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山步道為全臺唯一與鐵道相依的登山步道,從不同方向,三次俯瞰樟腦寮。因為不與其他山體連結,取名獨立山。


鐵道經樟腦寮翻越獨立山至梨園寮,經獨立山車站後,以8字形繞獨立山頂一周離開,獨特的鐵路興築工法,造就著名「螺旋狀登山鐵道」。

林鐵售票口位於嘉義車站正門旁,到樟腦寮單程200元。只有到奮起湖或阿里山才會劃位,中途各站都是無座站票。每天預留40張站票,最好先購票,確保行程無誤。

每天0900一班車上行到十字路站(站站都停)。1000一班車直上阿里山,國旅大爆發,幾乎班班客滿。

林鐵沿線站站都有特色,值得開車或坐列車到訪,每站都能安排豐富的登山或健行之旅。

阿里山號1車次從嘉義站出發,1010抵達樟腦寮,十點出發直上阿里山號5車次沒停靠樟腦寮與獨立山,只要算準時間(紅色數字),即可見到三次橫跨鐵道的小火車。

嘉義因有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聞名國內外,登山鐵路(世界僅存的三條高山鐵路之一),與日本黑部峽谷鐵道締結姐妹鐵路,為繼「大井川鐵道」後,締結的第二條姊妹鐵路。


當森林停止開採後,阿里山鐵路轉為觀光客運使用。旅客搭車到嘉義站轉換「林鐵」前往阿里山旅遊。林業線起點鐵軌比一般列車窄(台鐵1067mm林鐵762mm使用不同軌距)。

阿里山林鐵從海拔30公尺的嘉義站出發,攀升至2216公尺的阿里山,全長約71.4公里,經過47個隧道、72座橋,穿越熱帶、亞熱帶及溫帶三種氣候,為世界知名的登山鐵道之一。

嘉義林管處向日本車輛公司訂購新車頭,於民國95年陸續加入營運,現有七輛DL45-51柴油車頭。

列車長很有耐心等到銜接列車到站,讓每一位想搭車的旅客都能上車,這是林鐵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非假日仍是滿滿旅客。站票被安排在散客車廂。窄軌車廂空間較小,座椅配置成1+2形式,散客或結伴同行都方便。車上還有廣播導覽景點與注意事項。

出站景點都有解說…
阿里山號又稱阿里山號對快,已改為聯控車廂,最後一節將車門加大成身障座位,還有行李架,方便上山住宿遊客。


車廂冷氣空調,寬大的車窗,讓視野更加開闊。附有垃圾袋,車廂都有洗手間,對二個小時以上的旅程來說很貼心。


林鐵在山區蜿蜒前進,車廂間不能通行,確保安全。

列車駛出嘉義站,施工中的高架化工程,讓擋住人車的平交道不再出現,市區將呈現不同景像。

日治時因應林務管理、鐵路機械維修與製材之需求,設立北門修理工廠、製材場等。林業與鐵道繁榮了嘉義,而北門一帶曾是全台灣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場。

進出站響起「高山青」的背景音樂,有阿里山的特色。熱情的道班向遊客打招呼,也是林鐵親切的特色。…
昔日運材鐵道起點設在海拔31公尺的北門驛。

列車在北門站暫靠,畢竟是觀光林鐵,月台人員會等旅客都進站,或拍照後再出發。

車窗外出現菸草田,來到昔日嘉義重要的菸草產地鹿滿社區。

「鹿滿」顧名思義是很多梅花鹿聚集的地方。鹿麻產車站因整修暫停停靠。昔日搭主題列車曾到此一遊,純樸車站不對稱的建築特色,充滿美學的傾斜屋頂,很有線條感。(下圖)


