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請宏達電-康經理支付這次教援費用,另請康經理家屬向教難人員正式道欺

那我就不曉得康先生在這件山難上還需要檢討什麼?

甚至覺得他做了很好的自保動作,如果是一般人,應該很難挺過山上的那段時間...

考試考O分 wrote:
再來回應一下我是獨行...(恕刪)
~Welcome to my BLOG~ http://leonsway.blogspot.com
ncnugute wrote:
國際上對一個健全人格的教育也包含了探索未知的能力之培養,登山活動正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方式,請不要受到過去封閉的官僚體制的影響而將登山活動污名化,然後借題發揮,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某些反動意識。


這句真是說到吾輩的心坎去了,
一個戶外探險活動被低俗暴力的扣上價格標籤,
我們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Rangers的山林遊記~~http://tw.myblog.yahoo.com/rangerschang/

考試考O分 wrote:
登山:0年
高山嚮導:0年
加入民間救難隊:0年
參與MRA訓練:0年
擔任民間救難隊教官:0年

看起來我只好閉嘴啦..(恕刪)


恩恩是時候了
別鬧了 ............................................................................
其實這個事件在歷經近兩個禮拜後,媒體不再報導,畢竟已經沒有新聞價值,也不再聳動。情緒性一昧指責登山客的廣大鄉民也逐漸退散,只會說「誰叫他(康先生)要去爬山」、「誰叫他(康先生)要在天氣不好時去爬山」等與事實不符的言論,漸漸停止。現在還肯留下來討論此事件的網友們,不管您是以什麼立場、什麼角度來看這個事件,我個人給予肯定,畢竟有建設性的批評,才有可能使整個登山與山難救援的制度盡可能的完善。有爬山的人,也不用堅持「非爬山之人沒有資格評判」的想法,畢竟社會是多元的,「江海能納百川,所以能成其大;泰山不讓土壤,所以能成其高」。一個社會體系要能健全,光靠「專家」,是不能成其事。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也沒有一個制度是沒有死角。「專家」們專注在自己的領域,而忽略了「燈下黑」的道理;反而是一些「外行人」,或者是立場不同的人,可以輕易指出盲點所在。

雖然我個人並不贊同「部分負擔救難費用」的想法,畢竟救難費用動輒數十萬,不是平民百姓可以負擔的。或許有人會說:「玩不起,就不要玩」,但這種說法,其實是在抹殺民族的積極冒險性,使得行為舉止見趨保守。姑且不論動機為何若沒有麥哲倫、哥倫布、庫克等冒險家,地球是圓的事實恐怕還要等個好幾年才被證實,美洲大陸、澳洲大陸可能也會晚個好幾年才被文明給汙染。正如ncnugute前輩所說的,一個健全人格的教育,也包含了培養探索未知之能力。一昧否決正面的探險,只會使民族性消極保守。滿清閉關百餘年,自以為是世界中心,視西方諸國為蠻夷之邦(其實中國歷朝歷代都是如此);西方列強卻在這段時間迅速成長,國力一日千里,終使中國差點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個人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登山者支付山難救援保險金的做法。開車有強制險,搭飛機要繳兵險,某些大學山社也要繳交山難救援基金,登山人的確不宜再置身於事外。與其部分,甚至全額負擔山難救援的經費,山難救援保險金的確合理且可能實施。以眾登山者一次次小金額的累積,換取那機率千百分之一疏忽時的龐大負擔。當然,此舉是否能夠獲得多數登山人的認同,我不知道。相關法條的制訂,也只能靠各界(法、經、保險、登山等)來討論。可以預見,這會是條漫長的路,因為跟民生利益沒有直接的關聯,也拉不到什麼選票…如果要問我對於山難救援保險金的意見的話,我只有兩個粗淺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政府必須成立專業有給的山區救難組織,並提供有系統的訓練,足夠且適當的裝備,並在山難發生時,能夠結合周邊與民間救難組織的力量,統籌、聯絡、協調,以進行有效率的山區救援。

