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買登山鞋的人要注意囉!


tzou wrote:
現在反而少吧?可能...(恕刪)


本身從事的行業跟鞋有點關聯
確實如鄒大說的,現在已經很少環保材質了啦~
膠老化,大底分解,傻傻分不清楚地還是很多~去松羅湖登山口水龍頭可以看到一堆鞋底小山
不少鞋底還挺完整的呢~鞋底刻痕還很清楚呢...整片掀掉XD看來是很少穿....
買來放那種,真遇到人家啾登山,喜孜孜把壓箱寶拿出來穿...然後就GG了....

大家要更新觀念
登山鞋越來越容易發生這種事(尤其是不常穿), 坦白講跟品牌無關, 很多高檔十倍的鞋也會
尤其二十年前左右, 低價鞋(三五千)的不會, 高檔鞋(那種用來雪攀的)反而常看到, 因為高檔貨早開始用環保的材質

要常穿, 要捨得換, 山上掉底可不是開玩笑的
................................................................
啊!!回頭看其他人的留言, 我的認知是錯的(應該說Lag 1,20 年).........請參考19樓

effo wrote:
大家要更新觀念登山...(恕刪)


懷念登山友自製鞋子的年代
我買過兩雙,全皮
縫製細心,耐用
那個年代沒有環保材質,只差少了GTX
我買過最貴那雙就是沒啥機會爬山以後在國外出差一時興起買的Northface + 黃金鞋底
然後穿沒幾次(大概兩年...)底是粉碎剝落...應該就是所謂環保材質吧

看了版友的回覆, 認真問
所以現在的新鞋反而不會了是嗎(不用環保材質)? 所以我買來當雨鞋一年穿個幾次也不會一兩年就掛了是嗎?

可是如jellyzer先進講的
[整片掀掉XD看來是很少穿....買來放那種,真遇到人家啾登山,喜孜孜把壓箱寶拿出來穿...然後就GG了....]
所以少穿也會造成脫膠, 是嗎?
現在的鞋底都是用粘膠粘的不像古早用縫的,所以不管有沒有常穿年代一久膠質老化、脆化就極可能掉鞋底,這似乎是沒法避免的事。只能說鞋子買來就要捨得穿,我目前有一雙全皮GTX的縱走登山鞋,但若是走比較健腳郊山路線也是穿;另一雙800的廉價登山鞋則是走較短程的郊山;至於帶小孩走有人工步道的路線,那還是穿運動鞋比較舒適。
跟掉鞋底比起來,我倒覺得現在的登山鞋磨合期太長影響比較大。現在這雙鞋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大約穿超過10次)才真的覺得完全合腳,以前登山友牌的登山鞋大致穿去爬個一天郊山就OK了。
壓力鍋 wrote:
這似乎是沒法避免的事


是喔! 長知識了....thanks
這裡姑且不論PU中底環保材質劣化問題,樓上effo疑問「少穿也會脫膠嗎?」似乎有網友提到膠老化、硬化問題,無法避免,個人有不同看法,因登山鞋,尤其是高統登山鞋,一般人可能只有登百岳時才會穿,1年穿3-4次,一天郊山行程應該以輕便球鞋為主,泥濘一點的中級山應該是穿雨鞋,其他時間應該不太穿才是,如果放在陰涼通風環境還是會老化、硬化,那該是黏膠問題,甚至是鞋子材質瑕疵,不應該由消費者承擔上山風險及損失才是。個人認為登山鞋黏膠應該有一定使用年限,在使用年限內不應該發生脫膠(老化、硬化)問題,如此才符合登山鞋通常效益。
目前登山用品社所販賣之登山鞋,均無標示生產日期,黏膠成分是什麼?只能憑銷售人員說明,消費者無從判別,個人認為業者應該依照商品標示法第9條規定:「商品於流通進入市場時,生產、製造或進口商應標示下列事項:一、商品名稱。二、生產、製造商名稱、電話、地址及商品原產地。屬進口商品者,並應標示進口商名稱、電話及地址。三、商品內容:(一)主要成分或材料。(二)淨重、容量、數量或度量等;其淨重、容量或度量應標示法定度量衡單位,必要時,得加註其他單位。四、國曆或西曆製造日期。但有時效性者,應加註有效日期或有效期間。五、其他依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應行標示之事項。」予以標示。
退步言之,如製造商或經銷商認為現在黏膠材質放著都會老化、硬化,請依照商品標示法規定明確標示可使用期限,或標示需多久穿一次才不會硬化、老化,以致脫膠,告知消費者,讓他負擔上山時登山鞋開口笑之危險。這是業者應該立即改善事項,否則爭議不斷。
試問有多少人能接受正常使用存放,只是少穿,就要接受黏膠老化、硬化,登山鞋脫膠開口的結果,畢竟進口登山鞋一雙動輒5千已上,甚至上萬元,個人認為一般人都無法接受吧!
蠻認同的, 就像輪胎一定要標出廠日期, 坦白講如果是嚴肅的登山, 鞋子壞掉的危險一點都不小於車子爆胎....
有一點各人想法補充
中級山再泥濘, 還是建議穿登山鞋, 雖然不舒服不便(例如要不停的脫鞋趕走螞蝗...), 但膠鞋雨鞋的保護力實在太薄, 中級山隱藏的危險(破酒瓶, 砍過的路都隱藏在蔓草間)是遠比大山多的多
我就被捕獸夾夾過, 吊子吊過....性好鞋子檔著
還聽過有人穿雨鞋直接被鋸斷的竹子穿刺腳底......
wenlin5626 wrote:
這裡姑且不論PU中...(恕刪)

