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往日湯真山比照「南嶽」北大武山的入山路線,因屬中級山不須辦理入山證及山莊登記,從泰武鄉佳平村往泰武村方向,約一小時車程即可抵達北大武山新登山口。

泰武村大武山之門旁指標斑駁,還是能看出「登山口」的方向。

過年期間遊客及山友登山或走春,返程不忘帶點原鄉農作物,幫助辛苦的在地原住民生計。

佳泰公路旁是壯麗山景與咖啡園。種植在北大武山區的泰武咖啡是台灣咖啡豆產地之一。

泰武村在日治時就種植咖啡,全村有九成以上村民從事與咖啡相關的行業,逐漸取代原鄉傳統作物,成為部落開發新產業的基礎。

過年期間疫情緊張,呼籲限制群聚活動,「登山」等戶外活動成為熱門選擇。泰武村開闢收費停車場爆滿,不少山友選擇春假期間在山上過年。

沿途山景是南大武山。南大武山位於屏東縣泰武鄉與台東縣金峰鄉的交界,屬於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範圍,海拔2841公尺,是屏東的第二高峰(第一高峰為北大武山),與霧頭山、北大武山相連。

北大武山國家步道特色是台灣鐵杉純林、雲海、大武遺址等,終點在3,092公尺的三角點。

雖然日湯真山是座小山頭,環繞一圈約四小時,啟登仍要裝備檢查,帶行動糧與飲水,確保萬全。

從新登山口出發一路陡坡,流汗熱身後與山林熟悉感就會上身。

北大武山的見面禮就是陡峭的山徑。

山徑出現指示牌,記得原在一棵檜木樹上,避免初來山友一出發就走錯,改置明顯處。

日湯真山以原生林為主,只有少數人造林,自然保留的山林,也是北太武山的特色。

如果沒記錯,「指示牌」原是掛在這棵檜木樹上。

(舊照)

紅檜樹皮呈薄片又稱薄皮仔,色呈灰褐色至紅褐色。

抬頭能清楚看到高大的紅檜與擴展狀樹枝。

八八風災前可直接開車到登山口,道路崩壞後要多走二公里才能到舊登山口。

路旁草木生長茂盛,只留人行可過的寬度。

全程只有一條路,叉路口有路障或標示危險的道路不要走,就不會迷路。

第一次來北大武的山友,記得找路上有紅圈標示的方向,就是正確的路。

北大武山徑在熱心山友及志工維護下,已變成今天好走又安全的通道。

一路上登,很快就到達三叉路標了。

新登山口到日湯真山岔路口約1.3公里。往右可續行至舊登山口,往左是前往日湯真山。

巧遇辛苦的高山協作,要先讓路給他們通過。檜谷山莊的餐食就靠他們一步一步的揹上去。

有不少登山客只到北大武舊登山口、檜谷山莊,也有是去日湯真山就返程。

行動糧是過年期間餅乾與情人節來不及吃的巧克力。


休息點週邊環境維持的很好,無痕山林已深植山友心中。

略事休息,往歷經歲月洗禮的日湯真山標示啟走…

只剩一公里多就抵達三角點。

日湯真山步道類型屬中級山步道,沿山勢型態呈環狀,繞走一圈再返回出發點。

陡峭山徑僅僅一小段。O型路線總里程8.6公里而已。

略有上坡後是平緩步徑,走來相當平易近人。


出發時烈日當空,上方林木擋住陽光,走在涼爽的步道,非常愉快。


初春是一年中最適合登山的季節,比起多雨的夏天,剛過年後的天氣相對穩定許多。

林蔭把步道全覆蓋,看林間美景的同時,要留心腳下的倒木。

北大武山的林相變化,1500至1800公尺間為暖溫帶闊葉林,以樟科及殼斗科為優勢樹種。

屏東是台灣唯一熱帶林區,林相分層豐富,長年多雨潮濕,雲霧瀰漫濕潤,草木繁盛。

較陡峭的路段林務局已綁好的輔助繩索確保安全,容易發生摔落事件的地點會加上安全網。


路面有山徑、階梯,每個轉彎都有不一樣的行進挑戰。


約半小時到達三角點前第一個三叉路,也是休息點。

三叉路標,方向、距離都很清楚。

休息點穿過樹林,是往舊登山口的方向,路徑很清楚。

望向到三角點路段,還是上坡,不是平緩好走的路,但登的越高,越有機會看到大景。

走過盤根錯結的樹根群,不小心卡住就會摔倒 !

第二休息點,回程沒有計畫繞走鱈葉根山,只能原路折返或從小徑走到舊登山口。

第二休息點又是三叉路口。

對照昔日嶄新指標,很有歲月感。

再走八分鐘就抵達三角點。

走上稜線,視野漸開展。不到一小時,北大武山已籠罩在濃霧之中。

起霧了,大景無望,不趕行程,自在漫走,觀賞林間花草。



鮮紅色硃砂根分佈500至2000公尺低中海拔之山野、闊葉林中,是相當普遍的植物。

行走稜線上,登頂在望。雨後或清晨上山記得帶雨衣及雨褲。

看到氣象觀測站,三角點快到了。

雨量觀測計是氣象專家測量時間內某地區降水量的儀器。經無線微波傳送到接收站。

農曆新年登訪日湯真山山友多,山頂人聲鼎沸。

山頂空地可供山友休憩,若沿稜線往北可去鱈葉根山。

日湯真山標高1702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編號:7115。


從日湯真山岔路口至三角點約1公里,高度約提升250公尺。

起霧了,今天看不到大景了。

山頂呈狹長型的日湯真山,天氣晴朗時,可眺望泰武、萬巒等村落,環繞熟悉的南、北大武山身影。

雖不見大景,登頂照還是要來一張。

登頂吃包王子麵獎勵自已 !

