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從 Mate 10 到 P20 Pro 的初步印象


阿陸loser wrote:
這是AIS,4秒防...(恕刪)


其實跟長曝一點關係都沒

長曝簡單來講就是快門拉很長

這玩意我猜就是先多張合成,再比對正常照片跟長曝照片顏色差距

進行數據更換,可以說是重繪(先講是我猜的)

這種數位搞出來的東西,總是會有一堆BUG

01有一篇P20P的業配文,照片點開來總是發現奇奇怪怪的BUG






danieltflu wrote:
機身修長了一點,字...手持4秒竟然沒糊?...(恕刪)

感謝消火
MONS777 wrote:
其實跟長曝一點關係都...(恕刪)

手機拍照現階段主要不就是拼各種算法嗎 我看了很多youtube上的review反饋還是很好的。
01那個和S9的對比也看了。不知道大大覺得運算的BUG是指哪方面。大大可能是覺得單眼這種純採集數據而不做運算,然後出片後根據需求自己手動後期感覺比較純粹?但是手機現在是要滿足大多數人即時出片的需求,和單眼本來有著這種本質上的目標區別。手機本身硬件弱,而且追求的東西也有差別,所以如果真的是對‘攝影’有追求的話,肯定還是買單眼了。
好不好是同類比出來的啦,我覺得將市面上同級別的別的手機夜拍放一起對比出片效果然後讓消費者肉眼評價比較算是手機廠商追求的事。
之前使用Mate 10時,會發現綠色比較「低調」。P20 Pro 在綠色的發色上就比較回歸正常,事後不用再去拉綠色。

使用望遠時跟夜景一樣,手機會提示要穩住拿好幾秒鐘以「增強清晰度」。這應該就是 P20 Pro 的處理手法:用多張疊合的方式去增進清晰度與減少手震。

我覺得 P20 Pro 這一代的影像手法對於清晰度有比較高的著墨。

ps. 我從 Mate 8, P9, P9 Plus, Mate 9, P10 Pro, Mate 10 這樣用上來,只是想分享每一代在性能畫質使用上的差別而已。

ps2. 有哪一支手機或相機不是「算」出來的??之前能找到方法算出景深,現在有方法算出清晰度(或減少手震),這不是很好的事嗎?
除了綠色的發色比較「回歸」外,P20 Pro 與 Mate 10 在畫質上的感受是:

整體的清晰度有感提昇了。

色調變得比較「清新」。

景深的邊緣抓得比較精確,比較少的出岔。

拍遠景時景深也會更深,不會像之前不管焦點遠近景深都糊得很誇張。

給之前手上有之前 Mate 系列或 P 系列的朋友做參考。

danieltflu wrote:
除了綠色的發色比較「...(恕刪)


D大好久不見
恭喜D大入手新機
不考慮順便換A73?
騰龍2875/2.8也快上市了
還是升級RX10M4?

回到手機拍照
不知道手機拍raw
用LRm修圖硬拉EV
(raw拉個2EV應該算小意思)
跟自動夜景模式或是4秒模式
或是跟M10 raw修圖 比起來
有無差別?

第二個問題
據國外大體分解 P20有OIS硬體
但實際上使用 是沒有OIS功能是不是?

D大也算半個職業用家了
不要跟鄉民計較那麼多
B大... 你又來毒我了...

A73 排隊中,不知道要排到何年何月去...

RX10M4... 暫時M3頂著用,等M5出來再說。一下子升級所有的機子荷包吃不消...

話說自從B大用S1835A毒到我,A6500大復活而A72被打入冷宮,將來A73進來後還是同樣的問題:鏡頭。全幅鏡頭的中央邊緣畫質差距太大,我常常得出任務拍大合照,像S1835A這種定焦鏡畫質的變焦鏡再適合我也不過,T2875還是老問題(其實會比鏡皇們更嚴重),平常拍家庭照OK,但是如果拍團照就會很辛苦...

P20 Pro 的夜景模式真的很威,我昨天去拍室內音樂會,那個亮部與暗部保留的層次與細節真的是很恐怖,完全不是事後後製可以拉回來的。我想這夜景模式應就是「多張不同曝光值的疊合技術」(我數一共是四張,按照殘影的數字來看),比較像是超級HDR,但是使用AI(我很討厭這被超級濫用的名詞)去做疊合對齊清晰化的處理,以前玩這技巧非要腳架不可,現在竟然可以手持來玩,這以是我對於 P20 Pro 特別驚訝之處,實用性與便利性真的很高。

之於 Mate 10,P20 Pro 畫質也有感提昇一些,色調比較清新平衡,整體的清晰度也是有感提高。

OIS 或 AIS... 或許是使用上手感還沒習慣,「目前」我拍 P20 Pro 的照片手晃而失敗模糊的機率比 Mate 10 要高些。這要一段時間適應(機身握感、重量等等的)後再看看。

P20 Pro 另一個小問題是... 收訊好像比 Mate 10 差了一些。

danieltflu wrote:
B大... 你又來...(恕刪)

