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魯閣國家公園有許多不同面貌的景觀步道,健行一日住宿天祥,遊走訪白楊、山月、錐麓古道,飽覽峽谷美景與歷史人文的真實面貌。

白楊步道是天祥週邊的熱門步道,平緩好走,步道尾端有水濂洞,除欣賞峽谷美景外還能玩水,適合全家一起走的親子健行路線。

山月吊橋距離立霧溪谷約152公尺,是國家公園當中跨距最長、距離溪谷落差最大的吊橋。

太魯閣國家公園唯一的史蹟保存區錐麓古道,等於站在「101大樓」高度的斷崖,有驚心動魄的絕壁山路,是眾多古徑步道中,揚名國際的經典史實山徑。

「太魯閣」一詞源自太魯閣族自稱「Truku」。太魯閣族人由南投越過中央山脈遷居花蓮立霧溪、木瓜溪流域自稱為「太魯閣族」。日治時期被稱為「Taroko」(太魯閣),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而得名。

長春祠位於立霧溪谷峭崖,供奉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祠旁溪溝長年流水成散瀑取名「長春瀑布」,成為公路入口有特殊意義的地標。

長春祠廟堂式建築,伴隨著飛瀑,顯得古意盎然。另建有步道至禪光寺,將來有機會再來。

從溪畔發電廠往天祥方向前進,遠望跨越立霧溪谷橋長196公尺的山月吊橋。

從臺八線溪畔隧道東口,沿聯外道路蜿蜒上行2公里抵達布洛灣停車場。停車後,步行至位於伊達斯廳旁的入口。

布洛灣台地被山巒環繞,能一覽無遺絕美的峽谷風景。山月吊橋屬布洛灣遊憩區能免費停車。

「布洛灣」在太魯閣語的意思是:「追蹤獵物的地方」。停車場以雕像說明地名典故。


停好車,環流丘公園直走,先到布洛灣遊客中心參觀。

遊客中心內有管理站、販賣部、公廁、觀景台。未到報到時間,先逛展示館。

布洛灣曾發現有陶片、石器與鐵器,原居於中央山脈西側的太魯閣族人,因耕地與獵場不足,而逐步遷移至立霧溪流旁的布洛灣,成為族人的聚居處。

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門口著傳統服裝的人像有太魯閣族的紋面習俗。

展示太魯閣族織布、藤編技藝的作品。

參觀吊橋須網路預約,每日開放6場次,每場有45分鐘的參觀時間。要參觀拍照,提早到時間比較充裕。

預約時間將到,先至伊達斯廳領取門票。

山月吊橋開放後成為人氣景點,免收費成為遊覽車團客最愛。熱門時段人潮滿滿,農曆春節開放免預約參觀,3天就湧入將近上萬人次。

吊橋建在峽谷上,需走一小段才能抵達。

吊橋外型最大特色就是橋柱設計採「月」字型,大大的「月」字迎接所有的遊客。

山月吊橋初建日治大正3年(1914),太魯閣戰役期間,日本軍警為深入立霧溪流域各族社,以達到治理的目的而建。

吊橋高懸峽谷間,為確保安全,橋面採格柵設計。

格柵能降低風阻,避免劇烈晃動,橋間設有風速計,若風速達到每秒20公尺,會暫時封閉。

吊橋全長500公尺,均為無障礙步道,輪椅及嬰兒車都可暢行無阻。

工程款上億元的山月吊橋,全長196公尺,橫跨立霧溪,可飽覽峽谷美景,橋面距溪底153公尺、寬度2.5公尺,是國內深跨比最大的峽谷吊橋。

吊橋上遠望燕子口及周邊的峽谷地形,下方是走錐麓古道才能通行的錐麓吊橋,將來週邊步道完成修復後,山月吊橋將取代錐麓吊橋成為前往錐麓古道的入口,以符史實。

離開吊橋來到不遠的燕子口隧道,旁邊是錐麓古道收費亭。

錐麓古道也須預約申請。出示入園証、現金200元(全票),有照片的個人證件。在「錐麓古道入園公約」簽名,就能出發。

錐麓古道原本全程從燕子口進、慈母橋出,共計10.3公里,後來西段路況受損,目前僅開放到3.1公里斷崖駐在所。

行走其中,抬頭可見三角錐山,因古道沿著山腰修築,故名:「錐麓古道」。

當初在堅硬的大理石山壁上,日人強迫太魯閣族人從懸崖上垂降、硬是鑿出寬約50公分的小徑,在重工具缺乏的年代讓太魯閣族人死傷無數,也藏著可歌可泣的被殖民往事。

