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解封基隆嶼從4月1日至10月31日開放登島觀光,有二合一「登島+繞島」、三合一「登島+登頂+繞島」及四合一「登島+登頂+繞島+象鼻岩」遊程,遊客體驗只有登島才看得到山海美景,搭配專業導覽解說,欣賞基隆嶼之美。

基隆嶼最高點是1980年設立基隆島燈塔(海拔182公尺),指引進出基隆港的船隻入港,是台灣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的燈塔。

前往基隆嶼的遊客先查詢基隆嶼觀光預約平台,市府每天限量1200人登島。點選出發日期糸統顯示船班資訊,再向船家預約船班,才能避免搭不到船的窘境。

生平第一次坐自強號到基隆,雖然沒有搭高鐵,一樣有探險、偽出國的感覺--

出門第一餐,從台鐵排骨便當開始---

台北車站月台保留白底藍字舊站名牌,是舊站給「鐵道迷」最後回憶。

生平第一次坐六小時的台鐵來到基隆,當然要好好看看,品嚐美食---

臺灣每個縣市都有代名詞,基隆是:「出門都會帶傘」。在地基隆人看到開始飄雨,就會帶大傘出門,認為會下大雨,而且下很久…

從國境之南到台北、轉車到基隆,出站第一印象是沒有下雨?

基隆車站緊鄰西岸旅客碼頭,廣場遠遠望見中正公園的觀音大士白色雕像。

走過人行道是國門廣場。將港口舊建築拆掉,港口空敞。看見海巡艦艇靠泊,感覺很安心。

國門廣場陳展已故雕塑家朱銘大師人間系列-紳士。雕塑每位紳士的體形,衣著都不同,臉部五官有不同的表情與情緒。

唯一相同是手拿雨傘,寓意「基隆」因多雨被稱為雨港或雨都。

往前走是海洋廣場,基隆人已經習慣海邊特有味道傳來,聞出味道就是外地遊客。

海洋廣場三面環海,港灣深入基隆市區,有座休憩平台。遠方高33層是最高摩天樓,頂層似船煙囪的造型與港灣相呼應為特色。

舉頭看到虎仔山上「KEELUNG」白色大字,那是基隆地標。

基隆街道特色是兩段式左轉很麻煩,因為單行道跟窄巷很多,必須在單行道上待轉。走過海洋廣場的神奇秒數紅綠燈與地下道,終於理解基隆與南部的大不同。

基隆街道命名與各城市不同,主要街道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路首,並依序加上數字。「和、平」兩字開頭的路名在市郊和平島。


基隆沒有大型百貨公司,港邊東岸商場原是大型停車場,現規劃成特色商場,頂樓有無敵海景的空中跑道。

要上虎仔山上「KEELUNG」地標,從中山二路健民里一路上去。

蜿蜒而上,很快來到基隆地標---

地標後面是原太平國小的操場。

旅遊節目會拍到的地標,遠眺整個海港城市,視野景色悠美,夜晚上來看夜景更美。

地標前是俯瞰基隆港最好角度,待航軍艦與昔日地標長榮桂冠酒店。

因少子化廢棄多年的太平國小改建成青鳥書店。


書店有咖啡館,在地書籍陳展,昔日太平國小課桌椅,是安靜高雅的看書去處。


重返市區,忠二路派出所對面是在地媽祖廟-慶安宮。

二百三十餘年歷史的慶安宮是基隆信仰中心之一,祈求此行基隆(嶼)快樂而來,從東引平安回家。

舊地名「雞籠」源自凱達格蘭人的「雞籠社」。清朝時閩南移民前來,以漢字音譯為閩南語諧音的「雞籠」。1723年福建漳州移民入墾雞籠,興建崁仔頂街,為基隆市街創建之始。

