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望僧侶山、泰平山、李棟山、李棟山古堡



這是新竹縣尖石鄉著名的軍事古蹟:李棟山古堡(新竹縣定古蹟),也有寫成:李崠山古堡。

照片是由古堡內往大門口外方向拍攝,從下方的環景圖,可以看到四面的古堡城牆還維持得非常好。(李棟山古堡大約28公尺X22公尺,城牆約60公分厚,具有31個銃眼。)

李棟山基點就在古堡內正中央(李棟山基點海拔:1914m)。



完整遊記:〖馬望僧侶山、泰平山、李棟山、李棟山古堡、李棟山莊

(其實這旅程有點時間了,只是拖到最近才整理好)


這次的活動是台灣山野樂活協會年末新竹尖石鄉李棟山大會師活動,這李棟山大會師分別從四個路線,匯集到李棟山古堡會合,這篇遊記走的路線是【馬望僧侶山出李棟古堡】這路線,從馬望僧侶山、經過泰平山、走上李棟山(李棟古堡):

馬美道路果園岔路口H1343m→ 馬望僧侶山登山口→馬望僧侶山、H1576m→馬望僧侶山登山口→泰平山、 H1708m→李棟山、H1914m、會師(果園岔路口到達李棟山古堡大約9公里,李棟山古堡下到李棟山莊大約再增加兩公里)。

從軌跡圖來看,馬望僧侶山、泰平山、李棟山這三座山脈就是馬美道路上方的連續三座山脈(馬美道路是宇老連接到三光部落的道路,或許應該說,馬美道路就沿著這三座山脈山腰的道路,而下方的玉峰道路則是沿著玉峰溪連接玉峰部落和三光部落),終點的李棟山莊就在馬美道路上。

整段路線來說,只有馬望僧侶山登山口隱身在果園鐵皮農舍後面,不是很清楚,需要找一下。其他路跡都算是明顯。



FB粉絲頁:好野遊 賞台灣



【相對距離】

馬美道路停車處叉路(H1314m)→ 果園岔路口(H1470m):0.9K。

果園岔路口(H1470m)→ 果園倉庫、馬望僧侶山登山口(H1525m):1.4K。

馬望僧侶山登山口(H1525m)→馬望僧侶山(H1576m):0.2K。

果園岔路口(H1470m)→泰平山登山口(H1490m):0.4K。

泰平山登山口(H1490m)→泰平山(H1708m):1K。

泰平山(H1708m)→李棟山(H1914m):3.5K。

李棟山(H1914m)→李棟山古堡(H1510m):2K。

第一段路:【馬美道路停車處】(H1314m)->【馬望僧侶山基點】(H1576m)2.5K。

(第一段路,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找到隱藏在果園鐵皮農舍後面的馬望僧侶山登山口)



【馬美道路停車處】(座標:24.689517, 121.334476)



我們下車的地方,就在通往馬望僧侶山產業道路和馬美道路的叉路口,大家在這叉路口進行暖身伸展操。

馬美道路雖然不寬敞,不過已經比附近產業道路要寬了許多,不少自行開車來走這條路線的人,會將車停在這叉路口,比較方便其他人會車(若是停在產業道路裡面,可能會影響到附近農家車輛進出)。



走進往果園的產業道路,兩旁都是竹林,有不少採收的痕跡,今天的陽光真是漂亮。

【馬告】

繼續前行沒多久,路邊看到農家種植的一株馬告(山胡椒)的植株。

這是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馬告,遠看很像土桂!聽聞馬告許久,但是都沒有看到植株的樣子,植株瘦長頗高。

這是在馬美道路,往馬望僧侶山途中,路旁果園裡人工種植的,現在不少山區農場都以馬告為號招,可能吸引增加不少人工種植的數量,現在能見度高很多,不過,我還是遲至現在才看到。若沒有結果實,遠看馬告植株還蠻像土肉桂或是陰香的。