休息的同時,雲霧已經壓下來,還是加快腳步離開…

出發前往舊登山口。

回程走在樹林間,涼爽舒適,像洗森林浴一樣。

二個休息區都有往舊登山口的路徑,在此交會,通往舊登山口。


經過上午的日照,起霧是大自然冷卻糸統開啟,就像天然的冰箱,水氣滋潤萬物,才能生生不息…

發現路旁斷木,希望不是山老鼠的傑作。

霧中走稜線更需要輔助繩索與安全網。


約二公里的林間小徑,發現路旁自來水錶箱時,舊登山口到了。

到訪舊登山口的山友頗多,樹林間擦身而過。

雲霧中聽笑聲辨位,也能發現舊登山口。

約半小時走1.3公里到舊登山口。

全程都沒有洗手間,抵達第一件事,直奔便所(洗手間)。

舊登山口昔日是停車場,曾經車來人往,如今成為山友出發集合地。

許多山友跟遊客到此野餐,沒打算到檜谷過夜的話,從新登山口走到舊登山口來回5公里。

舊登山口到檜谷山莊、大武神木、大武祠是標準北大武景點。若單攻要超過八小時,往返十六小時以上,當日往返體力負擔相當大,沒有良好體能基礎,還是以二天一夜(夜宿檜谷)或輕鬆三天二夜來完成。

山友須經過林務局檢查哨,沒有申請是無法繼續前進檜谷山莊及北大武的。務必完成入山登記,萬一發生事故,搜救及保險理賠才能到位。

山友能先以網路申請入山許可証,在警政署入山案件申辦糸統輸入資料、緊急聯絡人、停留期間、前往地點、登山路線圖、入山計畫就能得到回覆,很有效率的入山登記。

國家級步道起點,沿路有解說資訊,山友依椿號次,對照解說資料,了解北大武特有森林景觀。

休息後要走2.8公里返回新登山口,結束新春第一登。

洗手間旁有條通往舊筏灣部落的路(已中斷)。

林務局潮州工作站在舊登山口附近興建的洗手間,被山友稱讚有「七星級」的水準。

舊登山口海拔約有1500公尺,洗手間有冰涼的水源,有專人清理維護,聞不到異味。

使用「七星級」洗手間,讓人會心一笑的對聯。


工作站旁是一片保安林,伐木後改種的同樹種的林木,任其自然生長。

林木都是柳杉,是昔日路口常見的木頭電線桿。

柳杉林相茂密、樹冠遮住了光線,感覺來到「黑森林」。


大片柳杉林(黑森林),有平坦場地可休息或用餐。

雲霧大起,居然下起毛毛雨,早上還陽光普照,可見山上氣候多變 !


離開黑森林,續走前方是終點配水池。

重返步道,要返回新登山口。

昔日原有停車場,久無車跡,已隱沒在荒草中...

北大武的雲海舉世聞名,午後山徑霧氣迎來,雲深不知處般美景。

雲霧飄渺間,很有潑墨山水畫的意境風格。

雲海指在雲霧大片聚集情況下,雲霧頂部起伏流動的樣子宛如大海一般,稱「雲海」。

只剩1.3公里就返回新登山口。

雲霧上來了,想起有午後陣雨的預報,早早下山為宜。

完成登程的心情不錯,回程景色差不多。

回程省去拍照,多看看風景,才不枉此行。

返程遠望,遙遠北大武山系,一覽眾山小。

經過著名的登山故事館。

登山故事館由登山資歷超過四十年、台灣少數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山友(山羊)創立,館內展示登山用品、書籍及照片,也提供住宿、餐飲、接駁。住宿者完登後盥洗返家。

大頭目家屋外有庭院,部落有重大事項需由頭目向族人宣佈時,族人便會在家屋前集合。

階級制度分明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雕刻裝飾。家屋彩繪以彰顯昔日戰功與份量。

排灣族是南台灣大族之一,傳統的原民藝術享有盛名,原住民圖騰充滿文化之美。

內埔分局已裁撤的忠孝派出所。

單車風潮正盛時設有鐵馬驛站,只剩車走茶涼的感覺。

雖然不是登大山,還是補充體力先。泰武村有原味香腸、石板烤肉等供選擇。

山上的黑輪湯,與平地風味大不同。

南瓜、菜頭、野菜成為湯頭佐料。

泰武咖啡經發酵的原豆須脫殼等手續。據查泰武村一年可生產5000公斤左右的咖啡豆,已自創品牌自產自銷,提高生產利潤。

飽滿圓潤的咖啡豆,現磨現煮,空氣中立刻充滿咖啡香。

在視野那麼好的地方用餐很讚,高棚滿座,下次找機會來吃。

山下的吾那魯滋也是泰武咖啡,不少人專程上山到泰武村品嚐在地「原味咖啡」。

爬完山喝咖啡,看雲海與夕陽,涼風吹來,倍覺成就感。

返程不忘帶點原鄉農作物,幫助辛苦的在地原住民生計。

完成新春第一登-北大武日湯真山之旅,壯美雲霧與雲海,下山前眺望屏東平原,落日夕陽中,意外看見高雄港的身影。

騎機車上北大武很方便,不用擔心停車位(費)。北大武山天氣變化大,必帶外套及雨衣,以備不時之需。也要吃飽了、買夠了再下山。

延伸閱讀: 用力騎單車遊記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