行進間偶見剛去過山月吊橋。

來到古道史蹟景點-石雕佛像,是日本人在1914至1915年間為拓寬古道小徑開鑿而設,觀音手捧蓮花代表慈悲斷除一切苦厄,保佑築路平安及往來旅人,極具歷史文化意義。

石雕佛像素掘隧道口找到「開鑿紀念 大正三年梅澤柾」等字。

從錐麓吊橋陡上到錐麓古道最高點,海拔約700公尺,感念辛苦賣命修築道路的太魯閣族人。

重返台八線,慈母橋長136公尺,為立霧溪支流荖西溪的匯流處。當年有位母親不忍兒子每天都要修路工作,自願每天幫兒子準備飯菜,後人為紀念這段往事,將橋命名「慈母橋」。

過慈母橋再續行一段山路抵達今晚休息地-天祥。

天祥早年是原住民集會交易場所,成立國家公園後原住民不能再打獵,大多搬下山去謀生,現在天祥最多是觀光客。小7營業從07:00-21:00,想買泡麵不要太晚來。

天祥公家單位比住戶多,花蓮海拔最高的天祥郵局在陸客高峰時期是全國「唯二」 周一公休郵局。(另是屏東霧台郵局)。陸客漸少改(一-五)營業,每日提早0800上班,下午1600下班。

整個天祥只有幾家小店有賣小吃。菜色大同小異,選擇性不多,吃飽沒問題。

到訪天祥能搭「台灣好行」,從花蓮車站出發沿七星潭、太魯閣遊客中心、砂卡礑、布洛灣、燕子口、綠水、天祥休息,再往返。

「台灣好行」暢遊太魯閣,一天有多班可以選擇。好處是走累了車上可以睡覺,只要算好時間,是很超值的選擇。

晶英酒店前一片梅園,季節不同呈現不一樣的風情。(下圖盛開照)


晶英酒店是國家公園中唯一的觀光型大飯店,擁有峽谷美景的露天無邊際泳池。

觀察門口停放車輛,住宿價位不低。

天祥管理站管理天祥一線各個景點(綠水步道、白楊步道、豁然亭步道、綠水文山步道、文山步道等)。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太比多」設立「佐久間左馬太神社」,國民政府來台為紀念文天祥而改名為天祥。

半山腰上「文天祥公園」,矗立紀念文天祥的正氣歌石碑與雕像。

在太魯閣族原住民心裡「天祥」不存在,心中只有「太比多」這個古地名。

天祥住宿有「基督教會」與「天主教堂」是背包客與山友選擇的平價住宿點。

居高臨下的天主教會視野最好,祥德寺、天祥街道、稚暉橋、公園都盡收眼底。

山區裡的天主堂寧靜致遠,來住宿最能體會靜悒之美。

聖堂就在群山環抱中,頂樓最靠近天主,一定要上來看看。

教堂設計風格內斂、線條簡單,沒有華麗的裝飾。

教堂外懸掛的鐘,每到作禮拜的日子,族人會循著鐘聲來到教會…

住宿房間數不少,每間都有冷氣,應該用不到吧?

房價便宜,未提供早晚餐、電視。最基本的住宿,能滿足走步道的遊客。

衛浴設施簡單,洗浴物品要自行準備。

教會上方是天祥青年活動中心,於民國六十七年改建,前身為「中橫健行隊」熟悉的天祥山莊。

一進門,天祥活動中心的簡介。

活動中心上、下共有六層,房間數量多,且都很相似,有「迷宮」之稱。


住宿也提供餐點,晚餐是自助式250吃到飽,餐前還有生菜沙拉。

六點鐘出菜,今晚來點雙主菜、五種配菜的豐富晚餐,山上處處有驚奇…



七菜一湯,白飯吃到飽。第一輪取少量,合口味再取第二輪,色香味俱全,胃口大開。




餐後還有水果與甜點。

能在海拔450公尺的天祥吃到這樣的餐點,又不貴,感恩與幸福!

餐後有咖啡與冰淇淋,跟山下「吃到飽」一樣了。


一晚好眠,在立霧溪水聲中被晨喚,早上要走白楊步道行程,出門前看看晨間山景。

天祥距武嶺66公里,此段是中橫公路最具挑戰性的道路。

白楊步道很熱門,管理處建有停車場,從天祥步行要小走一段,當成熱身。

位於白楊步道末端的水濂洞因地質脆弱的關係,只要是颱風、地震、豪雨過後管理處都會關閉刷坡(落石)。趁著馬拉松賽畢開放幾天的機會去一探究竟。

白楊步道在明隧道裡面,開車上武嶺通常一駛而過…

步道口的停車場有上、下二層,太晚來容易沒位子,建議早一點能停到位子。

機車有專屬停車位,早點來,想怎麼停都可以。

務必攜帶三寶(輕便雨衣、拖鞋、手電筒)。登山杖的確用不上。

停好車向步道移動,請走專屬通道,最安全!