細細的枝條,連葉子都很像,若不是領隊告知,還不知道這是馬告。

從枝條看過去,可以看到葉子是互生,就是左右兩邊的葉子根部是交錯的,不是在同一個點上長出兩邊的葉子(兩邊葉子在同一個點是對生)

貼近一點看,果實的排列似乎有「總狀花序」、「繖型花序」兩種模式。

【孔雀青蛺蝶Junonia orithya】



這是雄性的孔雀青蛺蝶,內翅有明顯的蛇目眼睛,也有鮮豔的藍色光澤。

雌性的孔雀青蛺蝶,內翅沒有這般鮮豔,是較為暗沉的棕色,蛇目眼睛也比較大。

【果園岔路口(H1470m)】



這是往馬望僧侶山、泰平山登山口的叉路,往右邊(東)是到馬望僧侶山登山口,往左邊(西)則是到泰平山登山口。

我們先往右邊走,到馬望僧侶山,等下還要回來這個叉路往左到泰平山登山口。

從下車處到這個叉路口約0.9K。

這裡的高度,大約是馬望僧侶山、泰平山之間的鞍部,過來的產業道路,差不多是馬望僧侶山、泰平山之間稜線,等下會有些不錯的展望點。



台灣奇異果,原生彌猴桃的一種,聽說台灣原生種有五種(不太確定),野生,路上嚮導看到,提醒撿拾起來,很小一顆,味道酸酸微甜。

果肉部分很像迷你奇異果。



通過一段漂亮的竹林,這是今天竹林當中最漂亮的一段。

有竹林表示還有農家種植經濟作物,這竹林是作爲竹筷竹籤之用,不是採竹筍的竹林,所以會需要產業道路運送竹子,這裡的產業道路非常窄,大概僅能通過一輛運送竹子的卡車。

往泰平山路上,恢復成原始山徑,就看不到竹林了。



產業道路越來越窄,已經進入果園之中,就快要到達馬望僧侶山登山口了。

【果園產業道路叉路】



這個叉路要注意一下,直接又會回到馬美道路,要左轉進入果園裡面,馬望僧侶山登山口就在果園農舍後面。

【兔腳蕨】



在果園路旁的樹幹上,有些很常見的「兔腳蕨」,當時不知道要拍兔腳蕨的特徵:根部的絨毛,整個人被葉子的綠色吸引走,透過陽光,輝映出兔腳蕨葉子油亮的綠色。


【馬望僧侶山登山口(H1525m)】




馬望僧侶山登山口隱藏在這棟像倉庫的果園鐵皮農舍後面。

果園鐵皮農舍後面,就會看到這不太明顯、也沒有指標的馬望僧侶山登山口(這若沒有人帶領,實在看不出來是登山口),從這裡上去一兩百公尺、爬升50m就到達馬望僧侶山基點。