主題列車停靠木造臨時月台,菸草田充滿鄉村味的氣息,品嚐在地美食鼠鞠草手做草仔粿。


鼠麴草是每年春天在農田及荒野間生長旺盛的野草,農家在清明時節,拿來做草仔粿的點心材料。

車窗外出現大片竹林,來到竹崎鄉境。因為山坡地形,多竹林,經砍伐開墾後,遍地留存竹頭,舊稱「竹頭崎」,後改為竹崎。

經過竹崎之光的「涼椅大王」工廠。昔日美國每三張戶外涼椅,就有二張產自竹崎,為國家爭取外匯。

車停歷史古蹟的竹崎車站。海拔127公尺的檜木造車站有濃濃日本味,旅客上山最後登車站。


台灣僅存幾座「全木造」車站之一。相較黑白照片中瓦房的竹崎車站,刷上蒂芬妮綠的顏色顯得耀眼。


竹崎車站是阿里山線爬昇往高山的起點。爬坡前在竹崎更換適合登山的重型車頭,調整為「後推式」列車再上山。


離開車站不遠有座鐵橋,過橋後開始爬坡。

離開最後上客的竹崎站,盡職的列車長開始查票…

列車長負責掌管查驗票、補票、廣播、開關車門、出發前準備等任務。順便把下山的車票先補好,相約下午不見不散…

進入山區路線先來個大迴旋,旅客拿起手機往窗外拍照。大迴旋能拉高列車的上升高度,也是登山鐵路最常見的行進方式。


180度大轉彎完整看見列車,還有辛苦的路控人員。
木履寮早期盛產鵝掌柴,質地輕軟密緻,為製作木屐的好材料。目前僅作為上、下山列車交會站,並無停靠。

木履寮站沒有廢站,還出現在時刻表裡。補上昔日的車站舊照。

竹崎到木履寮4.7公里,已爬升近400公尺,往山下看見竹崎村落蹤影。


林鐵第一個隧道長361公尺、海拔459公尺。隧道外型像尖頂的教堂,要抓準時間搶拍!


暗黑隧道內是車廂最搖晃的時候…
窗外出現開車到樟腦寮的車輛。早點上山,路邊停車不用錢。附近宮廟也有收費停車場。

準時抵達樟腦寮車站,停靠簡易小月台。
登山健行旅客下車,換開車上山的遊客上車,坐到奮起湖或十字路遊玩,下午再下山。

樟腦寮車站海拔543公尺,紅色站名牌是候車月台,不必網路訂票,先上車後補票就可以。


目送列車離開,等一下能看見它穿梭在獨立山上…

從清朝開始有農民在附近山區採樟熬腦,設置煮製樟腦的工寮,因有運輸需要,日治時設立車站。

過度開採樟樹讓樟腦寮一度沒有樟樹,老站長的後代在鐵道旁種植幾排樟樹,多年後長成老樟樹,供遊客回憶樟腦王國的盛況。

樟腦寮車站建造於1912年,還是木造站房,改建後為無人招呼站。車站有洗手間,民宅有賣烤香腸、茶葉蛋還有水果,都能帶上山野餐。

店家保留50年代蒸汽機關車進站老照片。公路未興築年代,鐵路就是阿里山的命脈。

樟腦寮車站每天停靠上、下山二班車,山友搭乘一小段到獨立山車站,下車走步道到奉天岩午餐再下山。

目前剩下的歷史遺跡,百年檜木造的林班工具箱。

樟腦寮保留少見折返式車站。列車以倒退方式進入民宅前鐵軌,補水加煤再上阿里山。


還沒出發登山,看見剛才的列車在獨立山現身。(紅框)

