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備胎轉正”仍有斷供風險:美商元器件仍佔比達30% !

眾所周知,華為的手機大多采用的是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自研的麒麟處理器(集成了自研的巴龍基帶芯片)。
而除了手機芯片之外,其實海思擁有非常多的自研芯片,比如:天罡系列基站芯片、鯤鵬系列服務器芯片、達芬奇架構的昇騰系列AI芯片、凌霄系列WiFi芯片。
此外,華為還擁有針對IoT的NB-IoT芯片,針對視頻監控以及電視機的視頻編解碼芯片以及存儲控制芯片等等。


而除了以上這些自研芯片之外,在操作系統方面,華為也有自己的“備胎”。

早在今年3月份,余承東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就對外透露了華為已經開發了自有操作系統,並且能夠覆蓋智能手機和PC。
“華為確實已經準備了一套自研的操作系統,但這套系統是Plan B,是為了預防未來華為不能使用谷歌Android或微軟Windows 而做的。”此外,任正非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也透露了這個消息。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4月,華為還推出了一款號稱將為安卓系統帶來革命性突破的產品——“方舟編譯器”。
而“方舟編譯器”也被外界認為是可幫助開發者實現安卓APP快速向華為自主操作系統遷移的一個工具,使得華為自主操作系統能夠成為“第二個Android”。
~~~~~~~~~~~~~~~~~
當然,不論是對於華為手機還是華為的通信網絡設備來說,光靠以上這些華為的自研芯片和系統軟件是遠遠不夠的。
2、外部可用的“備胎”有哪些?

我們按照華為的主要的幾大產品線來看:
1)智能手機/筆記本等智能終端
目前華為能夠解決的也主要是手機的應用處理器和通信基帶芯片,以及被華為確認的可以替代Android和Windows的“備胎操作系統”。
此外手機屏幕、射頻芯片、存儲芯片、內存芯片、圖像傳感器、筆記本處理器等等關鍵器件很多目前都是依賴於(或部分依賴於)國外的供應商。
如果再往上延伸,華為麒麟處理器裡的CPU和GPU IP都是來源於由日本軟銀控股的Arm,芯片的EDA設計工具則主要來自於Synopsys、Cadence等國外廠商。
另外,麒麟處理器的製造則是由中國台灣的台積電負責(有斷供可能,中芯国际尚无法生产7奈米制程晶元)。


而對於以上的關鍵元器件、軟件和服務,目前大陸大部分也已經有了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的供應商。
比如在手機屏幕方面,在LCD市場,國內的屏廠早已全部拿下,而在高端的OLED柔性屏市場也已經追趕上了一線水平。

國內的京東方已經成為華為高端旗艦的OLED柔性屏的主要供應商,此前的華為P30 Pro的柔性OELD屏就是由LGD和京東方聯合供應的。此外,國內的維信諾、天馬微電子的柔性OLED屏也早已量產。

在NAND FLASH存儲芯片方面,目前長江存儲的32層3D NAND FLASH已經量產,年底有望量產64層3D NAND FLASH,明年將會挑戰128層3D NAND FLASH,有望追上國外主流的水平。

在DRAM內存芯片方面,根據最新的消息顯示,合肥長鑫存儲的DRAM內存芯片有望在今年四季度量產。當然技術水平上還是與國際一線廠商仍有差距。

在移動系統方面,華為有自己的“備胎”系統,此外,國內還有阿里的YunOS等可選。

在指紋芯片方面,目前國產指紋芯片廠商已經全面崛起,並且在技術上引領全球。

在WiFi/藍牙/GPS芯片方面倒是不用擔心,國內有非常多的供應商,比如展銳、樂鑫、炬芯等,而且目前北斗導航也已經成熟,也有了不少北斗芯片供應商。
華為還有自己的凌霄系列WiFi芯片。
2019-05-19 7:33 發佈
華為目前涉及的主要業務領域核心器件的供應分析來看,如果華為遭遇全面禁運,雖然不少業務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供應鏈替代後可能還能繼續維持,

但是將難以應用到最新的芯片製程工藝、新的高端芯片的研發也將受阻,其他先進的芯片也難以獲得工藝,整體的供應鏈所能夠提供的器件水平的下滑,這必然將導致其整體產品的競爭力的直線下滑。
另外一些核心器件難以替代的產品也將遭遇停擺。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今年早些時候,加拿大事件發生以後,華為就已經開始增加元器件庫存,最開始的目標是6-9個月,隨後又把目標提高到1年。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華為將贏得1年的緩衝期,而在這兩年內華為將有望協同國內的供應商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在未來1年內,中美握手言和,華為危機自動解除。
這是一記“七傷拳”
根據華為的財報顯示,2018年華為的年度總營收超過了1000億美元。
華為的手機出貨更是達到了2.08億,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
在華為手機出貨及營收大幅增長的同時,華為對外採購的芯片、技術及服務的金額也是持續的飆升。

根據Gartner的數據顯示,華為在2018年的半導體採購支出達到了211.31億美元,同比猛增45%,超越戴爾、聯想,成為了全球第三大芯片買家。
華為的全球前十大供應商(從採購金額來看)分別是富士康、比亞迪、台積電、歐菲光、FIH Mobile、偉創力、SK海力士、博通、高通和舜宇。


這其中富士康、比亞迪、偉創力主要為華為提供整機代工服務,而台積電主要提供芯片代工服務,只有SK海力士、博通和高通是芯片供應商。這也說明華為對於SK海力士、博通和高通這三家芯片廠商的依賴較高,貢獻的營收也較多。


另外,從華為獲得營收最多的前十名美國廠商分別是:偉創力(Flex)、博通、高通、希捷、美光、Qorvo、Intel、Skyworks、康寧、ADI。

顯然,如果華為遭遇禁運,偉創力損失將是最大。同樣其他的美系供應商也將遭受較大的損失。
在當今全球分工越來越細,全球合作越來越緊密的情況下,美國禁運華為確實是一招“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七傷拳”。

更為另這些廠商擔憂的是,中國政府未來是否會同樣啟動針對美系廠商的反制措施。

作者:芯智訊-浪客劍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