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年開始已沒有國光客運1778由枋寮、楓港進入南迴公路往大武(經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路線,只能開車或騎機車前往。入口處有超商可以買零食或運動飲料。

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吸引遊客是美麗山景與瀑布。最壓軸是雙流瀑布與沿山吊橋。約莫十年前曾經到此一遊,今天出遊,相較昔日舊照,看看園區改變多少?


走過花草扶疏的入口道路,幾百公尺當成熱身,約幾分鐘的路程即抵達售票口。

因「達仁溪」與「內文溪」匯流之處而得名「雙流」。森林遊樂區歷經30年的歲月變遷,園區隨著環境調適,發展為兼具文化與生態遊憩的森林育樂場域。

假日全票100元,非假日全票80元,半票50元(含屏東縣民)。發票就是門票。萬一中獎再多來幾次…

售票口旁有愛心登山杖,相較正規登山杖,多了溫暖與精神加持。使用後要歸還。

園區有四條步道群,從入口處到終點的瀑布步道最受歡迎,還有白榕、沿山、帽子山等三條風景截然不同的路線供選擇?相較十年前舊路線圖,顯然增加了不少公共設施與解說點…


最親民好走的瀑布步道,來回約要四個小時,若再走白榕與沿山,就能走上一天。

貫穿園區的楓港溪水質清澈且和緩,兩岸是階梯狀的親水階梯,溪水是最深處「雙流瀑布」順流而下,遠觀山勢與水景頗有愜意感。

走進園內,十年前剛種下的欖仁、茄冬等樹種已長成高大林木,形成沿溪風景屏障。(舊照)

現有樹幹通直的九芎,樹皮光亮平滑,為燒製木炭的上好原料,或製造休閒陀螺材料。

熱帶雨林指標樹種「茄苳」也巍然生長在溪畔旁,充滿生機。

非假日到此一遊也是人車滿滿。停車場設有廁所,使用後再出發!

森林是減輕地球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經濟且高效的解決方案。因為樹木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持續對存在的森林砍伐,將會對地球環境有巨大的風險。

停車場對面遊客中心,也是白榕步道入口。

遊客中心讓遊客對園區有充分的瞭解。雖然路線單純,記得取張地圖。有導覽人員提供諮詢,還有文創商品販售。


一樓多媒體放映室,播放解說影片。下圖為十年前的放映室,影片內容與裝修都進步不少。


陳列架有可愛食蟹獴寶寶吊飾,與黃喉貂鑰匙圈。


各森林遊樂區都有專屬紀念章,蒐集限定戳章都是每趟健行後的回憶!

食蟹獴頭部細長,吻端突出,身體呈現膨大的紡錘狀流線型,體毛與尾毛均長而膨鬆,質地粗硬又稱棕簑貓、膨尾狸。(照片取自網路)


白鼻心四肢粗短,最大特徵為白鼻樑延伸到額頭有一條明顯的白帶,眼下與耳下亦為白色。


離開遊客中心,看見比人還高將近3倍的巨石地標,遊客拍照與打卡的熱點。

巨石地標是通往「帽子山」的帽子山步道的起點。


帽子山步道全長2850公尺,均為上坡,為園內制高點的挑戰級登山路線。

今天走親子級,全長3190公尺的瀑布步道,沿楓港溪畔走行經森林教室、彩虹橋等,抵達終點雙流瀑布。完成後走沿山步道返程。


對照十年前的舊照,起點依舊,挑戰步道的心情,絲毫不減。

路旁冒出天然湧泉,難怪園區內樹木都長得非常茂盛!


特色植物都有解說牌,走步道還能長知識!

「櫸」代表中舉,科舉時代是「金榜題名」的象徵。現代櫸木是上好建材,成為極佳製作樓梯扶手,鋪設地板的首選。

瀑布步道採用原始鋪面,下雨天走也不泥濘,輪椅或嬰兒車都能推行。

昔日此地是司法單位將被盜取的珍貴林木復育種植區,有大批七里香移植在此。十年過去,都長成一片美麗樹林。


春不老又稱山豬肉、蘭嶼紫金牛,全台各地被廣泛種植綠籬與園藝作物。

陽光草坪是一片空曠草原,園區舉辦活動與休息野餐,享受陽光下被森林包圍的小確幸。


大涼亭可觀賞楓港溪景觀。因鄰近水源,成群紫斑蝶經常飛舞駐足的首選。

常見越冬蝴蝶與紫斑蝶、圓翅紫斑蝶共舞,近年因紫斑蝶打響名氣,冬季時專訪斑蝶的遊客絡繹於途。

中型斑蝶有黑褐色及白色斑點與線紋。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泛藍紫色金屬光澤。


溪谷有建置魚道或魚梯,提供洄游魚類游行通道,魚類能順利上溯完成產卵、覓食、越冬、避災、尋找適合棲地。對照下圖十年前舊照,環境改變不少?