馬望僧侶山基點前這兩百公尺路徑,是一段平緩的雜木林,也沒有什麼景色。



【馬望僧侶山基點(H1578m)】



一穿過竹林,就到了馬望僧侶山基點(H1578m)。

先幫領隊嚮導們合照一下,感謝這次「馬望僧侶山-泰平山-李棟山」路線的領隊,右邊的阿法領隊。(每個路線有各自的領隊)。



馬望僧侶山基點腹地不大,大夥只能分批上來拍照,所以也只能幫幾位嚮導和山友拍照一下。



馬望僧侶山基點是三等三角點,視野已經算是不錯,只是被樹擋到不少方向,只能拍到這一小小角落。

遠方是爺亨梯田,所以前一兩個小山頭所看到的是抬燿部落那個方向。

下面這張爺亨梯田近照,是2014年在三光部落拍到的,很漂亮的梯田。




從馬望僧侶山基點下來之後,要先沿著原路走到上午產業道路叉路口,再轉往泰平山登山口。



再度回到產業道路叉路,右邊是馬望僧侶山登山口方向,左邊是往泰平山登山口方向,照片後方是上午在馬美道路停車處。



沒多久就到泰平山登山口(右邊、路邊斜坡上去),這裡離剛剛的叉路口只有幾百公尺。


【泰平山登山口(H1490m)】




從泰平山登山口開始到李棟山古堡,一路都是山徑。



往泰平山基點的這段路徑還蠻寬敞清楚,路旁的景象不像馬望僧侶山那般的人工化,這裡比較像原始雜木林。



今天的陽光很漂亮,灑在充滿青苔的倒木斷面上,顯現溫暖的翠綠。

【泰平山基點(H1708m)】



泰平山基點沒有基石,只有一個牌子掛在樹幹上標示著。

過了泰平山基點開始先下切到泰平山-李棟山之間的鞍部(鞍部高度大約1560m),下切約150m落差,再往上爬升380m到李棟山(1940m)。



這斷木撕裂的形狀好張狂,感覺斷掉沒多久。



到達鞍部之前,並不是一路向下,而是起起伏伏幾個小山丘,比想像中的要累。

這裡海拔雖然接近1600m,但是沒有太多高大的樹種,也沒有人工柳杉針葉林,反而是一些樹幹扭曲的矮小喬木。



這兩棵較為高大的樹,樹皮扭曲的樣子很漂亮。

【泰平山-李棟山之間鞍部:1600m】



下來這個山坡就是泰平山-李棟山之間鞍部,差不多1600m,其實和泰平山基點1708m,只降下100m(泰平山基點-鞍部,大約900m距離)。

過了鞍部,又要開始緩慢往上爬。

從軌跡可以看到,過了鞍部,先爬升100m到1700m那個小山頭,過來就是連續幾個平緩小山頭到1914m的李棟山。

泰平山-李棟山之間的稜線道路,就像一般稜線一樣起起伏伏有許多小山頭,但是不像一般瘦稜地形那樣有明顯的兩側山坡,這裡反而像丘稜地形。



鞍部到1700m小山頭前爬升稍微陡一點,不過,不會太難走。

1700m並沒有明顯山頭,但是一過了1700m這個小山頭,有著明顯變化,

地形上雖然還是有兩三個小山頭,但是開始平緩好走,

另一方面周遭樹形越來越細小扭曲,可能這裡常常有較大的風勢,另外1700m之後的區域也比「鞍部-1700m」之間更加潮濕。(鞍部-1700m小山頭,大約800m距離,過了1700m小山頭,大約再1.5km就到達李棟山古堡)







尤其這裡之後,幾乎是進入潮濕的蔓藤世界,和前段明亮的山稜樹林差異好大,

路徑也沒有很明顯,若沒有前面的夥伴和一路的布條,總覺得自己會找不到路。



爬上這個小山坡就快要到達李棟山古堡了,這段山坡都是這般潮濕蔓藤環境。



穿出蔓藤世界,終於看到李棟山主線的寬敞道路,路邊有很多的指摽和布條,李棟山古堡就再附近了。



一開始被主線上這個路標迷惑,主線登山口不就是在李棟山莊,為什麼有兩種距離?(差了0.6km)

後來,看了軌跡才明瞭,「李棟山莊-李棟山古堡」後半段有兩條路徑:

藍色線比較寬敞,大約可以容納一個汽車,藍色線走之字形,距離比較長、比較平緩。

黑色虛線是一般登山步道,只能讓人錯身而過,直切等高線,距離短,比較陡。

藍色線在下方接到馬美道路,黑色虛線登山步道是在李棟山莊接到馬美道路。

(不太確定藍色線接到馬美道路這段是否還在?)

