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通常在白天爬山,對有些布條常常會覺得是多餘的。但是,在實際的山難的例子中,有不少是迫不得已在夜間趕路時而迷路的。有一次我從新達下武陵農場,為了照顧體力不濟的同伴,以致於走得很慢,半途就得摸黑。雖然這條路算是明顯的,而且每百公尺還有里程樁,但黑夜中依靠頭燈,有數次摸黑經驗的我仍然走錯路好幾次,幸好都能謹慎地來回推敲出正確路徑。
但去年十月在溪頭山區迷路而遇難的林菁芳山友,就沒這麼幸運。她在叉路口走錯了,摸黑中又錯下稜線,據研判她曾經跌落又爬回掩蔽處,手機不通求救無門,最後失溫死亡。若叉路口明顯的路條多綁一點,也許她就不會錯過叉路;若稜線上的路條再多一些,她也就不會錯下稜線而摔落。很遺憾,遇難時她芳齡才 37 歲。
所以要拆路條時,請千萬不要用白天觀察的角度來看,而要以可能出狀況山友的立場來思考。
shochin wrote:
上次不知道在那黑森林裡,看到的是一整叢...(恕刪)
我的經驗是,一整叢的布條要吸引山友的注意力,通常代表那是一個很重要的叉路,尤其是直行的路徑很明顯,但正確的路徑卻是要左轉或右轉。
另一種整叢的布條會發生在三角點的位置。大家可能都以為三角點那麼明顯,哪需要綁很多布條?其實,很多三角點只要幾個月沒人去,就會掩沒在茂密的蔓藤中,尤其是梅雨季過後。所以要綁很多布條,免得要花很多功夫找三角點。有一次即使帶著 GPS 定位,我和同伴在山頂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三角點。最後靠著一絲非常老舊,已經完全與自然背景融合的布條,才找到被荒煙蔓草遮蔽的三角點。
有時候,綁布條是要引導山友離開險地。在視線不佳的時候,山友偏離正常路徑數十公尺,可能就會有危險。民國 64 年一月台大死了三個學生在七星山區的擎天崗,就是一例。62 年夏天我去過擎天崗兩次,在我的印象中,該地並沒有任何路條,當時登山不太流行綁路條。四個學生一起去爬山,天候不佳,視線不良,迷路了兩天,就是走不出來。但兩百公尺外,就有工寮和糧食,可惜走在荒野中,他們偏離了路徑後,就必須和四周的芒草奮鬥,左衝又闖就是無法脫身,最後只有一人倖存下來。
http://www.sumca.idv.tw/discuz/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6
不要以為路牌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太魯閣國家公園得奇萊山區中,有里程碑和路牌,照樣有人迷路: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66A887F908C1B951B8400DEF8A1EAA98&k=%E5%A5%87%E8%90%8A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66A887F908C1B951B391A35E118931DF&k=%E5%A5%87%E8%90%8A
第二個事件中的余彩雲女士,直到現在仍未被發現。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