楓港溪可見屏東鬚鱲(屏東馬口魚)、台灣石𩼧、鱸鰻、過山蝦與溪蟹等生物!

走完500公尺都平緩好走,只有最後一公里有上坡,瀑布都在高度較高之地!

沿途更多植物生態和圖示解說。

菇婆芋外觀像芋頭,被誤食的機率很大,塊莖及汁液皆含有毒性。昔日常採摘姑婆芋的葉子,當作魚類、肉類的包裝食材。

常見林地下方有咬人貓植物,較少見咬人狗,葉面上的絨毛,觸及後有疼痛感與灼熱感,在南台灣森林常見咬人狗植物。

偶見外形像大顎得名的虎頭蜂,具致命性的有毒昆蟲,會攻擊接近蜂巢的動物。發現請立即離開,確保安全。

夏天若遇到大雨造成溪流暴漲,繞行沿山步道才能抵達瀑布。


大頭茶花有素淨白色花瓣,沒有繽紛的色彩,卻有淡淡的香氣。

中途有兩處必須踩在溪石上徒步渡河的「涉水區」,排列整齊的石塊有延伸感,為園區熱門的打卡點。

腳下溪水很淺,不走到深水區,只到腳踝,涼涼的溪水很舒適。

踩著石頭通過不困難,推輪椅或行動不便的遊客,只能前進到這裡了。

溪水透澈,清楚的看到水中小魚!


跳石區是白榕步道終點,接續遊客中心旁白榕步道起點!

楓港溪發源於屏東太和山,一路流經伊屯、丹路等地,在楓港流進台灣海峽,故名楓港溪。


溪旁發現烏心石,又名臺灣含笑,樹高可達20公尺,因心材顏色較深,且質地堅硬而得名。常選為庭園樹、行道樹或造林樹種。


森林教室旁有休息區與廁所。出發前多帶飲水。低海拔的森林,夏天較熱,忘了帶水也有飲水機。


上廁所時,觀景窗不錯過樹林風景。

走完一公里,建議大熱天早晨來走,不會悶熱,也是森林浴最好時刻。

下圖為十年前同一顆大石,多年後石縫竟長出了葉子,裂解大石,展現強韌的植物生命力。


發現特別的台東漆,解說果實能食用、觀賞用樹。


還有「魔鬼樹」之稱的棋盤腳。蘭嶼原住民認為棋盤腳在夜裡開花,會招惡運,稱魔鬼花。

棋盤腳的花朵為總狀花序,花期是每年的五月到十月,補上開花照片。

珊瑚樹不僅花果可賞,內富含水分不易燃燒,能夠阻隔火災的蔓延,被推薦為優質的防火樹種。


月桃葉刷洗乾淨能包粽子,帶有淡淡的月桃香氣,風味很特殊。

走完1.5公里,享受早晨森林浴,絲毫沒有感覺到熱。

這裡有青山綠水,喜愛聽潺潺流水,攔沙壩下方的深潭溪水很漂亮。

2公里,又能接上沿山步道入口。


接近大涼亭前有條小徑可通往木炭窯遺址。

昔日木炭窯燒製相思樹、九芎得取木炭,供應居民煮水烹食或冬季烤火、取暖之用。

回到瀑布步道,來到設遊完善的大涼亭,有廁所與瞭望台。


走到大涼亭已完成瀑布步道三分之二路程,小憩後再走一公里可抵達雙流瀑布。特色是沒有水龍頭的天然水龍頭。

沒有水龍頭的泉水來自瀑布,從水塔源源不斷流出,可見園區水資源豐富。洗個臉再出發。


厚殼樹因質地堅硬,可供建築,製刀鞘,槍柄。


涼亭附瞭望台,走上去看到楓港溪交會處。

休息後再出發,再來是沿途緩上,平常較少運動,可攜帶登山杖,減輕膝蓋的負擔。

最後一段需拾階而上,路程較陡,為了看瀑布只能走上去…


只剩一公里抵達瀑布。全程只有這段路會喘而已!