您好,我最近也在考慮是否買 P20 Pro , 請您多放些照片上來「增溫」或是「滅火」,小弟想看的是「4000萬畫素的日夜成像」,還有「超級夜景」。
我沒有品牌偏好,目前購機清單依序排列是: Zenfone 5 、 HTC U11+ 、 P20 Pro 和 SHARP S3。
小弟建議你千千萬萬不要把四千萬像素當回事。小弟不才,以前也j玩用過 Nokia 1020,這四千萬像素與其說是高像素影像,不如說是用來縮放影像,提昇相片素質的輔助性鏡頭。何況,P20 Pro 的鏡頭素質遠不如 Nokia 1020,從沒有拍過類似 1020 般震撼的高畫素相片過... 但,這顆4千萬像素的鏡頭(含感光器)確實提昇了整體的畫質(一千萬像素),與變焦時畫質(幾乎無損的3X到5X)。

對了!N1020畫質再好,我也不會回去用它。畫質只是拍照裡的「其中一件事」而已。真正要認真或真正有需要,我手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相機可以使用。手機攝影就圖個方便、順手、聰明、好用,真正要計較到絕對畫質,還是乖乖拿出真正的相機來吧!

自P9開始小弟正式把腰間相機(RX100mk4)退役掉,成為我自己家庭生活照的拍攝主力。虛擬的大光圈景深效果當然有瑕疵有點假,但是我使用的習慣是把光圈調很小,譬如只有 F11 或 F13(在華為的P系列或Mate系列上,不能用傳統相機的「光圈-景深」經驗來看待),只是淡淡地突出主體與背景的差異,景深效果不明顯但也很少有瑕疵(應該說瑕疵不容易看出來),可是「在我的眼中」這樣的照片比一般手機拍的相片要有「味道」多了,我的RX100(甚至是半幅的Fuji X70)的景深效果在這樣的訴求下,在大多時候其實沒有比P/Mate系列表現得好。手機的另一個在影像上的優勢就是「智慧」,不管是自動HDR、白平衡的穩定度、場景的判斷等等都比相機要穩定先進。絕對畫質當然不能上比大感光片的相機,但是我的照片又沒有要放大或沖洗,只是放在電腦上看看,或上社群網站分享,何必每張都拿 1:1 的放大鏡去檢視(老實說我也有這樣的毛病)。

我期間也曾同時使用三星、紅茶店、乃至 Google (Nexus 6P) 的手機,當然還有唉奉,但是最後還是回來使用華為,主因是景深控制與發色(尤其是人像發色,這在後製上最難調整),現在在 P20 Pro或許還多了一個夜景拍攝。其他的手機相機或許在某些地方特別強(譬如N1020或6P在1:1畫質上的細節與銳利,三星拍攝時的順手度與流暢度與零快門遲滯),但是整體上我選擇了華為的手機相機來記錄我的生活,目前為止也蠻滿意的。

出遠門時我還是會帶RX10m3,出任務時全幅半幅的相機與鏡頭加上一堆閃燈腳架也得咬牙背上去... 只是平常90%以上的生活隨拍,華為手機已經可以滿足我的需求了。

目前手機當做相機使用最大的軟肋應該是閃燈吧!?沒辦法隨意補光,所以拍攝時要特別注意光線的方向與品質... 否則的話,現在手機的畫質發色景深控制(不只景深可以調整,連焦點也可以隨意調整... 真是太犯規了)已經足夠記錄我與我家人我朋友的生活。

你列的這幾隻手機我會考慮 HTC U11+ 與 P20 Pro。U11+在感光器上有一定的優勢,要求絕對畫質的話還是會有幫助。我以前使用 Nexus 6P的時候就很愛數汗毛... XD,不過紅茶店的鏡頭沒有6P那樣銳利,OIS也是對畫質有所影響,鏡頭的耀光處理上更是頭痛(這是我以前 6P vs U10 的經驗,或許 U11+已經進步許多了,但抱歉,我沒有U11+的使用經驗可以分享)。

P20 Pro能玩的東西很多,但那都是「算出來」的,不是真實的東西,你若計較、覺得很假、覺得不順眼、覺得噁心的話就不要買不要看。我個人倒是很高興也很慶幸有這樣的工具可以幫忙我記錄生活就是了。

下面幫你解毒滅火一下:



這是一張隨手在公車停亂照,點開看OMG都是濃濃的油畫(但不是SONY手機那種髒髒的油畫...XD),可是這可是「4秒手持」的拍攝結果,該有的細節對我來說已經足夠(竟然沒有震糊?),亮暗處的層次也是很豐富(我上面提過這應該是多禎疊合的超級HDR),對我來說已經很夠用很實用。我當然可以用相機腳架加上後製取得更好的結果,但,就只是拍張像,沒必要那麼累吧?平時就簡單用簡單吃吧!真正要吃大餐時(拍活動拍婚禮拍正式紀念照),還是把大傢伙拿出來吧!
看到樓主回文那麼認真,也很認真的把它看完,不過點開圖看真的是
話說 Sony 五年前的小 DC 開啟多框除雜訊功能,也比這好太多了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