清光緒元年臺北府在雞籠增設分府,將官話近音把雞籠改名「基隆」,寓意「基地昌隆」,後英語音譯為Keelung,通用國際至今。

慶安宮主祀天上聖母,又稱「基隆媽」,與奠濟宮、城隍廟合稱為「基隆三大廟」,亦名列「基隆八景」之一。


民國八十八年李總統登輝先生親題匾額「慈航載福」,連副總統題匾「福澤廣被」,行政院長蕭萬長題匾「四海平安」。

正殿供奉媽祖神像為湄洲媽、泉州媽、漳州媽,象徵昔日漳泉械鬥的大和解,是全台首見。

正殿媽祖神像與陪祀千里眼、順風耳,都是宗教藝術上難得佳作。


左側偏殿文昌殿(文昌帝君)、右側偏殿帝君殿(關聖帝君)。


媽祖是海神,海軍一三一艦隊與敦睦艦隊都祈求在地媽祖保佑航行平安、圓滿達成任務。


廟前「崁仔頂漁市」為市區傳統魚市。廟口有傳香七十年的大白鯊魚丸店。

大白鯊魚丸、豆干包都放在攤前,客人吃了喜歡還可以帶上幾斤回家自己煮。

在地人光臨的仁愛市場在廟口夜市附近。

明明來到仁愛市場,門口卻是「博愛零售市場」?

入口有電扶梯上二樓,迎面有冷氣吹來…

仁愛市場有夜市沒有特色美食:吉古拉、豆干包、蛋腸、大腸圈等限定美食,遊客沒吃到,不算來基隆。


二樓不止有美食,吃喝玩樂都有,是基隆人的生活百貨中心。


拐個彎能修指甲、做頭髪、買衣服或雜貨,說仁愛市場是基隆人的百貨公司也不為過。

計畫要來吃「男子漢蓋飯」售完,此行最可惜的殘念…

美食攤很多,先逛一圈再決定要吃那家?

現包現煮的三鮮水餃。


阿嬌炒麵各式燴飯、炒麵(油麵、烏龍、米粉、年糕),湯的乾的都有。

冰櫃擺滿一盤又一盤的炒料,節省抓料的時間,代表食材新鮮。

阿嬌姨已交棒給下一代,還能幫忙善後,精神可佳。

咖哩什錦湯麵用料新鮮,豬肝嫩、蝦肉鮮甜。

什錦炒麵配料豐富,蝦子有兩隻新鮮的中型蝦,肉片與豬肝都軟嫩!

南部少有的黃麵,大口拌吃,驗証「在地美食不在廟口,廟口都是觀光客去的」。

再來廟口夜市,接力炒麵、登場是泡泡冰,天婦羅,豆花,營養三明治,一口吃香腸,樣樣都要試試…

廟口夜市的興起與百年廟宇「奠濟宮」有關。

絡繹不絕的香客為廟口夜市帶來繁榮,夜市美食的發展,形成知名觀光夜市。

奠濟宮主祀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廣場有騎馬銅像,英武傳神,護佑四方。

廟門一對青斗石獅從日治大正年間佇立至今。

廟前左側立有石碑,上書「開閩第一」。

碑題刻有「明治二十九年九月」。當年總督府剛完成鎮壓全臺軍事行動,石碑是日本人為彰顯征台之功而留,與開彰聖王沒有關系。

建於清同治十二年,有百年歷史的奠濟宮,遙想當年「雞籠人」三餐難渡,仍咬緊牙根完成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的奠濟宮。