進入白楊步道前,外面是大沙溪流經的「台版馬蹄灣」,少見的地理場景,欣賞一下。

沿著中橫公路來到166.5k處步道入口在此。

取名白楊步道是步道的終點能接通到合歡越嶺古道中的「古白楊」,以此為命名。

車行飛逝,沒仔細不會知道有步道?走側邊的人行道安全許多。

步道禁止單車及寵物入內。

從入口走到水濂洞只有2.1K,中間有7個不同長度的隧道,幾處景點都很有特色。

遊客都想走到水濂洞,享受泉水從隧道洞頂宣洩而下,暢快淋漓超刺激的快感。

最長的隧道是第一個,約有350公尺長,建議攜帶手電筒(頭燈)來走,進水濂洞時也會用到。

里程指示很明確,來回約二個半小時能走完,或計畫下一個步道。

第一個隧道內沒有照明設備,地板又濕漉漉的,不太好走。

路面都積水了,一定要帶手電筒,用手機照不夠亮。

頂部看到許多的蝙蝠,不要開閃光燈拍蝙蝠打擾它們!

洞內蝙蝠是台灣特亞種的台灣葉蝙蝠,是台灣體型第二大的蝙蝠。

白楊步道是1984年台電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廠所建的施工道路,計畫作廢後改建為步道,方便民眾遊憩並接觸大自然。

當年建造步道的機工具不復在,只有當年放雷管炸藥的痕跡。

仔細看山壁岩層,都是白花花的大理石。

源源不絕的天然湧泉,與終年濕氣造就洞內勝景鐘乳石。

石灰岩地質與長年裂縫滲水,形成碳酸鈣沉積「微鐘乳石」,有魚鱗狀、鋸齒狀等特殊石灰岩結晶景觀。

才走50公尺步道,看了不少令人瞠目的景觀。

走出山洞大放光明。步道平緩,全程幾乎沒有上坡的感覺。


因步道是台電施工道演變而來,路徑大致平坦好走,能推行輪椅的友善步道。

橋下是平坦的河階地,瓦黑爾溪直切而下,看著清澈的溪水,與峽谷完全不一樣的景觀。


繼續往前進,有一片裸露的岩壁,地質以黑色片岩、綠色片岩為主。

看到落石警告的立牌,提醒大家請戴安全帽,留意四週情況。

白楊步道常見的植物。



東方狗脊蕨會在葉面佈滿脫落性的不定芽。

狗脊蕨除了用孢子繁殖外,也能利用不定芽繁殖下一代,將綠色的小芽體,撲在潮濕的土壤上,就能自然生根,成為獨立的新植物。

緩坡處滿佈層次豐富的低海拔森林,山肉桂是常見的植物。

溪谷邊緣有向陽植物的山黃麻、構樹、五節芒、山鹽青等。


走了將近一公里,來到觀景台,在此小憩賞景。

第二隧道通常是步道封閉時的關口。遊客最多只能走到這裡,就要折返。


第二隧道曾經落石不斷,四週加固水泥,感覺最冷。一公里標示牌在洞內…


出洞口又是落石區,請加速通過,不要逗留太久,避免危險!