步道有樹幹,不擋路,倒像迎賓門的感覺。

巧遇十年前曾拍過的「颱風草」。(舊照)

學名棕葉狗尾草,會有「颱風草」說法來自原住民族有觀察葉片橫紋,預測當年颱風數量的習慣。(傳說僅供參考)

下圖為十年前的彩虹橋,外觀與扶手都整修過。通過彩虹橋後,就抵達雙流瀑布。


橋上視野相當好。看溪流水量,就知上游瀑布水量多少?

走了快四公里,走過去就看見瀑布!

僅能在對面的平台上觀看,也是步道終點。遊客無法接近瀑布下方水潭。


高低落差約25公尺的雙流瀑布是園區主角,也在山林最深處,終年水流不停的瀑布水源來自牡丹溪山,不僅是全台最低海拔的瀑布,曾被票選為全台最美的瀑布第二名。

高處傾瀉的豐沛的水量,帶來滿滿的負離子,有助放鬆身心。

對照十年前來時的環境與水量,改變不大。

縮時攝影更有移動感…
瀑布只能遠觀,無法近距離感受隆隆水勢。把帶來的招牌便當吃掉,回程減少重量。

打開便當盒蓋,配菜滿滿的便當,有菜有肉,還有豆干與滷蛋都很入味。

先滷後炸的懷舊叉燒雙主菜,很有食慾…


放冷白飯粒更Q彈,願美味與瀑布一起分享。

瀑布旁發現樟葉槭,已變種為台灣特有種。


吃完便當,略事休息,原路回程,還見青山與白雲,難得好天氣…

回程換走沿山步道,走2.5公里結束今日健行。

沿山步道全長2160公尺,慢慢走約1個半小時,難度不高。

步道設有桌椅供遊客休憩。

山邊樹木根部向上漸次生長隆起,露出地面形成薄板狀稱「板根」。板根能穩固大樹的支撐力,幫助吸收養分。

沿山步道幾乎與瀑布步道平行,當溪水暴漲時取代瀑布步道的替代路線。

不同於瀑布步道的溪岸風光,幾乎原始林相,宛如穿梭在叢林探險,必看景點是橫跨楓港溪的木造「沿山吊橋」。


緩坡走到1.75公里處,開始換下坡…


四週是濃密的樹林,抬頭不見藍天…

偶有展望,久違不見的藍天白雲!

已經看見橫跨溪谷的吊橋,可靜看少見樹冠層結構。

下圖為十年前吊橋。一樣有漫步空中林道的感覺。穩固不搖晃,慢走享受被樹林圍繞的森林感。


往下看是剛走過瀑布步道。

觀察樹冠生長的狀況,摸摸樹葉也可以。

十年前的路標,雖然距離變了,感覺熟悉,仍有曾經的回憶。


看到涼亭代表沿山步道結束。回到陽光草坪,接回瀑布步道。


返回避雨亭,往上走是向上攀升的帽子山步道,最終可抵達標高700公尺的園區最高峰,適合下次再來的挑戰級步道。

遊客中心旁的白榕步道起點,會接到跳石區。

白榕步道特色能欣賞遍佈的白榕樹群。

白榕滿佈一樹成林的百年大白榕,氣根深入土裡,化為無數的枝幹。

排灣族傳統建築多為石板屋,但雙流鄰近枋山溪、楓港溪等流域,並無板岩能蓋石板屋,原住民改建龜甲屋,成為南排灣的特色。

從歷史舊照發現南排灣龜甲屋以竹材為牆壁,屋頂覆以茅草。如今「龜甲屋」只剩以頁岩為基礎的矮牆。


略走小段,代表有來過了…

回程到溪畔坐坐。可以一日遊的雙流園區整體氛圍很愜意,健行看瀑布或跳石過溪都有樂趣,值得來此渡過休閒時光。

坐在岸邊泡腳,享受瀑布的清涼。

離開園區走到南迴公路旁雙流部落走走。部落清領時期是楓港卑南古道的重要據點。

雙流部落入口是文化聚會所。


雙流部落文化健康站。

家戶建築有排灣族彩繪,原民特色的門牌。


今年開始已沒有國光客運1778往大武(經雙流)。希望能早日復駛,讓山友到雙流一遊更方便。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