門神彩繪為台南畫師世家的陳壽彝大師繪製。

熱鬧的夜市存在香火鼎盛的廟宇。也提供遊客免費使用廁所。

記得帶瓶平安水,明天到基隆嶼補充水分。

剛吃完正餐,從一口吃香腸開始逛…

小香腸在炭火上不停的翻滾,廟口就聞到炙烤香腸的香氣四溢。

價位換算表用於生意太好時,怕找錯錢的困擾。

一口吃香腸正好一口吃一個,二口就吃不出美味。

攤位白天與晚上有不同店家,從招牌明白晚上賣什麼?二市輪換讓新台幣不停滾進口袋…

經常有國際郵輪到基隆港靠泊,招牌上有中、日、英文。

有名的泡泡冰,只剩陳記與隔壁沈家。

先吃綠豆沙泡泡冰,邊吃還看見藝人光臨宣傳照。

再來一杯花生口味。花生味很濃,難怪藝人講的口沬橫飛…

滿滿人潮就是名店,排隊與包圍是常有景況。

天婦羅會剪成小塊,搭配清爽小黃瓜去油膩感。

日本把炸過的魚漿製品叫天婦羅。台灣則稱甜不辣或黑輪,名稱不同都是遠親。天婦羅醬料要沾特製甜辣醬,是夜市才有的好味道。

攤位前一位難求,不妨到騎樓下試試運氣?通常會有小確幸。

再來吃排隊美食營養三明治…

路口也有小攤,一樣賣麵包炸到酥脆的三明治,

餡料有滷蛋、番茄、小黃瓜、火腿,還有特調美乃滋。

營養三明治源自美軍介入越戰時,基隆是美軍渡假勝地,美國大兵想吃家鄉味?基隆人奇發突想把美援麵粉製成麵包,當時滷蛋是高級食料,夾有蕃茄與小黃瓜的三明治讓美軍抵著思鄉之情,後來美軍撤退,美味留在廟口至今。

炸麵包與美乃滋熱量高,難得吃沒關系。趁熱吃才會對味。

吃太多熱食,換個冰豆花。通常不會踩「雷」,有些事也很難講,看個人口味?

本想再吃魯肉飯與肉焿,發現吃不下了。明天登島回來再繼續…


吃飽散步到下午去過的海洋廣場,意象造型的「KEELUNG」大型彩色LED字體,不分日夜讓遊客感受基隆的城市魅力。


港邊走走,虎仔山上地標呈現「台灣龍珠、開放登島」,正好輝映明天基隆嶼一遊---



次日登島前還有空檔,先到中正公園一遊。

華嚴法界牌坊前有一對白象,山門後笑口常開彌勒佛,往前是觀音大士與一對金獅。

雄偉的觀音大士比虎仔山地標還高,面對基隆港,慈航普渡保佑船隻,與旅人平安回到家人身邊。


沿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來到「台版威尼斯」之稱的正濱漁港。

正濱漁港色彩屋紅遍台灣,成為爆紅必遊景點。

最佳拍攝點在觀景平台,靠著欄杆,享受最美的色彩。

色彩屋倒映在海面,夢幻感十足,很難想像這是在離家三百里外的港邊?

來到正濱漁港,別忘現場品嚐基隆特色美食「吉古拉」。

港邊吉古拉工廠專門烤製吉古拉,因為色彩屋爆紅,順便對遊客做起零售生意。每天早上烤製4小時,11點就休息,早來的遊客才有機會吃到。

吉古拉在烤檯上轉動,將白色魚漿烤成金黃色,就變身成香噴噴的吉古拉。

吉古拉之名來自日文發音「吉古挖」。早期日本人為不浪費鯊魚白肉,將魚漿打成竹輪或甜不辣等製品。剛烤好的吉古拉很燙,魚味較重。

吉古拉與竹輪是親戚沒錯,如果硬說吉古拉是竹輪,基隆人會生氣的!

早餐吃基隆獨特的美食吉古拉。

等下到八斗子漁港搭船,先消化早餐,萬一遇上大風浪,肚子裡的吉古拉會還給大海 !

正濱漁港離八斗子觀光漁港很近,經海洋大學,路旁有巨大的石碑,與一艘大船入口就到了。或是Google地圖搜尋海功號。


海功號是臺灣第一艘開赴南極的研究船,五、六年級生都在課本讀過海功號的探險事蹟 !

