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砂卡礑步道是太魯閣熱門的步道之一,以溪谷中紋路變化多端的大理石聞名,走完小錐麓步道還行有餘力,可以無縫接軌再挑戰至五間屋,品嚐原民美食再折返。

相較全程10.3公里(第三級步道),且需申請的錐麓古道。小錐麓屬第一級步道(低難度),有二座平行吊橋,喜歡探險刺激可走繩索吊橋,求平穩快速選擇走棧道吊橋。

小錐麓地形類似錐麓古道而得名,但棧道階梯上下曲折,未設置無障礙設施,不適合行動不便、幼兒與年長者。

此行從象徵進入中橫公路的地標-太魯閣牌樓出發。

牌樓是遊客前往太魯閣一遊會停駐拍攝的景點。為確保人車安全,入口旁設有觀景平台。

遠方是太魯閣大橋,走上小錐麓步道後,可以眺遠立霧溪出海口!

民國49年中橫公路通車時並沒有牌樓,仍保留太魯閣第一隧道的樣貌。

一起保留是隧道旁橫貫公路開工紀念碑,是民國四十五年開工時保留的真跡。

碑石下是舊台8線路標,隧道編號83號。

走過錦文橋,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計畫走的二條步道入口在上方。

太魯閣臺地是通往天祥必經之路。

太魯閣臺地是立霧溪沖積出來的河階地形,日治時期有太魯閣族人在此居住,建立得卡倫部落。

臺地腹地廣大,在此興建行政中心與遊客中心,於民國78年和79年落成啟用。每年太魯閣峽谷馬拉松會場也在此。

「峽谷原音」石雕是花蓮石雕家甘丹的作品,兩座白色大理石柱雕琢的作品聳峙,宛如立霧溪水經歷百萬年切割雕琢厚實的大理石,所形成的太魯閣峽谷。

準備好走步道的裝備,出發約300公尺抵達砂卡礑隧道。

砂卡礑步道與小錐麓步道是連在一起的,走砂卡礑步道走右邊,穿過長長隧道就抵達。

先走小錐麓步道要走左邊,進隧道約140公尺,右轉進入東通風口。

通常從小錐麓步道先走,再走砂卡礑步道。乘遊覽車會停在西拉岸隧道,再下車出發。

砂卡礑隧道。

隧道長度約一公里,太魯閣馬拉松最後一段就在這裡。

走進砂卡礑隧道行人步道,兩個菱形構成幾何圖形是太魯閣族的圖騰,代表祖靈的凝視。

有了「祖靈之眼」的庇祐,讓遊客走步道在路途中,順心平安,得到守護。

隧道走不遠來到東端通風口, 繼續往小錐麓步道。

隧道東端通風口原是導坑,供施工時通風或推置土石的設施。

為讓遊客走的更安全,太管處編列高額預算,打造親民好走的步道供大家健行。

小錐麓步道位於砂卡礑隧道外側,緊鄰立霧溪下游的邊坡上,以有類似錐麓斷崖的地形而得名,距離砂卡礑步道約650公尺,步行時間約20分鐘(單程)。

黃色小門是步道入口,天候不佳封閉時關起來,以維安全。

東段棧道階梯上下曲折,因未設置無障礙設施,不適合行動不便或幼兒通行。

步道上欣賞類似「錐麓斷崖」的地形,「小錐麓」因而得名。


晴天來走很愉快,下雨時要留意路面濕滑。

走在步道上欣賞立霧溪下游河谷之美。

立霧溪發源於合歡山區,中橫公路武嶺附近的克難關是源頭之一。

棧道階梯曲折上下,走來有些喘…

休息平台視線向遠處延伸,看到太魯閣口的東西橫貫公路牌坊,及橫跨在立霧溪上的錦文橋。

太魯閣山區林相豐富,多雨潮濕,雲霧瀰漫濕潤,草木繁盛。

在茂密的闊葉林中拾階而上,山蘇寄生於枝幹,由中心向四方開展而成巢狀。

鮮紅色硃砂根分佈低中海拔之山野、闊葉林中,是相當普遍的植物。

走過茂密的森林階梯後,看到二座吊橋跨過乾溪溝,饒富創意設計成不一樣的吊橋。

二座吊橋分別是七號棧道、探險棧道。

棧道吊橋限行20人,喜歡探險刺激可走繩索吊橋,求平穩快速的走棧道吊橋。

探索吊橋限行5人,留意緩行,只能單向通行,蠻有挑戰。

吊橋下乾溝階地上生長台灣櫸、九芎、光臘樹和山肉桂等植物。


0.7公里有休息平台。


樹幹通直的九芎樹。樹皮光亮平滑,能當燒製木炭的上好原料或製造陀螺。

行進至此剩400公尺,抵達立霧溪底的砂卡礑步道。

一側是溪谷,一側是岩壁,看見鮮紅白色的砂卡礑橋,來到砂卡礑步道入口了。

為了一睹沿山壁修築的步道,先走上五層樓高的雄偉的橋面。

從砂卡噹橋俯瞰砂卡礑溪及步道,倍覺當年工程的艱辛與不凡。

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為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而開闢道路至砂卡礑溪上游,興建發電廠輸水管與攔砂壩。

