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是個攝影愛好者,除了平常旅遊使用單眼相機外,也非常喜歡使用手機拍一些日常小物。我一直相信,就算擁有再好的相機,但沒有動力拿出來用都是白搭,也因此我的攝影裝備越來越精簡,從 Nikon D750 + 大三元跳家改用 Sony a7II + 16-35 + 85,原因無他,就是為了減輕負重,不讓攝影成為旅途上的負擔。也因為如此,我非常注重隨身攜帶的手機所具備的拍照質素,有了一部拍照能力出色的手機,近距離外出如用餐時我可以不必攜帶單眼相機,甚至帶 a7II 配 85mm 在外時,在來不及換成廣角鏡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手機快速捕捉廣角畫面。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1/60s,ISO 125
我很滿意 a7II 的表現,所以對 Sony 也算是有很高的信仰值,但是原先用的 XZ Premium 在拍照方面卻有諸多讓我用不順手的地方,因此我一直在觀望華為與萊卡合作推出的幾款手機,到了 Mate 10 Pro 推出後終於忍不住「出索入華」。姑且不論畫質與色彩,手上的 Mate 10 Pro 在測光和調整 EV 等 UI 操作上都讓我有升級的感覺 (XZP 的相機 UI 實在太陽春,例如點測光只能與對焦點連動),唯一讓我覺得可惜的就是… 才換 Mate 10 Pro 沒多久,本文主角 P20 Pro 就推出了


P20 Pro 主要規格
CPU:KIRIN 970
RAM:6GB
ROM:128GB
螢幕:6.1 吋 2240 x 1080 OLED
電量:4000 mAh
主鏡頭:4000 萬像素 (彩色,f/1.8) + 2000 萬像素 (黑白,f/1.6) + 800萬像素 (3 倍變焦,f/2.4)
前鏡頭:2400 萬像素 f/2
IP67 防水防塵

頭一次看見 P20 Pro 的規格時,吸引我的除了令人驚艷的三鏡頭模組,最讓我流口水的莫過於 4000 萬畫素主鏡頭的那顆 1/1.7 吋感光元件。要知道這樣的感光元件尺寸已經壓過入門級數位相機常用的 1/2.5 吋、跟類單相機 Canon G10 一樣大、僅次於 1 吋感光元件 (如 Sony RX100 系列),這點實在讓我非常期待和興奮,默默地手機上的相機標準居然已經提升到這個地步!感光元件尺寸提昇,最顯著的優勢就在於低光源的環境下,運用高感光度拍攝時雜訊會比較少,畫面比較純淨,而且由於進光量加大,理論上畫面的細節保留程度也會更好。這次 P20 Pro 強調的夜拍能力,我想大概就是透過提升感光元件尺寸來達成,而以下試用文也將會有許多夜間拍攝的照片示範。

來源:https://hojenjen.com/聊攝影57-感光元件規格、像素、畫質-綜合概論與認/
走出試用說明會,在敦化南路上試拍一下。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1/1224s,ISO 50
上圖是以自動模式拍攝,當天是陰天,天空的顏色和暗部細節都有保留,建築物牆面的磁磚格線清晰可見,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畫面銳利度不錯。
接著上山測試一下在大自然環境下拍起來的效果。開啟 AI 的情況下以自動模式拍攝,AI 偵測到「綠葉」模式後會自動提高對比度、飽和度和清晰度,畫面還會出現一些暗角,讓畫面看起來更有立體感,下面有開啟 AI 和關閉 AI 的對比。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1/235s,ISO 5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1/235s,ISO 5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ff,1/60s,ISO 80
繼續往深山走,測試在更暗環境下的表現。天色漸暮,在林蔭小徑裡現場其實已經很漆黑,此時相機自動模式以稍慢的快門搭配高 ISO 拍攝,得到比現場看起來更為明亮的畫面,而且地面各種細節依然清晰,大感光元件與防手震所帶來的優勢可見一斑。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1/20s,ISO 50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1/20s,ISO 50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1/60s,ISO 125
天色越來越黑,終於到接近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步,此時可愛的螢火蟲悄悄現身,宣告極限測試即將開始:用手機拍螢火蟲!當天輕裝上台北沒有攜帶好的腳架,只能用自拍桿充當小腳架,在幾乎看不見四周環境的狀況下其實沒辦法有效地構圖。沒關係,這個時候拍攝 RAW 檔的功能就很實用,進 Lightroom 調整一下,原本黑壓壓又平淡無奇的畫面馬上重見光明,雜訊也在可接受範圍,還是有照片能交功課。注意 P20 Pro 上的 RAW 檔拍攝僅能用於專業模式,按下快門後會各存一張 JPG 與 DNG,個人認為專業模式下拍攝的照片比起自動模式,色彩明顯較平實,更有利於後製。

P20 Pro 拍攝,專業模式,JPG,15s,ISO 1000

P20 Pro 拍攝,專業模式,RAW 轉 JPG,15s,ISO 1000
測試完下山簡單吃個飯就坐高鐵回高雄,到家都十二點了,毛孩子癡癡地等著餵食。室內拍攝畫面看起來足夠明亮、乾淨,而且這張照片正好有突顯萊卡加持的效果,發色有點萊味。

P20 Pro 拍攝,大光圈模式,AI on,1/20s,ISO 500
接著要來測試本篇重點,夜拍的部分。不得不說 P20 Pro 的夜拍能力實在很強大,放上腳架拍攝,畫質不會輸給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在此要特別介紹的是「夜景」模式,在此模式下拍攝時相機會自動讀秒,從拍攝時畫面上的變化看起來像是在進行自動包圍曝光合成。相比之下,使用「專業」模式雖然能自訂快門、ISO 等參數,但不管針對暗部或亮部來測光,畫面總會有亮部過曝或暗部過暗的情形,傳統的做法必須後製拉暗部,但是過程中可能會拉出噪點,或是手動拍攝不同曝光值的照片進行合成。看起來,有了 P20 Pro 的「夜景」模式,可以在不犧牲畫質的前提下,一鍵完成亮部和暗部皆均衡的畫面,超級方便,這功能實在真是太棒了!