【李棟山古堡】



李棟古堡遺跡目前剩下四面牆、主門,以及主門外的牆擋,牆內的建築體幾乎都已經坍掉,

這張是由牆內往外拍攝主門。



這是從外面往牆內拍主門,外表上還殘留些紋路。

主門建築樣式風格比較強烈,但是不太確定這是日據時代風格或是漢人風格。



這是牆上的銃眼,資料說有31個,我沒有認真去計算。




這次有四個隊伍從不同方向上來大會師,我們「馬望僧侶山、泰平山、李棟山」這一隊大約12點多才到達,是最晚到達的,先拍個大會師合照。



橘色衣服專業山友是這次山野樂活協會前來支援的嚮導,一直很佩服山野樂活辦理登山活動的嚴謹,每個隊伍除了領隊、壓隊嚮導,會根據參與山友人數來彈性增加嚮導,以確保中間隊伍的安全性,每次活動幾乎都會出動很多嚮導。


等大家都休息差不多,山野樂活協會還辦了一個大會師賓果活動。

哈哈,我通常和得獎無緣,就趁機到處拍照。



其實這是很尋常、攀附在樹幹上的蕨類「瓦葦」。

充足的陽光可以將蕨類的綠色表現得透徹,陽光時間剛剛好,將葉背的孢子輝映出來。

個人很喜歡這張。

【李棟山主線】



回程是沿著主線回到李棟山莊(1500m),遊覽車在哪等我們。

照片左側,這個解說牌對面,就是我們剛剛從泰平山走上來的路,照片直行方向就是主線回到李棟山莊方向。

如同剛剛提到,主線有兩條(藍色寬敞路、黑色虛線登山步道)交錯著。

藍色線就像照片中這般的寬敞,黑色虛線登山步道就是一般兩個人可以錯身的階梯步道。

黑色虛線登山步道大約1.4km下切410m落差到1500m海拔的李棟山莊。

藍色寬敞線大約2km,回到李棟山莊。(藍色線後半段要切回黑色線才會到李棟山莊)



在這觀景台,大家排隊下切的就是黑色虛線登山步道。

由於我們人數實在太多,在這步道上常常需要排隊等待。



於是,部分嚮導就帶領我們時而走藍色寬敞路線,雖然長一點,但是不用排隊。



途中,遠眺山頭上的雲瀑,我對於辨認山頭一向很弱,也沒有安裝peak finder,完全不知道這是哪裡的山頭?



這是藍色線和黑色虛線最後交界處,聽說藍色線前面路就不通,所以一定要走黑色虛線經由李棟山莊回到馬美道路。



看到這些人工砌牆,就到了李棟山莊。

【李棟山莊】

李棟山莊就在馬美道路旁邊,從宇老走馬美道路去三光,一定會經過李棟山莊。

面對李棟山莊,左邊往宇老,右邊往三光部落,這路標顯示「李棟山莊-三光部落」大約5km,七八年前來騎車,「李棟山莊-三光部落」這段陡下,一路都是碎石子,當時煞車煞到過燙,制動力失效,還等了十幾分鐘,才敢繼續下滑。







【李棟山莊】還是七八年前記憶中的模樣,只是似乎稍稍開始有不少損毀,畢竟莊主年事已高,沒有體力維護。

協會在這裡煮些甜湯、湯麵讓大家休息,等待遊覽車到來,作為今天完美的句點。



完整遊記:〖馬望僧侶山、泰平山、李棟山、李棟山古堡、李棟山莊
2018-05-21 17:22 發佈
AFEI4257 wrote:
【馬告】
繼續前行沒多久,路邊看到農家種植的一株馬告(山胡椒)的植株。
這是第一次看到活生生的馬告,遠看很像土桂!聽聞馬告許久,但是都沒有看到植株的樣子,植株瘦長頗高。
若沒有結果實,遠看馬告植株還蠻像土肉桂或是陰香的。

我有吃過馬告的果實,蠻像檸檬香茅的味道,是部落的人給我
試吃過才知道,有時請教他們可以獲得明確的知識,跟著明星
的腳步,大概只剩下"偶包"的功能吧!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