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林克孝失足,生還可能性?

沒真正登山過
不知道這樣跌下去的下場是?

每次去爬都得這樣跟生命搏鬥嗎?
2011-08-11 13:3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林克孝
林克孝走的應該非一般大眾路線,從四季進南澳出, 不知走什麼路線?不論做什麼活動都是有風險,只是爬山的風險比較高一點...從記者寫的來看,情況不樂觀.

果酸 wrote:
林克孝走的應該非一般...(恕刪)


我想說應該是走那種普通有人走的路

看這件事這種感覺 這種登山又好像電影巔峰戰士那種....?
宜蘭南澳束穗山剛查了一下,超級冷門的山....難度很高..去登山埔及站找,相關資料很少...
什麼樣的山,什麼樣的路都會有人去挑戰
要確實橫量自己的能力,團隊的能力
當然總有可能會有不可預期的狀況
老天爺生死簿皆等著我們,遲早的事

小弟曾經走東卯山特殊路線(指有猴子+鳥才會走的路)
一不小心就垂直摔了30M,胸口剛好撞到大樹上,人才沒繼續摔
肋谷裂2根+肺破了7個洞+部份肌鍵拉傷
同伴說摔下去到停止約2秒
說真的,這2秒我的腦海裡就像翻照片似的,把從小到大記憶裡的景象全部翻一遍

當然也復建很久才又重出江湖

果酸 wrote:
宜蘭南澳束穗山剛查了...(恕刪)


他走的這條叫做莎韻之路,沿途多有坍塌及崩壁,
是難度非常高的路。林總對這條路應當是非常熟識,
還記得先前他曾經出過關於這條路的書籍。

這次應該是天雨路滑導致的悲劇。

去登山補給站要找莎韻之路才會有比較多的資料。
==========================================================================
《莎韻之鐘》的故事發生於1938年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州蘇澳郡(今宜蘭縣南澳鄉)之泰雅族利有亨社。
一名泰雅族少女莎勇因協助日籍教師幫運行李,不幸失足溺水。而台灣總督為了表揚莎韻義行,
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即稱莎韻之鐘。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
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策略。

莎韻.翰勇檔案
●「莎韻之鐘」事件主角莎韻.翰勇,1922年1月18日出生於「利有亨社」,後稱「流興社」。排行么女。年幼時極愛哭。十二歲本科畢業;十三歲農業科畢業;十六歲為女子青年團的準團員,十七歲為正團員。(團員是十六歲至三十歲,該團於昭和十一(1936)年成立。)父翰勇.買寶,母哈寶.普娜,生有二男六女。

標高一千二百三十四公尺的「利有亨社」,有五十二戶,人口三百人,「教育所」內兒童五十餘人。
此小社却占據往深山「莫瑤社」、「金洋社」之重要地理位置。

一九三八年,女子青年團田北正記老師出征,男子有十五歲的「平野勇吉」,女子有七人(莎韻.翰勇、松田雪子、松村美代子、松本光子、松坂道子、中本靜惠、中村淑子)背負行李,莎韻幫忙扛行李渡南澳南溪卻不幸溺斃。當日,莎韻負責扛擔裝滿田北衣物的行李皮箱。

最先是「平野勇吉」過橋,女孩們為是否過橋猶豫著,當時,「駐在所」的道島巡查正好來到橋之另一端,強烈風雨中揮著手,「過橋,無妨!」叫喊著。因而,在先頭的松村美代子過橋,接著就是莎韻過橋。該「丸木橋」長約20公尺,是由粗大的木材兩根構成。當莎韻為濁流吞沒時,道島巡查奮不顧身跳入水中,把皮箱推到岸邊後,曾兩次看到莎韻之手。無奈水流湍急,砂石亦流動著,讓處境更艱困,終是救援不成。一行人繞了遠路,走到「南溪」。而其後的一個月裡,人員輪番出動,每日探尋莎韻。

原本是單純意外,日本政府大肆炒作成「愛國故事」,台灣總督還贈鐘表揚,日本為此創作「莎韻之歌」,拍電影大肆宣揚。「莎韻之鐘」在台灣光復後不見了,有人說,國民政府不滿殖民文化扭曲,把鐘給毀了;也有人說,被人偷走盜賣,真相無可考據。

