個消息。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華為還推出了一款號稱將為安卓系統帶來革命性突破的產品——“方舟編譯器”。
而“方舟編譯器”也被外界認為是可幫助開發者實現安卓APP快速向華為自主操作系統遷移的一個工具,使得華為自主操作系統能夠成為“第二個Android”。

~~~~~~~~~~~~~~~~~
當然,不論是對於華為手機還是華為的通信網絡設備來說,光靠以上這些華為的自研芯片和系統軟件是遠遠不夠的。
2、外部可用的“備胎”有哪些?
我們按照華為的主要的幾大產品線來看:
1)智能手機/筆記本等智能終端
目前華為能夠解決的也主要是手機的應用處理器和通信基帶芯片,以及被華為確認的可以替代Android和Windows的“備胎操作系統”。
此外手機屏幕、射頻芯片、存儲芯片、內存芯片、圖像傳感器、筆記本處理器等等關鍵器件很多目前都是依賴於(或部分依賴於)國外的供應商。
如果再往上延伸,華為麒麟處理器裡的CPU和GPU IP都是來源於由日本軟銀控股的Arm,芯片的EDA設計工具則主要來自於Synopsys、Cadence等國外廠商。
另外,麒麟處理器的製造則是由中國台灣的台積電負責(有斷供可能,中芯国际尚无法生产7奈米制程晶元)。
而對於以上的關鍵元器件、軟件和服務,目前大陸大部分也已經有了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的供應商。
比如在手機屏幕方面,在LCD市場,國內的屏廠早已全部拿下,而在高端的OLED柔性屏市場也已經追趕上了一線水平。
國內的京東方已經成為華為高端旗艦的OLED柔性屏的主要供應商,此前的華為P30 Pro的柔性OELD屏就是由LGD和京東方聯合供應的。此外,國內的維信諾、天馬微電子的柔性OLED屏也早已量產。
在NAND FLASH存儲芯片方面,目前長江存儲的32層3D NAND FLASH已經量產,年底有望量產64層3D NAND FLASH,明年將會挑戰128層3D NAND FLASH,有望追上國外主流的水平。
在DRAM內存芯片方面,根據最新的消息顯示,合肥長鑫存儲的DRAM內存芯片有望在今年四季度量產。當然技術水平上還是與國際一線廠商仍有差距。
在移動系統方面,華為有自己的“備胎”系統,此外,國內還有阿里的YunOS等可選。
在指紋芯片方面,目前國產指紋芯片廠商已經全面崛起,並且在技術上引領全球。
在WiFi/藍牙/GPS芯片方面倒是不用擔心,國內有非常多的供應商,比如展銳、樂鑫、炬芯等,而且目前北斗導航也已經成熟,也有了不少北斗芯片供應商。
華為還有自己的凌霄系列WiFi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