名稱是太魯閣族慣稱的「砂卡礑」(shakadang), 意思是「臼齒」。昔日族人在此建社時掘出臼齒,以此命名。

橋上有白色大理石精雕的石獅子雕像,每隻有不一樣姿態。花蓮盛產大理石,已成太魯閣的特色之一。


從入口循著迴旋梯直下可到達步道起點。太管處設有解說牌,每天定時有解說志工對砂卡礑步道有全面性的介紹。

砂卡礑步道從入口處到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計畫走到五間屋,小憩後沿原路折返。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日治時電廠工道規劃為景觀步道,增設休憩平台與解說設施。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因為碧綠潭水與大理岩產生的褶皺相映稱為「神秘谷」。

遙遠的年代艱困的工程,當初在堅硬的大理石山壁上,硬是鑿出的小徑,在重工具缺乏的年代,藏著可歌可泣的被殖民往事。

大理岩產生的褶皺就在岩壁,最好的大自然環境教育。


來到大褶皺,一定得多拍幾張照片。

沿著砂卡礑溪溪岸而行。望向河床對岸,看到流暢柔和的線條紋路裸露在山壁及岩石上。

數百萬年前,原本深埋在地底下的半液狀岩漿,因板塊運動而被推擠到地表之上,在溪水及空氣快速冷卻下便成了有著美麗紋理的岩層。

砂卡礑溪水清澈透明,是大理石中碳酸鈣成分使得溪水經常呈現清澈的藍綠色。

走在步道欣賞溪流,近距離觀察岩壁變化,林蔭和岩石遮擋陽光,走來清爽。

陡直的山壁有白肉榕斜長在岩壁上方。

從上而下伸的樹根,牢牢的抓住岩壁,無可撼動也保護岩壁與遊客的安全。

溪岸幾座觀景平台,附有解說牌。

解說岩壁上的「摺皺」形成的遠因及過程,教育感十足。

山腳下是原住民保留地,種植山蘇,請勿擅入。

步道沒有廁所,只有路旁簡易工寮,使用要付費。(每次10元)

山蘇適合在潮濕中低海拔生長,附生於樹上或其他高大植物上。山蘇口感青脆爽口,是餐桌上的天然好菜。

砂卡礑溪雖沒有峻秀大峽谷地形,但清澈溪水與岩石褶皺及茂密森林都是最大的特色。

步道河階過去曾有多個原住民聚落,讓砂卡礑步道兼具景觀生態與人文之美。

唯一能找到人為遺跡是昔日通報訊息的電話線礙子。台電施工步道在五間屋設有管制站,有通信功能。

停停走走約走一小時,折返點「五間屋」快到了。

步道旁有幾株高大的油桐樹,沒有開花時並不容易被注意到。

每年五月初盛開滿樹雪白的花朵,落花鋪滿這段步道,頗富詩情畫意。

拐彎後出現幾間木屋及小店,來到今天終點「五間屋」。

數了數,真有「五間屋」。

五間屋昔日有管制站,剛發現的「礙子」,就是通報使用的電話線部件。

熱心族人介紹「斯維奇」(swiji)的含義…

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指大型葉片的榕樹,包括稜果榕、幹花榕、雀榕、水同木等都是「斯維奇」。由於此地榕樹族群數量相當多,因此太魯閣族人以「斯維奇」為地名。


五間屋仍有太魯閣族人在此農耕,以種植山蘇等作物為生,過去有五間房舍稱為「五間屋」,現在成為遊客休息處。據說五間屋後的步道沒有綠蔭遮蔽,很多遊客休息後往回走。

五間屋找不到民宅,有賣烤香腸、工藝品的小店,將商品搬運到此,價位稍高也合理,不妨捧場一下。

五間屋是砂卡礑步道終點,還能走到更遠的三間屋,但路面為自然原野步道,請考慮體力再前往。

走了快二公里,聞到誘人的咖啡香烤肉味, 要好好犒賞自己。

飽滿圓潤的咖啡豆,現磨現煮,空氣中立刻充滿咖啡香。

以馬告灌製的香腸氣味稍辣,還散發檸檬清香。

香腸裡黑色小點就是馬告(山胡椒),太魯閣族老闆說是純天然的調味料。

販售的馬告能當成家常菜的調味品,能拌炒肉片去除腥味。

馬告在夏季結果採收,黑黑的果實,被美食家形容是「山林裡的黑珍珠」。

吃完馬告(山胡椒)香腸,再喝碗冰涼愛玉冰,有不上班出遊的小確幸。

很想試試「羊奶頭茶葉蛋」,可惜賣光了…

五間屋附近有攔砂壩及大水管二個景點。往裡走能到「大同」、「大禮」二個部落,目前是原住民保留區,尚未對外開放。

橫跨砂卡礑溪谷的綠色大水管,是立霧發電廠引立霧溪水發電的輸水管。

攔砂壩為放流式水壩,將溪水用全長將近900公尺的水道引至立霧發電廠。

略事休息,準備回程。

溪岸巨石上的褶皺,宛如一幅由溪水執筆畫成的天然山水墨畫。


接下來要踏上1.55公里返程。

回程變成急行軍,歸心似箭,一路直達步道入口…

返抵步道入口,再見雄偉的砂卡礑橋。

回憶岩壁路,留下出遊照,記念此行。

小錐麓、砂卡礑步道相連,來回約五公里,平緩好走,適合安排太魯閣步道的一日遊,欣賞大自然的風景或野餐,相當的快意,也結束太魯閣馬拉松後的健行步道之旅!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