左側是瓦黑爾溪,河川切割鬼斧神工之美,總讓人目不轉睛。

除了植物種類繁多,步道可見鳥類、昆蟲在樹梢草叢間,蝴蝶飛舞於步道的花叢間。


第三隧道是「素掘」道口, 是直接在堅硬的岩壁上挖出隧道,沒有裝飾。

第二隧道與第三隧道僅相隔約十餘公尺,內有導坑,將開挖的土石推入河床或當通風口。

發現微鐘乳石形成整排鋸齒狀結晶。鐘乳石歷經歲月沈積形成,千萬不要碰觸,保留大自然神奇的景觀給下一代。

出洞口後平坦路面,小型工程車也能通行。

趁沒有人及落石危險,趕快來張獨照。

危險稜石不要上去拍照,下方就是斷崖。

路旁出現樹幹通直的九芎樹。樹皮褐色夾雜著白色的塊斑,光亮平滑,好像上過一層蠟,能當燒製木炭的上好原料。

不知不覺走完一半的路程(1.5公里)。

1.6公里處是公告落石危險區,務必抬頭檢視,快速通過。

原地日前發生落石封閉,經工程單位刷坡後,移推落石才開放的。

第四隧道最短,來不及開手電筒,拐個彎就結束。


邊走邊看,撇開危險落石不說,整條路都平坦,可說是舉家合宜。

第四隧道代表景色是青楓。

青楓為台灣特產,分佈100~2500公尺山地,在天氣逐漸變冷時,樹葉輸送養料的能力減弱,葉子裡的養分送不出去,青楓在秋天會變成紅色。

第五隧道,還沒出洞口,就聽到隆隆的水流聲了。


走出洞口,先看見紅色白楊吊橋,還有身後的白楊瀑布。記得太魯閣馬拉松後段下場小雨,今天水量變大。


先走白楊吊橋。

吊橋只能通行十人,對面是休息平台。

先不看瀑布,橋下峽谷風光更驚人。瀑布水流在此注入塔次基里溪,湍急的激流濺起的水花,令人震憾。

巨石遭受激流強勢切割,激起的水花與聲勢讓人震撼,驚人景色吸引目光。

河床上都是百噸重的巨石。

吊橋離終點水濂洞只剩二百公尺了。

抬頭看見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最壯觀的白楊瀑布。

白楊瀑布位於三棧溪切入立霧溪的河口處,由於立霧溪的侵蝕度遠大過三棧溪,河床形成明顯落差,太魯閣族稱它「達歐拉斯瀑布」,意思是斷崖瀑布,訴說著三棧溪被斷崖截斷的故事。

瀑布下方有觀景平台。剛跑完太魯閣的選手到此一遊,也排掉乳酸。

不妨在此停下腳步,補充點心熱飲,再出發…

與白楊瀑布合照後,繼續往水濂洞前進。

第六、七隧道幾乎是連在一起,也是最後一個隧道。


再200公尺,抵達水濂洞瀑布了。

第六隧道蠻長且曲折,唯一的照明燈能提供光明。

山壁還是大理石岩。「大理石」一詞源於盛產雲南省大理而得名,是高級建築裝飾材料。

第七隧道到了,馬上就看到傳說中的「水濂洞」。


洞口正好2.1公里,花了一個半鐘頭抵達。

已經有不少人在穿雨衣、換拖鞋了。跟跑馬拉松一樣,我都不是最早的。

今天的重頭戲-水濂洞。

遊客都有攜帶輕便雨衣來玩水。記得要把雨衣帶下山,不要造成管理站的困擾。

一定要換上拖鞋、雨衣、手電筒也帶著。相機、手機做好防水準備,才不會泡水「陣亡」!

滿心期待,入洞來場「濕背秀」…

洞口有個戲水區,水濂洞水量很多,聽到此起彼落的驚呼聲。

先泡泡腳適應水溫,超級冰涼的水~

走完這段兩公里的步道後,來點冰水散熱最讚。

山泉水從洞頂宣洩而下,轟隆巨響中淋滿身。夏天不穿雨衣來玩更有趣,值得走一個半小時。

勇敢挑戰水柱灌頂的人請走下面,超刺激。不想換衣服的走側邊石階,只會淋濕褲管。

水濂洞瀑布並不是天然景點,是施工錯誤下的「美麗」。

當年進行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時,修築隧道時不慎挖破地下水脈,地下水從岩石裂隙源源不斷流出,雨天後水量更大。

水量真的很大,不止是倒水,已到灌水的境界,有時水量過大還會封閉水濂洞。

聽說另有一個水濂洞,水量更壯觀,管理處發現危險性高,就沒開放了。

走到隧道底已封閉,不能再往前走,因為隨時有崩塌的危險。

水濂洞是「台灣36秘境」之一。沁涼到底,走起來輕鬆,舒坦心情。

秘境級太魯閣景點,非白楊步道水濂洞莫屬,來回得走二個半小時,絕對超值!

「濕背秀」的水濂洞讓遊客玩的不亦樂乎。團客都是玩水後,再慢慢的下山吃午餐。

慢慢走出洞口,使用過的雨衣記得帶走,或交給沒有帶雨衣的遊客,也提醒要帶下山。

略事休息,換上原來的鞋子,可以離開了。

回程變身下山急行軍,也許歸心似箭,一路直達白楊步道入口…


回憶來時路,美景照舊,就不必寫啦!

白楊步道水濂洞來回4.2公里,平緩好走,適合安排天祥及白楊步道的一日遊,欣賞大自然的風景或野餐,跑完最美太魯閣馬拉松後來場悠閒的跑旅,相當的快意!

離開時停車場已滿滿人車,早點來是對的,還能再走砂卡礑或小錐麓步道。

太魯閣國家公園各步道,經常因地震、豪雨產生落石而關閉刷坡,建議出發前上官網步道開放訊息查詢最保險。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