第二,專款專用。我寧可把繳交的山難救援保險金用在山區救難組織的訓練、教育、裝備保養與更新,以及出動救援時的必要花費,也不想被拿來填補政府其他的財政缺口。


如果真能做到,我想,我會繳交的比較心甘情願。景氣不好的現在,要從自身的口袋拿錢出來,是個痛苦的事。但若能促使登山活動更正面、更健康、更有保障,更能不被社會大眾視為「異教徒」,我會比較甘願。畢竟,再怎麼小心,我也不知道我隊友、我山友,甚至是我自己,有一天也有可能需要這方面的救援。

當然,這些都只是非常粗淺、不成熟,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破綻百出,實行起來很困難。但總是一個方向,一個可行的方向。

至於在11月10日左右大批湧進來,只會無的放矢、謾罵、情緒化、人云亦云、沒弄清楚事情真相就隨意批評的大眾們,老實說,即使我當時看得很氣憤,也多次展開唇槍舌戰;但現在看來,有必要嗎?好像沒有…多數的媒體是嗜血的,多數的民眾只是隨之起舞,因為大多數的民眾對於登山的領域是陌生的,大多數沒接觸登山的民眾,並沒辦法從媒體的片面報導中,去瞭解這個事件的概況,也無法分辨是非。理性一點的,在看過山友的解釋後,可以瞭解網路上有些流言是假的,與事實不符。而這些大部分也在康先生事後的自清中,有所著墨。但少數沒有理性的網友,真的只會謾罵、隨意批評,即使一再地解釋,也只會抓語病、打嘴泡,完全沒有道理可言;講公道話的,變成「合理的懷疑愛上康先生」;連什麼「上陽明山,累了就叫輛直昇機坐坐」這種不明是非、不負責任的言論都跑出來。我不禁在想,台灣是怎麼了?大家都只會躲在網路後面肆意批評,反正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愛怎麼講都可以,然後大家都只會在網路上書空咄咄、言不及義,也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

所幸這是少數…我是這麼樂觀看待的。

正如某前輩所言,這件事說要檢討,應該是要全面檢討,而不是只針對單點。在我看來,媒體需要檢討,登山者本身需要檢討,國家對於山難救助體制的漠視需要檢討。

媒體一向以公正報導來自詡,但諷刺的,大多數卻是沒有新聞價值的不報,不夠聳動的不報。媒體大肆報導此次的山難事件,但是在事隔多日後,我用奇摩搜尋這一個禮拜的新聞,只發現中央社有後續的報導,其他的媒體彷彿完全沒有這回事般。連康先生到底是經理還是工程師,16~17日的中廣和TVBS新聞仍有兩種說法。比較諷刺的是,已經有香機飯業者以康先生事件打起廣告…

媒體的職業道德,到底應該是什麼?在網路上隨便一查,就有數不清的資料(http://mypaper.pchome.com.tw/ja550112/post/1247675953):

專業、倫理、道德、自律,其新聞發佈以正確為第一

應注意報導的完整性,對於事情的來龍去脈,應有清楚的交待

對於突發新聞或情節複雜的新聞,應作詳盡而有深度的報導,必要時應配合背景說明

如果這篇文章是大學新聞系的講義,我看不少記者都要當掉重修了吧…

今年二月白姑大山張姓大學生在失蹤近兩個月後,才被民間人士尋獲遺體。即使這個事件,張姓大學生有錯在先,未審慎評估自身的經驗與能力,貿然獨攀素有中橫大辣之稱的白姑大山,走錯路後又無法自行定位找路,也沒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被搜救隊找到遺體後,發現身邊竟然沒有地圖、生火工具等登山必要裝備,怎麼看,都是在上山之前,就已經輕忽了高山的危險性,這很明顯是登山者本身的過失。但是沒看到媒體記者對此做出詳盡的報導,事後也沒追蹤政府對山難救援體系的漠視…專業?倫理?道德?自律?

