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新訊!索尼停供相機CMOS給華為

peterpan200206 wrote:
當年外國的IGBT大廠已經在生產第6-8代的產品,所謂超越日本的高鐵、只是由日本川崎重工原裝的「四動四拖」動車組改成「六動兩拖」,而且不理原廠警告、擅自竄改變頻器的參數,甚至出現中國工程師不懂計安全餘量,跑到去德國西門子的工程師面前,查詢安全餘量的計算方法,結果該工程師就即場噴到中國工程師一面屁。

你的"當年"好像也已經是十年前了

十年後現在中國高鐵有求於人嗎
Panchrotal wrote:
你的"當年"好像也已...(恕刪)


當然阿

你以為中國高鐵都自產喔???

組裝廠啦。
iSam Say Say Song
Panchrotal wrote:
十年後現在中國高鐵有求於人嗎

Erichuangtw1980 wrote:
2020年9月9日 · 中國主要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和長江存儲科技試圖與當地設備供應商加強合作,減少對美國 ... 中芯國際(SMIC)的40奈米晶片良率較高,在最近才擁有生產14奈米晶片的能力,仍比競爭對手 ...

你不曉得為什麼2020年的現在會出現那種翻蓋機時代的40奈米製程的新聞對不對?

你猜猜中芯的14奈米製程的產品能不能賣給華為?

Panchrotal wrote:
你的"當年"好像也已...(恕刪)

十年後的中國IGBT,低壓用的die已可自製,但世代仍比外國落後,高壓用的IGBT仍無解,這是中媒所講的。
而IGBT屬於第三代半導體,中國無論在設計和生產能力都比台灣落後。怒我扯得遠一點、華為自研的PA同樣要用到第三代半導體製程、中國只能代工簡單的,結果較高檔的就給了台灣穩懋代工,而據報中國仍未能設計出5G用的PA。
哲也喜歡林志玲 wrote:
當然阿你以為中國高鐵(恕刪)

百年前的大清自以為是天朝大國、一切不假外求,到今日都有人以為是。




中國另一個我認為極討厭的一點,是當年向全球撒下中國向土耳其「出口高鐵技術」,是中國首次出口高鐵技術的天大謊言、當年很多外媒都被中國騙倒。

結果土耳其高鐵首次通車儀式、就當着中土兩國領導相撞(赴當時大陸已流行怕日後有人用關鍵字搜尋google、所以自創「凸槌」一詞來取代相撞),翌日中媒就由原先強調中國出口高鐵技術、忽然高分貝改口說相關列車是韓國的、和中國完全無關,人家還非常滿意!
當時我已經想:既然和中國完全無關、你國又派代表去沾光幹嗎?你甩鍋韓國又幹嗎?

之後土耳其高鐵爆出嚴重相撞事故,中國就正式甩鍋法國、德國的訊號系統有問題、列車是韓國的、中國只負責承建、所以事故和中國完全無關。

最後土耳其取消再和中國合作高鐵項目、中媒反指土耳其背信棄義。

如此無恥的民族、被全球排擠只是遲早的問題,武漢肺炎大流行、中國控制WHO、動用傳媒大規模造假、用炒價回銷之前搶購、甚至外國捐贈的物資、自己輸出劣質防疫物資都當了Turbo。
robertkan wrote:
真正全文如下,不要只接取一部份,我就說未來又不是說現在,如果能成功,

且技術接近美國才行,幾乎不可能


全世界都一樣,美國叫你不能賣就是不能,沒有第二句話,美國這是險招。
萬一大陸未來真的能完全自主,美國
超高利潤的東西不但失去中國市場,中國外銷還會壓縮美國市場,前提是能成功完全自主,技術接近美國,其他國家也不希望全球科技完全被美國壟斷
想像一下
超便宜的晶圓代工
超便宜的Windows
超便宜的麒麟晶片
超便宜的手機系統
超便宜的光刻機


你的全文除了「幾乎不可能」那段以外

其他都是廢話~

peterpan200206 wrote:
中國高鐵技術本來就不...(恕刪)

當代,除了部分零組件,產品設計好了之後,採購對產品中的各個零組件,會就品質、價格、產能和交貨風險等方面去評估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不見得是本國製造,

也就是說不用本國的供應商,不見的是本國沒有這項零組件,或者沒有技術做這項零件,而是採用外國零件比較划算,

例如這次美國新冠肺炎,嚴重缺呼吸器,需要從國外採購,以美國的技術當然做的出呼吸器,但是因為性價比不高,所以美國的呼吸器產業不強,

以蘋果iPhone 為例,絕大部分零件都不是美國造的,而北美汽車的自制率62.5%。
lfjadsflk wrote:
你不曉得為什麼202...(恕刪)

除非人口基數超大,每一項產業都有足夠的人口投入研發製造,又有足夠的市場支持,才能每一項設備產品自製,

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

全球化,各國各以優勢產品互通有無,各國有個過的優勢,也互相依賴,

各國產品,也多是各國的優勢零組件的組合,

但是如果把自身優勢產品/零組件當真貿易武器,遲早就會有較無風險的產品替代。
allen1392 wrote:
你倒是先解釋一下靠中..推銷給歐盟的5G基地台甚至可以喊到1折
也就是原價的10%賤價傾銷.(恕刪)

能不能再説詳細一點,

華為的5G基地台技術和價格已經佔優勢了,還需要喊一折嗎?

再想想台灣,和歐美各國,沒有輔助企業嗎?