足以歷史留名的「海功號」多處嚴重鏽蝕被圍起來,曾經七下南極,捕回南極磷蝦研究、據說還從南非載回俘獲俄製飛彈供中科院研發雄風飛彈的名艦,靜靜躺在母港岸,回憶那些年勇敢追夢、征服世界盡頭的過往。

「功在海洋」的海功號歷經18年航海歲月,目前船體基於維護公眾安全,已獲共識朝報廢拆除方向進行。

往港邊走,來到聯合售票處,也是報到、登船集合處⋯


報名行程的船公司有二艘遊艇,視人數多寡決定出那艘船?

登島票價是市府審核後公定價,最小資兩小時在島上閒晃700元,有頂級四小時登燈塔+環繞象鼻岩1050元。個人參加或團體包船差別更大。

較常出發是「三合一」登島+燈塔+繞島(約3.5小時),從集合乘船前往基隆嶼(約25分鐘)登島(燈塔、濱海步道),後返程加繞島。

從港邊看到冒出頭的基隆嶼。

漁港有洗手間(紅圈),上船前使用,遊艇的廁所會搖晃也不舒適。

報到遊客出示身分證明文件(身分證、健保卡),才能出港。

有暈車(船)體質,開船30分鐘前先服用暈船藥,藥效才能發揮。重點是早餐別吃太好。

島上遮蔽物少,要準備防曬及輕便服裝、太陽眼鏡、帽子不能少。

隨行導遊示範救生衣正確穿法就要登船了。

遊客一一上船。有冷氣吹的客艙,也有上層甲板區。今天風浪小,是登島好時機。

船上備有塑膠袋及大垃圾筒,以防不時之需。

安檢所海巡清點人數無誤後,就出發往基隆嶼了。

船上有聚漁燈及漁網,晚上也有夜釣小卷的遊程。



還沒出港,第一個景點參觀金色巨型遊艇,外觀金碧輝煌,有錢人才玩的起。

駛出防波堤浪就上來了。左邊是國立海洋大學、跨海拱橋是連接和平島的社寮橋。

從船長視角來看面積24公頃的基隆嶼狀如鯨魚,與棉花嶼、彭佳嶼及花瓶嶼為基隆外海4個火山島嶼。

船程約20分鐘,直線距離不到6公里。鄰近的北海岸,東北角都可以看到基隆嶼。

離八斗子漁港越來越遠。船頭是搖滾區,前往基隆外海的「台灣龍珠」-基隆嶼。

導覽解說沿途景色與人文知識,三根煙囪是協和發電廠,緊鄰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

右邊岬角是有女王頭的野柳地質公園。

約15分鐘後,長960公尺、寬400公尺、最高海拔182公尺的基隆嶼越來越近…

雷達站旁「龍頭首登基」天然奇岩,狀似龍頭的岩石象徵「群龍之首」。

看到龍頭時即將進港,船纜固定,就能登島了。

島上無販賣食物或飲水,請自行準備好點心,船上提供瓶裝礦泉水。

若不打算跟著導覽走,記好集合時間才能返航,開始登島行程…

登島行程景點依序:南田上等兵殉職碑、隧道、碉堡、停機坪、基隆嶼8號。登上燈塔後再走濱海步道,再參拜福德正神與觀音廟…

日正當中登島,火山岩的島嶼較無遮蔭樹。登頂路線只有一條,採原路來回。濱海步道並沒有環島一圈,也是原路來回,絕對不會迷路。

島上有十處必看景點都有特色與典故。路旁有指示方向與距離的指示牌。

很快來到楠田上等兵殉職碑。