再來說登山者本身吧…其實也沒什麼好講的了。「預防」與「治療」,是登山者的兩大學習課目。要如何避免山難的發生?若萬一不幸真的發生了事情,還有命殘存的話,要如何化解與自救?就我看來,康先生在自救方面處理得非常理想,不然以11月7日到11月11日的雨勢,要在海拔近三千公尺處獨活七日,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有的人也爬了幾年的山,但就只會跟著隊伍走。有的也爬了近三十座的百岳,也可以在數百人來往走動的大眾化山徑上,硬是活生生的消失,至今屍骨無存。也有人脫隊走錯路,找到屍體時,竟然與保命的大背包相距十多公里。登山的大忌,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也難怪登山與危險劃上等號的污名化至今未能洗滅。

登山一定有危險,但危險性未必像大眾想像的那麼高。我昨天下班開車行駛高速公路內側車道,突然間就是莫名其妙有個輪胎四平八穩的躺在內側車道上,我閃避不及,整個車子壓過輪胎,然後騰空飛了起來,接著又重重的摔在中間車道上,我大概花了一兩秒才把打滑的車子穩定下來。也幸好我旁邊車道沒有車子,後方車子離我大概還有近一百公尺遠,不然我就算沒受皮肉傷,修車費用也不可能以數千塊打發。我爬山也超過七年,上山次數也不下百次,但沒有一次像昨天那麼的驚險。若要追究原因的話,除了那個該死的輪胎外,就是我跟前車保持的距離太近,大概只有30餘公尺吧。所以當前車看到輪胎,緊急閃避時,我還納悶前車在搞什麼鬼,等到發現路面上的輪胎,早已「兵臨城下」,想閃也閃不掉。誰的錯比較大?毫無疑問,是那輪胎的主人;但是我若能保持安全距離,應該在那一瞬間也可以平安閃過那輪胎。我有沒有疏失?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某前輩說的,山難的發生,一定不會只有一面。若登山人本身不懂得自省的話,類似的狀況會不斷且以較高的頻率發生。在這個事件中,我認為康先生為了巴巴山,暫時與隊友分道揚鑣,是有不當之處,但不至於需要被批判到那麼嚴重的地步。或許游先生當時在場的話,可以縮短搜救的時日。但以nuncgute前輩身處這次救難事件前線人員看來,康先生失足之處是30幾米的峭壁,在沒有攀登裝備的情況下,恐怕也難以施救。就算能夠逃脫,也難以自行走路下山吧?山區救難不像電視演的,一個人可以背起另一個人在那樣的環境走上好幾個小時,我在2006年的嘉明湖、2007年的南華山,以及2009年的南湖,都很怕我的隊友們沒辦法以自己的力量走下去,即使他們再瘦小,我也沒辦法背他們下山。在這個情況下,自保等待救援就相對顯得重要了。

最後,山區救難這一塊,由於我對這方面沒有接觸,就不再胡說八道。各位可以看看以下的連結:

http://tw.myblog.yahoo.com/se.rescue/article?mid=379&prev=-1&next=378

peryct wrote:
其實這個事件在歷經近...(恕刪)


給您個讚!
借引用民間搜救隊最後的結語:
一、主管機關未能把握前三天好天氣積極進行救援行動,錯失良機,不無誤判情勢之疑。
二、未能於第一時間尋求民間專業山區搜救團體協助,不無只顧面子、不尊重生命之疑。
三、救援行動進行中,人員調度、物資整補、通訊指揮,章法紊亂,不無經驗不足之嫌。

被派去救人的,不只糧食不足!全身淋濕!生火器具缺乏,我看他們的登山素養不會好過康先生吧!簡直是派人上山去製造二次山難。如果所謂的山難保險是給政府單位這樣亂揮霍的,寧願不要辦。

主管機關會登山的到底有幾個,這就好比開了一家醫院,結果裡面全部是庸醫,將親人的性命交給他們,也難怪康家反應會這麼大。

對於向康家索討搜救費,我是十分樂見。鄉民最好是寫信給胡市長,以及台中市的議員們,由政府出面興訟追討,看最後這群官員到底能不能拿出什麼義正嚴詞的理由來,還是夾著尾巴躲到後面去...