走獨立山國家步道前要跟地標拍張照。

從登山口進入步道,終點在奉天岩,原路去回路程約5公里(約二個半小時)。林務局規劃環狀步道,自樟腦寮車站起爬升約260公尺,到三角點前都是階梯,山景悠美。

從樟腦寮搭車到獨立山車站(約13分鐘),再上三角點只要走十分鐘路程,那就看不到列車環繞獨立山的獨特風景。

每個鐵道交會口所需時間先告知山友。

從樟腦寮車站出發,抬頭就看見獨立山上的鐵道與觀景平台。

剛剛現身的列車正第二個迴轉上山中…

不能進第三號隧道,從旁邊登山口上山。要走山路了,登山杖拿出來用。


獨立山步道路徑很明確,果然是國家級步道。

前段500公尺都是枕木階梯緩上坡,指示很明確。


獨立山步道二號橋現身,可看到與鐵道與吊橋並行的風景。

吊橋上是拍攝列車過山洞最佳視角,同時將列車、山洞與吊橋一起入鏡。


吊橋旁有小瀑布,非常美的鐵道風景。

過吊橋後是林鐵最長的第三號隧道,全長670公尺。

接下來都是階梯,一路陡升,直到獨立山三角點。

像天梯一樣的陡,若搭車到獨立山再走下來,很輕鬆好走…

沿路有動植物解說牌做得很詳細,停下腳步能學習山林知識。獨立山屬低海拔闊葉林孕育多樣植物,相思樹、構樹、樟樹等高大樹種。



花朵像荷包蛋的「大頭茶花」,是茶科中台灣原生植物。大頭茶花有素淨的白色花瓣,雖然沒有繽紛的色彩,帶有淡淡的香氣。

林下有姑婆芋、蕨類植物等蜜源植物招引蜜蜂、蝴蝶。


陡上階梯考驗山友耐力與體力,沿途設幾處休憩平台,稍作歇息再出發。

對面是新路線阿拔泉山步道,假日山友特別多,想來走要早點出門,才不會找不到停車位。

陡上約二十分鐘來到穿越鐵軌路段。經過鐵道一定要「停看聽」,盡快通過。

鐵道旁有觀景平台,林鐵舉辦主題列車行程讓遊客下車,俯瞰樟腦寮車站。

看見公路與林鐵交會在樟腦寮。盡覽「高架鐵路橋全景」。

若遇列車進站,由高而下拍到最美列車照片。對照黑白舊照,現代列車很有穿梭山林的意境。


進入第二段階梯步道,續朝獨立山三角點前進。


林蔭下的石階梯,有平緩也有陡上,其實是同一條路,走起來相當舒適。

天然原石階充滿歲月感,早期是山上居民徒步運輸農產品的古道,現代變成健走的步道。

走完1公里,來到第二處穿越鐵軌路段。


此處也有休憩平台,往下看樟腦寮村落更清楚。

如果運氣好,早一點上山,有機會在最美迴轉處與列車不期而遇…

進入最後一段階梯步道。沿途都有指標,不會迷路。


取右往獨立山三角點,只剩500公尺。

林間發現第一號吊橋,走到奉天岩午餐後,下午回程再來走。

終於登上獨立山頂,有座木造休憩涼亭,非假日的三角點沒有人潮,真好。


四週都是樹林,找個角度拍山景與展望。雖然海拔不高,放眼望去盡是山巒疊翠。

獨立山小百岳編號第58號,別忘與立牌、三角點拍照留念。

按下三角點,代表到此一遊。

山頂的打氣標語寫的真好。

再來都是枕木緩下坡,不會再走回三角點了。

第三交會點,下切往獨立山車站前進。


來到獨立山車站,如果不是車站,倒像世外桃源的小房子。往登山健康步道還要100公尺。


車站前後都是隧道,沒有公路經過,與神木站一樣,都是開車到不了的車站。

車站有售票亭(未售票),使用紅檜建材建造,相當復古典雅。

回程列車要下午才有,算準與下山列車合影的時間。時間很充裕,四週參觀還來得及。

獨立山車站海拔743公尺,下一站是4公里外的梨園寮。

四週沒有住家或小店,只有昔日站房遺留黑瓦與枕木,充滿歲月感。


早期列車需要加水添煤,留下水塔與加水道,都是古蹟。

沒等多久,列車來了,每天一班,從阿里山下山。獨立山站沒有月台,只有簡易的小月台。

一定要在車站看列車進站,不要跑到月台上拍照,保護安全最重要。

車站兩端都是隧道,頭尾分別是9號與10號隧道。車尾不是守車,而是賣力推車的車頭。

隧道旁往上走,走約200公尺的櫻花步道,盛開時一定很美。

上方是鐵道與步道交會點,有家愛玉小站,假日才有開。

抵達步道與鐵軌交會處的路口,已經是往奮起湖方向。

路口有間小賣店。農戶自賣野菜與水果,要帶上奉天岩煮來吃也可以。


往上走有家小吃店,吃飽飯再喝碗愛玉冰。若不停留,繼續直行抵達奉天岩。

小吃部是山友約吃飯的地方,每逢假日特別熱鬧,人潮滿滿。

第一道菜是招牌苦茶油炒山雞。

拌白飯最好的筍乾滷肉。

夏天最受歡迎的涼拌過貓。

風味獨特的乾煎鹹豬肉。

香酥炸溪蝦。

還有清蒸鱸魚。

熱炒青菜(龍鬚菜)。

湯品是排骨魚丸湯。

吃過美味在地山產,再來杯限定的愛玉冰。

吃完清涼消暑的愛玉冰再出發。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