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一直以來都有個固定的習慣──只要週末假日天氣允許,他就會背上登山包,踏上屏東在地的山徑,最常去的其中一座就是笠頂山。對他來說,登山不是單純的運動,而是一種調整步伐、親近大自然的方式。走在林間小徑,吸收芬多精,望著遼闊的山海景致,身心都能獲得平衡。
最近屏東地區連日豪雨,颱風侵襲帶來強烈雨勢,讓原本熟悉的山路,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改變。弟弟前陣子再次上山運動時,竟發現笠頂山有多處路段被砂石流掩蓋,部分登山口甚至被崩落的土石堵住,讓人不禁驚覺──大自然的力量,實在不可小覷。
笠頂山的地理位置與特色
笠頂山位於屏東縣萬巒鄉與潮州鎮交界處,海拔並不算特別高,大約400多公尺,卻因為地勢獨特,成為屏東在地人平日運動、健行的熱門去處。與台灣許多百岳相比,笠頂山算是親民路線,對於喜歡慢走、練體能,甚至家庭踏青的人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這座山有幾個特色:
1. 地形多變:從登山口到山頂的路線,會經過林蔭小徑、開闊草地,還有一段石階路,適合不同體能的登山者。
2. 視野開闊:登頂後可以俯瞰整個屏東平原,天氣好時,甚至能遠眺海岸線。
3. 交通便利:距離潮州市區不遠,開車大概二、三十分鐘就能抵達,不必舟車勞頓。
也因為這些優勢,笠頂山幾乎是屏東在地居民週末運動的首選之一。弟弟常說:「就算只上去走一圈流流汗,也比在健身房跑步來得舒服。」
這次連日大雨加上颱風,卻讓熟悉的山徑瞬間變了樣。弟弟描述當天情景時,語氣中帶著驚訝與警惕:
「一開始還以為只是泥濘比較多,結果走到中段時,發現路面被一整片砂石覆蓋,有些石頭還比人頭大。再往上走,竟看到山壁滑落的痕跡,樹木被連根拔起,直接橫在路中間。」
原本乾淨、整齊的小徑,如今卻被土石流切割成一段一段,有些地方甚至需要小心攀爬或繞路才能通過。雖然這樣的景象讓人震撼,但更讓人感受到:山的安全,永遠不容忽視。
砂石流與山坡滑動的危險
台灣山區地質多為砂岩、頁岩,加上長年風化與強降雨,極容易造成土石鬆動。當雨量過大,水分滲入土壤,土壤吸飽水分後就會失去支撐力,於是滑坡、坍方的情況便接連發生。
笠頂山並不是高山,但同樣難逃豪雨的破壞。小規模的砂石流看似只是石塊堵路,但實際上卻隱藏著更大的風險:
腳步容易打滑:泥沙覆蓋路徑,鞋底摩擦力不足,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倒。
再次坍方的風險:山坡已經鬆動,隨時可能有新的石塊滾落。
路徑不明顯:熟悉的登山步道被掩蓋後,新手可能會迷失方向。
因此,即使是像弟弟這樣的常客,也必須在災後登山時多一分警惕,隨時觀察地形變化。
看到這些景象,我忍不住上網查找相關的登山安全建議,整理出以下幾點,分享給同樣喜歡爬山的朋友們:
1. 避開雨後立即上山
雨停不代表山已經安全,地層還需要時間穩定,最好等待數日晴朗天氣後再出發。
2. 事先查詢路況,觀察當天天氣狀況
有些登山社團或縣府公告會更新山區災後情況,上山前先確認是否有封閉或危險提醒。
3. 隨身攜帶基本裝備
如登山杖、防滑鞋、頭燈、哨子。遇到道路被阻擋時,至少有輔助工具確保安全。
4. 盡量結伴而行
災後登山更不適合單獨行動,萬一遇到意外,至少有人能及時協助或通報。
5. 量力而為,適時折返
登山不是比氣魄,安全比到達山頂更重要。如果路況明顯危險,果斷折返才是明智之舉。
從登山反思:與自然的距離
弟弟經歷這次之後,感觸特別深。他說:「其實我們平常覺得這些山路很親切,就像自家後花園一樣,但大自然只要一發威,立刻讓我們知道人類其實很渺小。」
確實如此。登山固然是一種休閒,也能強健體魄,但每一次走進山林,其實都是與大自然的一次互動。我們應該帶著敬畏之心,尊重山的節奏,而不是單純把它當作運動場。
屏東不只有海洋、墾丁,也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山岳,如大武山、北大武山、笠頂山。這些山不僅是運動場所,更是屏東居民的精神寄託。許多人在山間找到療癒,找到專注,甚至找到與自己對話的空間。
大自然這份美好需要被保護。颱風與大雨提醒我們:環境脆弱,保養山林更是一種責任。下次再踏上笠頂山時,希望我們看到的,是一條被修復整理過、又能安心健行的山徑,而不是滿地的砂石與傾倒的樹木。
這次的經歷讓我和弟弟都更懂得珍惜,也更重視安全。登山不是單純的流汗運動,而是一次又一次面對自然的學習。颱風過後,笠頂山的砂石流現象,提醒我們每一位登山者:安全意識要永遠走在前面。
下次當你計畫週末登山健行時,不妨多花五分鐘,查一下天氣與山路狀況,準備齊全再出發。因為唯有平安下山,才是對大自然最好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