日治時代楠田上等兵在島上施作工事時不慎死亡,紀念碑保留日軍在此戰場經營的痕跡。

島上原只有雷達與燈塔是現代電器製品,近期裝設「海水淡化處理系統」,開啟用水自給自足新時代。

昔日靠漁船接駁運水供遊客使用的時代正式結束。

海水淡化系統旁是島上唯一廁所。

來之不易的淡水讓公廁變的很乾淨,提高旅遊品質。

登島必拍地標有二處,輪流打卡不會等太久。


基隆嶼沒有住民,島上只有碼頭與地標是平地。海巡安檢所是常駐值勤單位。

島上唯一機械化搬運車。

接著進入日軍駐守時人工開鑿的山洞。便於戰時部隊貫穿島嶼或進入防空掩體。

穿過約50公尺的隧道,這裡是島上最涼爽的地方。

走出山洞豁然開朗,又是一片無敵海景。

三層樓高的景觀台,燈塔太陽能板裝設在此。

觀景台有島上唯一門牌「基隆嶼8號」。沒有1號到7號,「8號」寓意「發」,取吉祥之意。

島上有許多特有種植物,夏天鐵炮百合,秋季金花石蒜,還有七種以基隆為名的植物。

鐵炮百合生命力旺盛,平地或陡峭懸崖上都能發現。

風浪過大,船運物資較困難,直升機停機坪為緊急備用運輸。

停機坪旁建於民國60年,由鵝卵石堆砌與混凝土蓋的偽裝砲堡。

砲堡是陸軍58師民國60年衛戍北部時所建,次年移防烈嶼(小金門)。民國88年改制第158旅,至今都在小金門。

從射口與射擊諸元來看是榴彈砲陣地。


登島健行走濱海步道與登山步道兩條路線,先走登山步道,上燈塔再走濱海步道。

先出發走730公尺基隆島燈塔。

走上蜿蜒曲折的登山步道,欣賞360度全方位美景,需要付出體力的。

登頂距離不是很遠,都是上坡,登山杖視個人需要使用…

階梯施工品質不錯,止滑路面,在多雨的基隆特別需要。

很快只剩700公尺。

提醒遊客留意蛇類及有毒昆蟲的出現…

石龍子現身曬太陽。

2014年因颱風侵襲造成步道破壞,仍可見毀壞的步道遺跡。

風災後封島5年,新建步道於2019年6月再次向大眾重新開放。

遠方是狀似基隆嶼的小基隆嶼。

前方二塊小礁石是「土地公、土地婆」,座落於步道福德正神祠前方。

島上生態豐富有多種瀕臨絕跡或新發現植物以基隆命名,如基隆蠅子草、基隆筷子芥(瀕危物種)、基隆早熟禾、基隆短柄草、基隆澤蘭、基隆野山藥等,宛如珍稀植物天堂。

成群生長石板菜,常見沿海岩石縫或礫石地,生性強健、繁殖力強、耐熱耐旱。

端午節快到了,月桃葉(花)盛開中…

看完獨特性植物,只剩500公尺了。

漸漸爬上去後,遠望海天一色的景緻。

同時上島的遊客不只一條船,同時約有三艘遊客,導覽在停機坪分流,先走濱海步道。

導覽在重要景點停下來解說。

步道有二塊青蛙石,嘴裡有遊客放的祈願幣。

步道不長但坡度陡,每次回頭,看到上升的高度,心情開朗 …

居高臨下,腳下的濱海步道像牙籤一樣渺小。

走到涼亭便完成一半路程,平常沒運動的人走起來是會喘的。

走到涼亭,只剩400公尺。

步道沒有遮涼的地方,多喝水與做好防曬措施。

接下來,最熱的稜線步道來了…

稜線盡頭大石很像青蛙 ?