有立法規範最好。

個人最早遇到鞋底脫落是K牌雙重靴,中間閒置收藏十五六年,首先發現踝部的彈性塑膠粉碎化(越野機車鐵鞋也是這材質先粉碎),後來慢慢脫離,自己打粗上膠加壓黏好,彈性塑膠片用HDPE塑膠片代替,走了幾公里還是不行,放棄。

改穿運動鞋後,休閒皮鞋閒置至少超過一年,PU鞋底粉碎,沿途掉渣。

有一雙特價1500GTX鞋,放了應該一年半左右,上阿玉山,右腳開始青蛙,接下來就整個脫底。

修鞋的可以加車縫,但這樣GTX防水多失效了。

我也一直在想,為何鞋子放久,接著劑會老化?此時水氣和溼氣進入更加劇分離。
橡膠筋放著會壞,但有在彈拉,形變之下,分子結構應該ok,所以膠著劑應該也是。

但有些脫底,會有先兆或蛛絲馬跡可循,我自己在雨中(後)松羅湖祭過三雙鞋,但歸納不出絕對原因。
有三到四年壽命,但脫底是有徵兆,運動涼鞋黃金鞋底也裂過,也有新的人字拖鞋下水幾天後脫離,廠商換新的給我説不能碰水,下回這樣不給保固。

我想就跟車子很像,放久不用反而會壞,所以保養和行前檢查也重要,在法律尙未規範之前。
一段時間沒用,要開長途之前,先拿出來搖滾一下,爬個一天半日試試。

能標示最好,但立法後可能登山鞋有效年限變兩年,可明明保養得當可三四年。也就是最後又變責任自負,再者成份並無工法,比如同樣成分,其中打粗和加壓規範?但並非說就不做,而是最後還是回到使用者身上,畢竟沒有驗鞋廠或鞋子固定保養廠。鞋子的好壞不是只有生產端的成分用料而已。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effo wrote:
蠻認同的, 就像輪胎一定要標出廠日期, 坦白講如果是嚴肅的登山, 鞋子壞掉的危險一點都不小於車子爆胎....
有一點各人想法補充
中級山再泥濘, 還是建議穿登山鞋, 雖然不舒服不便(例如要不停的脫鞋趕走螞蝗...), 但膠鞋雨鞋的保護力實在太薄, 中級山隱藏的危險(破酒瓶, 砍過的路都隱藏在蔓草間)是遠比大山多的多
我就被捕獸夾夾過, 吊子吊過....性好鞋子檔著
還聽過有人穿雨鞋直接被鋸斷的竹子穿刺腳底......

如果就車鞋,其實並没年限規定,而大巴也有人説用年限限制不合理!
胎紋早有規範,但並沒強制,出事後才嚴格執行!

或許鞋子也要有備胎概念,不過在可信頼狀況下,繩子和膠帶是必備的!
經常性在穿的應該也少有出現瞬間決裂的情狀吧?!

至於中級山...,在條件極差狀況,不得不説:膠鞋才是王道!
大捕獸夾現在較少,真遇到,登山鞋也一樣,除非越野機車的鉄靴!
小的就前掌或鞋跟給它夾!吊子沒什麼,最怕變打蛋器而已。
竹頭不是腳底而已,怕跌倒直接刺入身體,況且也有硬底膠鞋,甚至安全膠鞋。

天氣良好,運動健行鞋優,雪地則中筒以上登山鞋(雙重靴看狀況),天氣不好的中級山還是膠鞋。
而像松羅湖,已經取消了前段山徑,基本上運動鞋也可以比膠鞋乾淨又優雅。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