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早的就強迫自己睡了,還是有點興奮,但也怕自己起不來。
設定四點半開始每十分鐘鬧一次的鬧鐘,但最後還是賴到五點才起床。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a19dec5dabc509875c8bb189d94cdbbb.jpg)
印象中是早上六點半左右的第一班車,很快地從下榻的民宿奔出來,本來計劃美美的在上公車前在車站旁的 7–11 先吃早餐買行動糧,結果沒想到,這裡不是一個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地方。
日本的 7–11 不是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
而這間六點半才開門的 7–11 ,聽說也是這一兩年才開設的。
所以當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又比不上開店的那句話響起時,就只能放棄第一班車,跟著幾個白領的大叔一起站在門口,看著裡面的服務生忙來忙去的準備開店,等待時間到來而不得其門而入。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c651846899af40a80c2bbd1ce8bc8dd3.jpg)
買好了早餐跟行動糧,又坐在紀伊田邊站的候車大廳裡當起了倉鼠,距離公車發車時間還有十分鐘時看見車已經等在外面,馬上囫圇吞棗似的把大半個三角梅子飯糰努力的往嘴巴裡塞,配著一大口咖啡吞進肚子裡面。
這是一個陰天的早晨,沒有大大的太陽藍藍的天空,只看到雲層厚厚的,頓時覺得整趟行程不那麼可愛,而是多了那麼些的山雨欲來風滿樓。
明天,颱風「哈吉貝」就要來了。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8505b8540d0e2027e1d765498b46e346.jpg)
從紀伊田邊站搭公車到 滝尻 Takijiri 下車,大概只有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只是一路上沒有美麗的景色,或許是因為天氣不夠美麗,也讓我趁機在搖晃的車上再補了一下眠。
一下車,先入眼簾的就是這棟小巧可愛的建築。
傳說在這邊可以看整個古道歷史,可以買紀念品,可以上廁所,可以換裝扮做 Cosplay,可以諮詢旅遊健行相關的事情。
但我一件都沒體會到。
因為現在是早上七點半,熊野古道案內所還沒有開門。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8a6b12457557f9d7ef6ec15e41f5cb70.jpg)
走到熊野古道案內所的對面就是這棟瀧尻茶屋,仿古的建築配上文青式的經營方式讓我有種亂入歷史的錯覺,期待著顯如法師會從裡面走出來,試圖扭轉我對於天下布武的崇拜。
在茶屋門口右邊長椅左邊,就是擺放押印章的小屋子。
而整條熊野古道中邊路,總共有三十六個壓印要搜集。
蒐集到了整整三十六個壓印後,就可以申請完破證書。
但,這是我原本的計劃…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7d4cfc5de8ae50b54fca52c577ff9678.jpg)
這是張大家都會拍的照片:
水泥灰白色的鳥居綁上了潔淨的七五三繩,瀧尻王子宮就在茶屋的右邊。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個樣,在進入山區以前,都有拜碼頭的習慣。
走到手水舍邊「右手持勺舀水淨左手、左手持勺淨右手、右手持勺倒入左掌漱口、最後直立旋轉淨勺」…
在過去的歷史中,所有從京都來的貴族們,都要先在岩田川和石船川合流處沐浴淨身,在瀧尻王子宮進行潔淨的祭祀後,才能再進入這段神明的居住地裡修行。
「鞠躬、投五円、搖鈴、二敬、二拍、合掌許願、鞠躬」
。願平安。願順利。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a5889023ebb4a26eb31e802d0d425a57.jpg)
最左邊的熊野古道中邊路木頭道標,每 500 公尺就會有一個,除了可以讓健行者有距離的依據以外,也同時可以提供健行新手或對環境不認識的旅者某種心理層面的安全感。
這時,走過來一個高個子老外,對著我點頭笑笑說了一句「konichiwa (こんにちは)」。在山林與自然面前,大家都彷彿有共識一般,雖然彼此都只是過客,但不再在乎種族民族情感的互相打招呼,就跟我在走台灣的郊山一樣。
只是走在前人的路上,不禁讓我開始思考「起點」所蘊藏的生命意義。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12a9cc95d321961a22a8a30d9e229b37.jpg)
一開始就陡上的路徑,每一步石踏的高度幾乎都超過我一半的小腿長,身為矮子 Short People 自願來健行是沒什麼可以抱怨的,但還是無法壓抑疑惑,到底平安時代的日本人平均身高到底是有幾多高…
再往前走,是一個叫做「胎內 Tainai Kuguri」的潛穴。
傳說中,穿過去就是象徵著重生,可以人生重新洗牌的地方。
但是我卻怎麼都無法放下裝備,彷彿無法放開心,放開膽。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4031e424d00e4630d773817b37d57780.jpg)
再繼續往上走,來到了「乳岩 Chichi-iwa Rock」。
據說,奧州平泉的藤原秀衡帶著他的孕妻前往熊野參拜感謝上天賜子。但在前往主神社的途中,他的妻子突然在滝尻臨盆,但他們無法帶著甫出生的孩子完成參拜。因此熊野天神就在他的夢中顯靈。
後來藤原秀衡跟他的妻子就將孩子放在滝尻後方山丘中的岩穴中,然後繼續他們的參拜之旅。而在他們歸來前,孩子便在山中狼群的保護下,靠著岩上滴落的乳汁存活下來。
這是一個很美但有點憂傷的傳說。
它真實的彷彿可以讓人一窺那個宗教凌駕於一切的年代。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dda4baa4ecc8bbc0c7675675e9c238b5.jpg)
一步一步的繼續往上,看到齊聚在一起的疊石們。
畢竟疊石也是一種信仰的文化,看看藏族的嘛呢堆還繫有色彩繽紛的哈達;而台灣早期民生貧疾的年代,也有以石頭為形象做土地公,另起三石疊為廟的祭祀習慣。
因此,石頭對某些靈修者來說,能深究其靜美平衡的禪意遠比當成引路蜂來的有用,且在日本更有所謂的「石花會 Ishi-Hana」在推廣疊石之美呢!