(以上不友善的言論不是針對冒死的第一線人員,這整個制度太爛了,把你們推上火線送命的,是坐在指揮所裡面,拿不出有效辦法的官啊!)

atlaswu wrote:
主管機關會登山的到底有幾個,這就好比開了一家醫院,結果裡面全部是庸醫,將親人的性命交給他們,也難怪康家反應會這麼大。


用溫和一點的語氣來說,
是好比開了一家心臟外科中心,裡面全是牙醫師 (不同專業領域)

唉.......看了許多不理性討論後,害我的神經敏感,這樣比較不會刺激情緒啦!
嘴巴是用來說謊的,

親身遇到狀況的反應才是誠實的.


在台灣爬山最好隨身帶著這個(並讓家人知道要向誰求救):

神鷹山區搜救隊的救災專線:0800-021010  救災無線頻道:VHF:145.67
感謝各位的看重,台灣的民搜當然不是只有神鷹。

我們對於能夠被肯定,固然很高興,活像是英雄一樣。
不過,在我們隊上,早期也是充滿英雄,簡直就像是水滸傳一樣。
後來有些英雄年紀大了,或是凋零了,也曾經因為這樣讓搜救隊陷入很長的低潮期。
直到十年前,開始與美國MRA交流與學習之後,我們是徹頭徹尾的做了很大的改變,
我們重視團隊的運作,搜救靠的是團隊不是個人。所以能夠出任務的,不論是先鋒隊或是後勤補給甚至是待在登山口的前進指揮所(中繼站)的人,或是其他共同參與的友隊及官方救難人員,大家都是共同為災難事件付出的英雄。
舉八八風災協勤的例子來說,第一時間,南投縣的神鷹出動五人,原本要搭直升機進去小林村,後來因為直升機(UH1-H)在前一天墜毀,所有U機停飛並進行檢測,我們就改為到六龜支援寶來等地區的災民下撤到安全的地方。神鷹只有5人,老實說面對大型災難,能發揮多大作用?也是抱持著能救一個是一個的心情橫度惡水往災區挺進。後來,先後陸續有台中縣霧峰救難隊4員、台中縣九一九救難協會5員及苗栗縣救難協會20餘員加入救災行列。後面這三隊也都曾多次參加神鷹舉辦的全國民間救難隊技術研習,因此在技術上與默契上都有一定的契合度,從剛開始的5人到後來的近40人,我們在那次一共協助150餘位災民安全撤離災區,這就是民搜組合起來的力量,像不像金剛合體。



這樣的訓練與默契,是在平時就要建立的,神鷹的希望是,當大家有一個共同默契和語言,不論哪個地方發生災難,其他友隊都可以前往協助,如果災難發生在宜蘭,就由宜蘭的民搜當領隊,其他縣市來的民搜,就可以加入協勤而成為可支配與動員的人力。

想當英雄,這是真實人性,但是專業的救難,是不允許個人英雄主義的存在,畢竟專業的搜救靠的是一堆人不是一個人。尊重生命與救到人的成就感,是我們永遠的動力,喜歡戶外活動的同好們,我們會試著把各地區的民間搜救隊資訊整理在我們的官方部落格供大家參考,http://tw.myblog.yahoo.com/se.rescue

台灣的山區搜救不論在技術上或是觀念上,都仍處在剛開始的階段。(當然很多救難隊已經存在久遠了!無意冒犯)舉個例子來說,搜救隊不論官方民間,以"是否能夠從受難者的角度來思考",就可以用來區分該單位是否已經準備好開啟新救難時代。

最後提醒各位,上山前如果能夠找個救難隊當你們的安全留守,絕對會增加活動的安全性。但是遇到問題,也切記一定要先報案,畢竟擁有最大救難資源的還是官方,只是各位若有找到安全留守會減少許多不確定因素而讓自己的活動更加安全。

希望山友們,可以將我們這樣的心意與建議,大力的推廣出去,多多連結,謝謝。

ncnugute wrote:
感謝各位的看重,台灣...(恕刪)

謝謝你們的無私奉獻跟付出
這一片的土地跟山林 能有您們真好
再次謝謝這一群用行動付出的無名英雄
  • 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