P20 Pro 拍攝,專業模式,JPG,1/15s,ISO 50

P20 Pro 拍攝,專業模式,JPG,1.3s,ISO 50

P20 Pro 拍攝,夜景模式,ISO 100
在夜景模式下並沒有出現 3x 和 5x 的按鈕,似乎只能採用雙指在畫面上開合的方式來變焦,因此無法得知這樣是光學變焦或數位變焦,不過既然夜景模式能拍出那麼乾淨的畫面,大膽使用變焦也無妨。

P20 Pro 拍攝,夜景模式,ISO 100
「據說」AI 會自動偵測,根據手持或上腳架,拍攝時的讀秒數會有不同。實測若是沒有上腳架,就會啟動傳說中的「四秒手持夜拍」,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功能,讓你就算不用腳架也能拍出亮度均衡、沒有晃動的夜景,當然我認為畫面的純淨度還是略輸腳架一點,各位可以看圖觀察一下。

P20 Pro 拍攝,夜景模式,手持,ISO 400

P20 Pro 拍攝,夜景模式,手持,ISO 400

P20 Pro 拍攝,夜景模式,手持,ISO 100
P20 Pro 在相機硬體上,與華為自家其他雙鏡頭手機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多了 3 倍光學變焦 (約等效 83mm),而且透過軟體與黑白鏡頭的細節運算優化,還能達到 5 倍無損數位變焦 (約等效 135mm)。如此一來,帶著一支 P20 Pro 就有 27-83-135mm 的焦段可以應用,猶如帶著一支俗稱的旅遊鏡,構圖時更加靈活。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無變焦,1/1766s,ISO 5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3 倍變焦,1/2012s,ISO 5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5 倍變焦,1/1644s,ISO 5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無變焦,1/250s,ISO 5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無變焦,1/250s,ISO 50

P20 Pro 拍攝,自動模式,AI on,5 倍變焦,1/00s,ISO 50
「大光圈」模式雖然不是 P20 Pro 獨有的功能,但在 P20 Pro 上卻可以使用光學變焦 + 大光圈模式,讓畫面更聚焦於主體,不過由於大光圈模式無法自訂快門速度,使用 3x 長焦時要注意手震。

P20 Pro 拍攝,大光圈模式,無變焦,1/100s,ISO 100

P20 Pro 拍攝,大光圈模式,無變焦,1/100s,ISO 100
「大光圈」模式適合拍攝近距離特寫,強調主體的存在感。我個人拍攝人像時更偏愛用「大光圈」來代替「人像」模式,因為這樣拍攝完畢才能事後調整焦點和景深程度。注意如果用廣角鏡頭 + 「大光圈」需要靠近主體一點,這樣模擬出來的景深效果才不會看起來假假的。

P20 Pro 拍攝,大光圈模式,1/90s,ISO 50

P20 Pro 拍攝,大光圈模式,1/100s,ISO 80
摸索了一陣「大光圈」模式,發現有個小方法可以救回一些散景模擬失敗的照片。以「大光圈」模式拍攝的照片,事後可以重新設定照片的焦點,如果這個時候發現主體邊緣不小心也被柔化了,可以稍微編輯一下焦點,在主體四周到處點點看,有時候差了一點點,就能獲得完美的模擬散景。當然,一開始拍攝時就準焦的話,事後調整的效果會更好。

雖然一開始拍攝時焦點就放在花朵上無誤,但是模擬散景時花朵下方的邊緣卻被誤判了。

試著調整一下焦點,也許能挽救模擬誤判的情形。
小結:
使用一個多禮拜下來,已經拍攝上千張照片,我感覺與 Mate 10 Pro 比較起來,最大的進步在於夜拍能力的提升,接著就是光學變焦帶來的構圖靈活優勢。對我來說,做為一部能隨時隨地攜帶的行動裝置,P20 Pro 確實是在畫質與輕便之間取得平衡的一項優質方案,既可以便利攜帶,提供的畫質也絕對可以滿足現代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生活的需求,如果你是個攝影愛好者、平常喜歡走走拍拍,那就一定不能錯過 P20 Pro!
真的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AI 攝影大師」這個功能應該是 P20 Pro 首先要獲得更多加強的地方。雖然夜拍得仰賴 AIS (AI Image Stabilizatoin,人工智慧防手震) 的幫忙,但是某些場景下 AI 自動套用的飽和度和銳化有點太多了,感覺比起 Mate 10 Pro 的發色更濃,這一點見仁見智,提供各位參考。依照我個人習慣,將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前會先用手機 app 調整照片的曝光、飽和度等,AI 套用的效果反而有點打亂了我原本的作業程序。幸好這應該屬於軟體可以修正的部分,期待日後華為能夠吸取更多的使用者回饋來改進。目前解決的辦法,可以選擇關閉 AI,或是直接使用「專業」模式來拍照,這樣拍出來的照片就不會有過多的調色。
實拍照片
接下來是一些使用 P20 Pro 實際拍攝的照片,成果令人相當滿意,希望之後能有機會用它參加 Huawei NEXT-IMAGE 的競賽啦。










最後是本文選用的參賽照片,攝於高雄輕軌前鎮之星站,感謝各位賞文


偷偷打個廣告,喜歡我的照片的話可以來 Instagram 幫我按個愛心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