只是,在單一路徑上是真的不需要疊石當指路標,而我也寧願相信在這開始還不到兩公里的路徑上,是沒有任何的亡者需要被紀念的。
不過我還是手癢地堆了一個三疊石,似乎也是沒那麼重理性啊!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a90a6091b4d8cfb6aa045fb1b1aa7335.jpg)
一路沒停的陡上到海拔 371公尺只有短短的一公里,卻讓我爬了將近四十分鐘,先不說被腳邊滑過的黑蛇嚇到而停下來緩神的那幾分鐘,光是上行這一路上就休息了很多次啊!
總算是熬到了平緩的休息點:「劍山經塚跡 Tsurugi Sutra Mound 」。
還好這次因為訂不到山裡面的民宿而採取 Basecamp 的方式,所以把衣服和雜物放在山下下榻的民宿,只單純揹水,充電器,集印本和行動糧。但僅負重約五公斤我都覺得有點辛苦了,要是讓我把剩下兩公斤左右的所有衣服和其它雜物再揹上來,我大概是選擇直接坐在那兒不動吧!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b97bef3504a467d7f46ae445ddf1abe2.jpg)
在一片寂寥的林中休息了好一陣,也慢慢開啟著恥力玩著自拍。
我一直很慶幸自己生在菲林膠卷與數位記憶卡的連接年代。
數位記憶卡的清晰感再加上強大的後製,使得很多照片往往都假的很真;但是菲林膠卷,卻清晰的只有當下那種怎麼都磨滅不掉的味道。
一對年輕的老外夫妻氣喘吁吁地走了上來,看著劍山經塚跡的解說牌下了背包喝起水來,看到我後匆匆跟我打了聲招呼後沒休息的又繼續前行。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34cfafb2060f057a1d147470678f7875.jpg)
在緩和的泥土坡上緩下繼續前行不到 500公尺,出現了第一個岔路:
這是一條通往「古道之丘 陶藝館 Kodogaoka Togeikan」的路徑。
看了一下簡圖,彎繞繞的一下看起來不是很遠,瞬間心大了起來;
打開手機看了準確的地形圖後,發現這是一條往富田川下行的路徑。
怎麼下去就得怎麼上來,衡量了時間與體力後果斷放棄,心瞬間孬了。
說是髮夾彎也貼切,前後不到三分鐘想法就變了,真的是屬善變的。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91e3d7c09d508a6f3e6a982f353ba8d5.jpg)
再往前走兩步就看到了上行的階梯,往上走就可以走到簡介上所說的「瞭望台 Lookout Point」。
走到這邊的時候,我不爭氣的笑了。
在經歷了石塊,樹根堆積成的自然階梯後,這麼個被建築出來的木製樓梯不免讓人有種親切感,彷彿就像是回到台灣的郊山,可以毫無困難的咚咚咚跳上去。
一邊這樣子想,一邊往上行,才發現自己錯了。
到頂端的最後那幾階跟下面某段的石踏一樣,都到我小腿肚的高度啊!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3355eeeb7a429e41a15f559edb8abef8.jpg)
與其說這裡是瞭望台,但它其實是飯盛山的制高點。
拿出地圖來比對了一下所在的地理位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不就還好剛才沒有往陶藝館走,一直到站在制高點看了才知道中邊路小學操場在那裡黃黃的一大塊,而陶藝館跟學校操場中間隔著富田川,這已經不是「怎麼下山就得怎麼上山」的問題了啊喂!
不過今天真的天氣不是太美麗,雖然山林仍是蔥鬱,但過低的雲層卻不免的給人一種壓抑感。風呼呼的吹著,再再提醒著我,颱風真的快來了。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5af2f978cc8fd8e693cdda0d166a3a0f.jpg)
「飯盛山 Mt. Meshimori-yama 」,海拔標高 “號稱” 341 公尺,但在標示牌上所記載的僅僅只有 340.7 公尺高,比剛剛經過的劍山還矮了那麼一小截,但卻可以遠眺整個山谷的景色。
地殼的隆起與下降,板塊的滑動與位移,海平面的上升與冰川的溶解,所有的一切都跟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飯盛山這消失或被消失的 30 公分,或許在冥冥之中也有特別的力量在掌握著。
這趟很可惜的,沒來的及跟老天下訂單,所以沒有耀眼的陽光,也沒有躍動的雲海,卻反常的有一種沈靜的死寂,很適合跟自己對話。
![[健行筆記] 2019/10/11「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D 02–1)](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8/mobile01-3b6e61495c602d76e58d409696070c59.jpg)
準備從瞭望台離開時,不經意的撇到視線的右下方…
噎~等等~對啊!我在山上啊!
這個水泥塊跟台灣是長得一毛毛一樣樣的三角點,印象中飯盛山這個應該是個三等三角點,只是上面的字跡都已經模糊的無法辨識了。
不過不知道是否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才在旁邊立了根木柱提醒著經過的旅人,看了山谷的美景也別忘了三角點的存在呢?
摸了摸三角點的頂端,突然聽到身後有人邊喘息邊走上來的聲音,說著還是我聽得懂的語言,原來是兩個在京都唸書的青島人,莫名的有種奇妙的親切感,或許這也是另類的他鄉遇故知吧!
(續)
[圖文網誌 : 。角落與世界。健行筆記 2019 - 熊野古道中邊路 瀧尻~近露 (D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