稜線路況不太好,務必慢行,安全第一。

稜線石材階梯,地面不平整,部分路段僅能一人通過。

繞過大青蛙岩能看見登頂平台與燈塔。

拐個彎,遠遠看見「黑白郎君」的基隆嶼燈塔。

為便於遊客拍下與燈塔合照,稜線設有照相平台。

登頂成功証明就在這裡。

登頂限定必拍美景如下…

平台清楚看見基隆港上橋式起重機。

基隆嶼海底有一道岩層形成的10公尺山脊,如矗立在海床上的門檻稱為「基隆海檻」。繞島時近距離看到漲退潮形成相互推擠形成的浪牆,相當有趣。

早上載我們來的船又載來遊客,等一下再載我們回八斗子漁港。登島旅遊時間上午8時至下午5時,會在五點半進行清島,最後一班船班是下午兩點半點。

燈塔旁有碉堡,海軍22號水泥柱在廢棄碉堡上。黑白相間是基隆嶼燈塔。

碉堡射口。

基隆嶼燈塔民國69年興建,塔高12.3公尺,燈高189.3公尺,光程13.8浬,是台灣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的燈塔。

燈塔正確名稱為「基隆島」燈塔,為彌補野柳燈桿與鼻頭角燈塔光程之不足而增設。

將燈塔塔身漆為黑白相間顏色,以方便船隻辦識。

還沒有興建燈塔時,漁船參考基隆嶼的位置,來辨識港口的方向,對於船長來說相當重要的航海指標。

台馬之星上遠眺夜間基隆島燈塔。

與燈塔合照後下山,海天一線的景色,真美。

下山因步道陡峭,幾個轉角處視野不錯,令人讚嘆。

海水清澈岸邊岩石看得一清二楚。

火山岩形成的島上植物都是從遠方飄移過來,連山蘇都有。

發現珍稀植物「基隆筷子芥」,花形微小相當特殊。

登程邊走邊拍約用一個半小時。

上坡爬得辛苦,如釋重負的下山輕鬆多了。

接下來走350公尺的濱海步道。

二條步道交會點增設遮陽休憇亭,等人也不怕曬太陽。

海風把海浪產生的飛沫,一般座椅很快腐蝕,特別金屬處理後座椅不容易腐蝕。

往上看是剛才走過的登頂步道。

濱海步道上方是岩壁,雖然不危險,勿逗留太久。

岩壁下的岩塊呈圓形,與海邊火成岩不同。

火成岩。

昔日國軍實施岸轟或艦砲射擊時,把基隆嶼當成標靶來炸射,滾動形成圓形岩石。

較遠獨立是「小基隆嶼」,較近二塊是「土地公礁」⋯

雙土地公廟。

海蝕洞裡漁民供奉土地公與土地婆,

海蝕洞內發現鉛山壁虎的卵。

鉛山壁虎體色可隨環境改變,在深色環境下,為灰黑色或深褐色。在淺色環境下,為白色或鵝黃色。(取自網路照)

觀音巖也在濱海步道旁。

據說原供奉在和平島的觀世音菩薩托夢,想移居至島上,後由信眾遷移至海蝕洞內供奉。

觀世音菩薩與土地公都保佑漁民或海釣客能夠滿載而歸,登島遊客平安回家。

離終點只剩100公尺。


未建設步道前,行走岸邊要在石頭上跳來跳去,命名為跳石海岸。

跟基隆嶼模樣相近的小基隆嶼,同行導覽稱「小海上龍珠」。

只走730公尺,環島成就達成,留下回憶。

略事休息,要登船離開了。船公司是認證不認人,記得搭的船名,千萬別搭錯...

曬了幾小時,船艙吹冷氣先…

錯過午餐時間,吃點零食。

啟航後開始繞島行程…

繞島搭遊艇繞基隆嶼一圈再返航,用不同視角來端詳「台灣龍珠」。

首先看到海蝕洞。

海蝕洞位於島的東邊,懸崖峭壁形成的海蝕洞共有4處。

隨漲退潮出現的海蝕洞曾是走私客丟包的地方。

洞外峭壁懸崖有許多專業磯釣客⋯

磯釣客是早上搭船來、下午大漲潮前船家再來載回。

遊艇開始怠速,導覽要大家發揮想像力,用心看岩壁…

峭壁海蝕洞隨著角度變化,繞到北邊看像是一頭大象,有大象要衝過來的感覺?