縣史館指出,日本政府把莎韻溺斃意外,形塑成軍人出征的悲壯色彩,強調男子赴征是光榮的事,莎韻不顧安危扛行李過河,也是回應國家召喚,同樣是英勇而光榮,莎韻是原住民,也代表教化苦心沒有白費。在這些考量下,日本政府全力炒作,辦理畫展、傳唱莎韻之歌,成了受國歌曲,演唱歌頌莎韻事跡的歌曲成為風潮,最後還請當時紅星李香蘭扮莎韻拍攝電影,只不過,電影增加「師生戀」情節。要在利有亨社拍攝電影,除了運送機械器材外,五六十人,數十天的住宿問題也難以解決。所以拍攝地點不在利有亨社,而是跑去南投霧社取景。

莎韻人生最後一段路程,岳界暱稱為《莎韻之路》
============================================================
大濁水北溪,南湖東北稜!
應該是打算溯大濁水北溪,上束穗山,攻頂南湖大山。
這條路徑比起溯大濁水南溪,經波浪池,登波浪山,由南稜上南湖大山要困難更多!
林克孝算是登山及攀岩老前輩,堪稱高手。此等探勘路線,非一般經驗之山客能想像及克服的。
發生此事,感覺非常遺憾....

果酸 wrote:
宜蘭南澳束穗山剛查了...(恕刪)


那裡是大濁水溪流域的範圍,屬於探勘路線,通常都只有高手會走
一般的登山客比較少去

依據報導,林先生是台大登山社出生
且以他的年齡推斷
應該是台大登山社最輝煌的年代
當年台大登山社多次進出台灣的蠻荒路線
以優美的文字,詳實的記錄
出了南湖記事 白石傳說 丹大札記 南南山語四本轟動登山社團的巨作
(林先生出事的地點,就屬於"南湖記事"的探勘範圍)
即使在今日,也有不少山友奉為圭臬
讓其他學生登山社團難以望其項背
裡面很多探勘路線也是經典中的經典
當時的登山,除了登山技能外,還結合了人文 歷史 水系等考察
頗有日據時代博物學者 - 鹿野忠雄的風範

以丹大札記為例,我最喜歡的就是盧鏡竹前輩的一段文字:

這兒是台灣最深最荒最遠的地方,強壯的山胞曾來過,佩著獵刀扛著獵物哼著獵歌打從獵路上快步地奔過;幾個日本人曾來過,拉來挑夫召來嚮導帶著基石翻山涉水要把它立在山的巔處。還有我們也曾來過,先是幾次地在這塊地域的邊緣探索,終於有一天,有人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說:「我們就這麼走過去。」

於是有這麼一群人,背著沈重的負荷,背著滿滿的風、滿滿的雨、滿滿的陽光、滿滿的希望,邁向山水山水山水山...

我不知道樓主提這個主題的用意為何?
質疑登山的危險性嗎?
老實說,登山的確有他的風險
就連大眾化的柴山 大坑步道,都有人摔傷甚至死亡
但不能就此把登山和危險畫上等號
走在路上也會被車撞
騎車出去也會摔落淹死在大排裡
難道因此就不出門了嗎?

早年登山活動都被以予妖魔化
就算現在我已經是三十好幾的人了
跟父母說要爬山,就會擔心這擔心那
自己一個人走小郊山沒跟老婆報備,也會被念
其實登山是個非常有深度的活動
只是台灣並沒有一個機構或學校
可以有系統的教授相關學識
很多人又被百岳虛名給蒙蔽
傻傻的以為只要跟著職業登山隊走就好
結果連基本的定位技術都不會
導致這十年來因迷路發生山難的案子不斷發生
總總的因素,導致台灣登山的生態已經有點偏離
即使我對身邊的山友苦口婆心勸誡要充實自己的登山技能
換來的卻是"平常上班已經很累,不想再花時間心力充實這方面的知識"
我也是聽得心灰意冷
現在也懶得帶大隊伍,除了跟幾個知心的山友上山外
寧可選擇獨行...
(但我很少走探勘路線就是了)

以林先生的身分地位,可說是榮華富貴享用不盡
但是他仍投身山野探勘,不忘當年學生時代的初衷
實在讓人敬佩
發生此山難,只能說真的讓人遺憾...
很好奇為何直昇機因地型,不能停機

需停在路程七小時之遠的地方

為何救難人員不能從直昇機上直接攀繩而下?

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來回14小時,本來有救的都...希望變小了

mobile3803 wrote:
很好奇為何直昇機因地型,不能停機

有些電影的情節別太當真, 要垂降人員並沒有那麼容易。山區氣流不穩, 又有很多樹, 萬一垂降過程中突然掃過一陣風, 不管是直昇機還是救難人員都會有危險, 到時救人不成反而要被救, 不是更麻煩?
敗家不歸路, 越走越恐怖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