------------------------
呂紹煒專欄:中國政府補貼華為,有多惡劣?
呂紹煒 2020-01-15 06:20

日前《華爾街日報》有一篇調查報導,指中國電信大廠華為從中國政府獲得了多達750億美元(約台幣2.25兆元)的財政扶持,因此產品價格才能比競爭者低3成,看起來是惡劣得無以復加。不過,仔細看內容,再想想各國的作法,其實,「大哥不要笑二哥」,那些手法所有國家都在作、都在玩。

中國政府750億美元財政扶持華為

依照《華爾街日報》的報導,20年來中國政府以各種財政方式支持華為,援助中的最大一部分(約460億美元)來自貸款、信貸額度及國有銀行的其他援助。另外則是減稅部份,政府為推動科技行業發展採取了激勵措施,讓華為在2008年至2018年間節省稅費高達250億美元,其他援助方面則包括如16億美元的補助和20億美元的土地折價等。

數字很大、聽起來很嚴重,但如逐項解析後再看看其它國家的作法,可能會對華爾街日報的專業打個問號。例如,750億美元的「財政扶持」中,最大的一筆是各類型的貸款:460億、占比6成。但要注意的是:這是貸款、是融資,是借錢不是給錢;報導中未揭露利率高低,但既然列為貸款類,就是要支付利息,本金也要還。

類似這種貸款融資的「財政扶持」,其實比比皆是,先不談別的國家,咱們台灣作得可多、可早了。從最早期用美援資金支持投資,到後來利用郵政儲金資金支持投資。幾十年來,從經建會到國發會,都有審查中長期資金投資的制度,以較市面低的利率,貸款給「增進產業投資、擴大產業關聯效果,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等的民間投資,這些投資案提出申請、經過審查通過後就能享有優惠貸款。

台灣早有給企業融資貸款的財政支持

而去年政府推出台商回流專案,號稱審核通過的投資案有7-8千億元,政府是拿國發基金的錢、以補貼手續費名義,讓企業幾乎就享有10年零利率的優惠。這應該算是百分之百的「財政扶持」吧?接著蔡政府又要作的「國家擔保貸款制」,是否也是一種融資的財政支持?

此外,這筆460億元的「財政扶持」包括「國有銀行的其他援助」,這是有點曖昧不清的說法,如果是指國有銀行「給錢」也罷,但如只是貸款(利率優惠),以中國這種公有銀行居多數的經濟體,企業貸款中來自國有銀行比重高,算是合理,也談不上「財政支持」,因為,台灣公有行庫占比也過半,不少企業貸款融資來自公有銀行,沒有人把這個定義是台灣政府對某家企業的「財政扶持」吧?

報導中另外一筆大額的財政支持,是中國政府為推動科技行業發展採取的獎勵,讓華為從2008年至2018年間節省稅費高達250億美元。看起來就是罪證確鑿,華為就是靠政府這些補貼、財政支持才能發展。

不過,這種租稅優惠、甚至補貼到處都是,不但開發中國家普遍使用,連已開發國家也用,台灣更是一用數十年:從早年的《獎勵投資條例》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再來到《產業創新條例》,給企業的租稅補貼優惠從來沒少過,財稅學者曾估計過各種給予企業的租稅優惠,數十年下來,讓政府少收了上兆元的稅收。

例如,2006年時,促產條例租稅減免總金額遽增至1194億元,當年非金融業的上市上櫃公司中有902家獲利,但因享受租稅減免優惠,有14.3%不必繳稅。2005年國內有超過20家獲利超過100億元的大企業,因租稅減免平均稅率僅剩8.4%,遠低於當時25%的營所稅率。

再看看台灣最具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台積電,不僅是無庸置疑的龍頭企業,也是台灣的繳稅大王, 2018年在台灣繳稅661.896億元,一家公司交的稅就佔全台營所稅的12%,對台灣產業與財政的貢獻無能出其右者。

但早年台積電享受較多的租稅優惠時,情況可不是如此:例如2004年時,一般正常企業獲利100元應繳稅25元(營所稅率25%),但台積電只繳稅0.3角而已,有效稅率0.3%,原因就是租稅優惠,把歷年台積電的租稅優惠算算,是不是也要說是台灣政府給的財政扶持,才讓台積電占有全球晶圓代工半壁江山?有人這樣算、這樣看的嗎?

台灣企業享租稅優惠,有效稅率不到1% 

而且其它企業亦是如此,如該年的有效稅率聯電為0.69%、台塑為0.65%、台塑化0.07%等,也是因為租稅優惠造成有些企業有效稅率低到過頭,之後才有所謂的「最低稅負制」推出。

至於先進國家的租稅優惠,其實看看鴻海郭董要到美國威州投資時,得到高達30億美元的租稅優惠,還有亞馬遜建第二總部時,得到紐約30億美元的補貼與優惠(後因市民反對而放棄此計劃),就知道租稅優惠、政府補貼,又豈是稀有、只見於後進國家的政策?

最能「彰顯」先進國家的優惠與補貼者,一個是在農業部門,另一個在飛機製造。全球客機兩大巨頭美國波音、歐洲空中巴士,兩家死對頭長期彼此指責、檢舉對於接受政府補貼,而且都告上WTO(世界貿易組織)上去;結果兩家都被WTO「認證」是接受政府租稅優惠與補貼。

再如報導中指中方對外國(案例為巴基斯坦)貸款,然後條件是要其採購華為產品;嗯,這種融資─採購的手法,很新鮮也很惡劣嗎?日本對東南亞的援助貸款,時常伴隨藉要求採購日本商品的要求;甚至不涉及援助也會有類似情況發生─當年台北捷運不是就被要求「開美國標」嗎?

中國政府當然有給予華為各種支持、協助以加速其成長,其中有多少見不得光的手法與內容,是很值得探討。只是外媒報導對華為的「750億美元財政扶持」,內容實在太一般般、內幕性專業度俱不足,是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時常會給予企業的優惠與支持,如果真的只有這些內容的話,反倒是「值得正面肯定」哩。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