仔細看,「大象」要衝過來了…

安山岩(火成岩)板狀節理。

遊艇從大、小基隆嶼之間通過,近距離欣賞的小基隆嶼。

將鏡頭拉近,可見通往燈塔的木棧階梯,行進間由遠而近的動態視覺變化,讓觀賞島嶼饒富趣味。

基隆嶼海底有一道岩層形成的10公尺山脊,如矗立在海床上的門檻稱為「基隆海檻」。

潮流經過海底稜線時產生一道白色的湧浪,左邊台灣海峽的海流,右邊太平洋的海流,近距離看如同海浪在打架。

三合一「登島+登頂+繞島」一次能看到「雙湧海蝕洞」、「巨象長鼻岩」、「犀牛頭奇景」及「大小基隆嶼」等海岸景觀,讓人嘖嘖稱奇、驚呼連連。

從船尾再看一眼基隆嶼,應該沒有機會再來了…

遠遠看見潮境公園,著名鸚鵡螺溜滑梯、飛天掃帚裝置藝術。

帶著滿滿回憶,返回八斗子漁港,也結束半日登島行程。

午飯還沒吃,來和平島回嚐藍媽媽青苔水餃。

有特色的小店不缺名人造訪。知名行腳節目與美食主持人都曾是藍媽媽座上客與專訪。

和平島舊名社寮島,「青苔水餃」原料取自在地海灘。藍媽媽除了包製青苔水餃,也是知識寶庫,她對於和平島的人文地理能侃侃而談…

藍媽媽為推動和平島社區再造,熱心成立愛鄉協會,她說開水餃店是創造盈餘,支持協會工作。

滿心好奇,海藻當水餃餡?味道不會很奇特嗎?

點了青苔水餃與餛飩湯麵來嚐鮮,沒吃過青苔製作的水餃與餛飩,滿心好奇?


水餃餡料滿滿海苔,有大海的味道,細細再吃出海帶味。

湯麵配菜是海苔,藍媽媽提醒水餃先吃原味,再沾醬,不然海帶味很容易被醬料蓋過。

青苔水餃好吃秘笈是加了豆腐乳來調味,只能說到這裡…

重回正濱漁港,走過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和平橋。橋旁是「阿根納造船廠」,網路爆紅拍照景點。

1966年美商「阿根納造船廠」承租製造遊艇及帆船,1987年停業。2014年飾演美國隊長的克里斯·埃文斯拍攝廣告後,使阿根納造船廠遺跡成為熱門景點。

目前造船廠只剩幾面鋼筋水泥牆,斑駁外觀像危樓,禁止遊客進去,只能在圍欄外拍照。

重回市區廟口夜市。

晚上要搭「台馬之星」去東引,上船前要吃飽。品嚐廟口「百年鼎邊趖」。

廟口鐤邊趖在奠濟宮前方。鐤邊銼有百年歷史,最早在廟口經營小吃攤生意者之一。

「鼎邊趖」是福州小吃的一種,特色是配料多,有肉羹、蝦仁羹、金針、竹筍、高麗菜、蒜頭酥、芹菜等,熬製而成的小吃。

基隆人的「羹」並非南部人常吃的勾芡,是肉漿、魚漿製成的「羹」,純享食料的美味。

鼎邊趖作法將在來米磨成米漿沿熱鍋鼎邊滾一圈,用這種方法製成的米食叫「鼎邊趖」。與南部常吃的「粄條」不太一樣。

終於找到豆花名店,吃不下了,下次再來…

生平第一次在基隆旅遊、順遊基隆嶼,雖然海拔不高,喜歡健行及登高望遠的遊客拾級而上,登上「龍珠頂」及基隆島燈塔,獨享基隆限定的世界級海景。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