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真正登山過
不知道這樣跌下去的下場是?
每次去爬都得這樣跟生命搏鬥嗎?
果酸 wrote:
宜蘭南澳束穗山剛查了...(恕刪)
他走的這條叫做莎韻之路,沿途多有坍塌及崩壁,
是難度非常高的路。林總對這條路應當是非常熟識,
還記得先前他曾經出過關於這條路的書籍。
這次應該是天雨路滑導致的悲劇。
去登山補給站要找莎韻之路才會有比較多的資料。
==========================================================================
《莎韻之鐘》的故事發生於1938年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州蘇澳郡(今宜蘭縣南澳鄉)之泰雅族利有亨社。
一名泰雅族少女莎勇因協助日籍教師幫運行李,不幸失足溺水。而台灣總督為了表揚莎韻義行,
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即稱莎韻之鐘。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
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策略。
莎韻.翰勇檔案
●「莎韻之鐘」事件主角莎韻.翰勇,1922年1月18日出生於「利有亨社」,後稱「流興社」。排行么女。年幼時極愛哭。十二歲本科畢業;十三歲農業科畢業;十六歲為女子青年團的準團員,十七歲為正團員。(團員是十六歲至三十歲,該團於昭和十一(1936)年成立。)父翰勇.買寶,母哈寶.普娜,生有二男六女。
標高一千二百三十四公尺的「利有亨社」,有五十二戶,人口三百人,「教育所」內兒童五十餘人。
此小社却占據往深山「莫瑤社」、「金洋社」之重要地理位置。
一九三八年,女子青年團田北正記老師出征,男子有十五歲的「平野勇吉」,女子有七人(莎韻.翰勇、松田雪子、松村美代子、松本光子、松坂道子、中本靜惠、中村淑子)背負行李,莎韻幫忙扛行李渡南澳南溪卻不幸溺斃。當日,莎韻負責扛擔裝滿田北衣物的行李皮箱。
最先是「平野勇吉」過橋,女孩們為是否過橋猶豫著,當時,「駐在所」的道島巡查正好來到橋之另一端,強烈風雨中揮著手,「過橋,無妨!」叫喊著。因而,在先頭的松村美代子過橋,接著就是莎韻過橋。該「丸木橋」長約20公尺,是由粗大的木材兩根構成。當莎韻為濁流吞沒時,道島巡查奮不顧身跳入水中,把皮箱推到岸邊後,曾兩次看到莎韻之手。無奈水流湍急,砂石亦流動著,讓處境更艱困,終是救援不成。一行人繞了遠路,走到「南溪」。而其後的一個月裡,人員輪番出動,每日探尋莎韻。
原本是單純意外,日本政府大肆炒作成「愛國故事」,台灣總督還贈鐘表揚,日本為此創作「莎韻之歌」,拍電影大肆宣揚。「莎韻之鐘」在台灣光復後不見了,有人說,國民政府不滿殖民文化扭曲,把鐘給毀了;也有人說,被人偷走盜賣,真相無可考據。
縣史館指出,日本政府把莎韻溺斃意外,形塑成軍人出征的悲壯色彩,強調男子赴征是光榮的事,莎韻不顧安危扛行李過河,也是回應國家召喚,同樣是英勇而光榮,莎韻是原住民,也代表教化苦心沒有白費。在這些考量下,日本政府全力炒作,辦理畫展、傳唱莎韻之歌,成了受國歌曲,演唱歌頌莎韻事跡的歌曲成為風潮,最後還請當時紅星李香蘭扮莎韻拍攝電影,只不過,電影增加「師生戀」情節。要在利有亨社拍攝電影,除了運送機械器材外,五六十人,數十天的住宿問題也難以解決。所以拍攝地點不在利有亨社,而是跑去南投霧社取景。
莎韻人生最後一段路程,岳界暱稱為《莎韻之路》
============================================================
果酸 wrote:
宜蘭南澳束穗山剛查了...(恕刪)
那裡是大濁水溪流域的範圍,屬於探勘路線,通常都只有高手會走
一般的登山客比較少去
依據報導,林先生是台大登山社出生
且以他的年齡推斷
應該是台大登山社最輝煌的年代
當年台大登山社多次進出台灣的蠻荒路線
以優美的文字,詳實的記錄
出了南湖記事 白石傳說 丹大札記 南南山語四本轟動登山社團的巨作
(林先生出事的地點,就屬於"南湖記事"的探勘範圍)
即使在今日,也有不少山友奉為圭臬
讓其他學生登山社團難以望其項背
裡面很多探勘路線也是經典中的經典
當時的登山,除了登山技能外,還結合了人文 歷史 水系等考察
頗有日據時代博物學者 - 鹿野忠雄的風範
以丹大札記為例,我最喜歡的就是盧鏡竹前輩的一段文字:
這兒是台灣最深最荒最遠的地方,強壯的山胞曾來過,佩著獵刀扛著獵物哼著獵歌打從獵路上快步地奔過;幾個日本人曾來過,拉來挑夫召來嚮導帶著基石翻山涉水要把它立在山的巔處。還有我們也曾來過,先是幾次地在這塊地域的邊緣探索,終於有一天,有人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說:「我們就這麼走過去。」
於是有這麼一群人,背著沈重的負荷,背著滿滿的風、滿滿的雨、滿滿的陽光、滿滿的希望,邁向山水山水山水山...
我不知道樓主提這個主題的用意為何?
質疑登山的危險性嗎?
老實說,登山的確有他的風險
就連大眾化的柴山 大坑步道,都有人摔傷甚至死亡
但不能就此把登山和危險畫上等號
走在路上也會被車撞
騎車出去也會摔落淹死在大排裡
難道因此就不出門了嗎?
早年登山活動都被以予妖魔化
就算現在我已經是三十好幾的人了
跟父母說要爬山,就會擔心這擔心那
自己一個人走小郊山沒跟老婆報備,也會被念
其實登山是個非常有深度的活動
只是台灣並沒有一個機構或學校
可以有系統的教授相關學識
很多人又被百岳虛名給蒙蔽
傻傻的以為只要跟著職業登山隊走就好
結果連基本的定位技術都不會
導致這十年來因迷路發生山難的案子不斷發生
總總的因素,導致台灣登山的生態已經有點偏離
即使我對身邊的山友苦口婆心勸誡要充實自己的登山技能
換來的卻是"平常上班已經很累,不想再花時間心力充實這方面的知識"
我也是聽得心灰意冷
現在也懶得帶大隊伍,除了跟幾個知心的山友上山外
寧可選擇獨行...
(但我很少走探勘路線就是了)
以林先生的身分地位,可說是榮華富貴享用不盡
但是他仍投身山野探勘,不忘當年學生時代的初衷
實在讓人敬佩
發生此山難,只能說真的讓人遺憾...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