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最具暴力美學的登山裝備

Charlet,人名,是 Charlotte 的變體

Charlotte
譯名:夏洛特; 夏綠蒂
解釋:強健的
排名:130
起源:德國、英語、荷蘭語、法文、古英語
名人:Charlotte Beers; Charlotte T. Reid等約19位名人曾經使用過此名字
變體形式:Carlethe; Charlet; Charlett; Charlette; Charlott; Charlot; Carleton; Carlton; Charlton; Carrie; Carleta; Carletha; Carletta; Carlita; Carlota; Carlotta; Charletta; Charlita; Charolett; Charolette; Charlotta
tzou wrote:
雖然本來就Alpine...(恕刪)
tzou wrote:
雖然本來就Alpine...(恕刪)


請問 台灣的冬季高山環境 需要準備二支冰斧嗎?
昨天才送朋友去機場 (外派東京) 特別交待他幫忙帶 冰斧頭盔 回來

提外話 thuraya satsleeve hotspot 衛星電話 開發票要加RMB 450 當然是不開了
希望下周未可以拿到

bayata wrote:
Charlet,人...(恕刪)


感謝博學多聞的 bayata 解惑。


E220_estate wrote:
請問 台灣的冬季高山環境 需要準備二支嗎?
昨天才送朋友去機場 (外派東京) 特別交待他幫忙帶 冰斧 和 頭盔 回來


應該先準備一支健行冰斧(很少兩支,雪杖就兩支居多。),直把的,通常超過50公分(除非身高不夠高),就是手拿著斧尖落在腳踝附近,以前通常直把,現在可能有些微彎。
城市綠洲有賣 CT 的,昨天看Alpin Tour G 50 CM 在奇摩免兩千,但其它通路還是沒降,但健行冰斧也多在50~70CM之間。

而您附的這款,是技術冰斧,通常就要兩隻囉,而且是在混和地形(冰雪岩)專用的(Dry Tooling),就是可以直接拿去勾岩壁或反插(頂端有鋸齒),屬於很專業的玩法。我是沒玩過。不過這Yaniro也是很怪異的美感。


E220_estate wrote:
提外話 thuraya satsleeve hotspot 衛星電話 開發票要加RMB 450 當然是不開了
希望下周未可以拿到


最後還是選 Satsleeve hotspot? 呵呵~ 這樣講衛星電話人家不知道,所以要把"基地台"架高高喔,呵呵。
Satsleeve+/hotspot 是開 wifi,用iOS或Andriod都可以連去用(一次只能一台手機用)。有興趣的山友,衝呀。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tzou wrote:
內層衣變成冬攀不知會不會太歪?...(恕刪)


夏天用到內層衣的機會不高
內層衣變成冬攀應該不算太歪 但還是回到這棟樓比較好

謝謝您的提醒 剛特別去google了一下
連尺寸也有區分 想了一下
先買這把冰斧 8500日元 打完稅不到2600台幣 蠻划算的
長度 剛量了一下 65cm應該差不多合用
技術冰斧 外型是我鐘意的 但似乎用不到 省下來

最後還是選 Satsleeve hotspot 二個理由
其一是 當初選擇SatSleeve for iPhone是為了整合多出來的iPhone5s用
但我的iPhone5s 電池快掛了 不知道還能用多久 反正到時候iPhone還是會換
再來是 淘寶看了一下 兩者間的價差高達1000人民幣 不如省下來買冰斧

偷偷問一下 請問 thuraya接電話收簡訊要錢嗎?








E220_estate wrote:
夏天用到內層衣的機...(恕刪)
偷偷問一下 請問 thuraya接電話收簡訊要錢嗎?

接電話不用錢。收簡訊不用錢,網路發簡訊到衛星電話,發送端也免費。

那把技術冰斧真是漂亮,科技進步,不知未來會有什麼怪傢伙?這攀登好像還是歐洲最傳統經典,最後選了法國的品牌,或許在意識形態上就不是那麼亂數了。迷思仍舊存在,有時就選最方便取得又好用的。

WEB 發訊 https://sms.thuraya.com/
WEB發中文簡訊,已經請中華衛星處向Thuraya反應,不過看回答就是不會有進展。
我的方法是:
1. Send the message to sms@smsr.thuraya.com
2. Put the phone number in the subject box e.g. +88216xxxxxxxx
3. Then write the message in the main body.
我是自己寫了Google Script程式給要傳訊的人(網頁介面)。
因為Google Script有發訊限制與個資問題,所以就沒有開放給山友使用。


———轉載林友民兄翻譯文章———
沒想到自己體會的觀念,老外也是。


第十章 攀登的風格與倫理 Style and Ethics
第二節 改變遊戲規則 Changing the Rules

對於古典路線微不足道的難度感到失望,或者對於反覆以前爪攀登感到厭煩的登山者,有一些變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在惡劣的氣候下嘗試攀登古典的路線,或者以更出色的方式攀登更困難的路線。

惡劣的山況大多出現在冬天,或是氣候異常哪一年的仲夏。阿爾卑斯山上的大岩壁在夏天結冰了,被視為山況很差,這不過是幾年前的見解。如今,假如沒有結冰的話,有些登山者就認為不刺激。

冬季攀登意味著,艱難的跋涉、沈重的背包、雪崩的危險、堅脆的冰、以及酷寒。由於冰攀條件受氣後變化影響很大,從夏季到冬季,或是在前後兩天之間可能截然不同,因此為冰攀劃分等級似乎沒有意義。如果你在絕佳的雪況下去爬蘇格蘭的「零號岩溝」 (Zero Gully),或許會認為它的及數被高估了。但下回你去爬時,也許會發現佈著透明薄冰的第一繩距上,根本無法找到任何的確保支點。

所謂以出色的方式攀登,即不砍冰階、減少人工攀登、使用較少的器材、或者獨攀。

獨攀並不意味著死亡之舞,或是絕望的攀登。事實上,對冰攀專家而言,在古典路線上獨攀是最安全且最自然的方式。在適當的山況下獨攀,以挽帶借力於穩固的刺著點上,雙斧攀登提供了足夠的自我確保,而不使用繩索來確保,這是可以理解的。早冬時節的冰攀或雪攀,使用登山繩確保主要是心裡的因素,畢竟若遇到雪崩、落石、冰塌等狀況,登山繩也無法確保你的安全。此外,假如和一個不可靠的繩伴結隊的話,我寧可獨攀。

蘇格蘭最偉大的冰壁獨攀者-湯姆‧佩第 (Tom Patey),在他的自傳「一個人的山」(One Man’s Mountain) 書中,有一段名言:

「偶而獨攀是一個十分新鮮的玩意。傳統上,獨攀是一種無法令人接受的行為,但我嚐試為此提出辯護。登山有兩項信條:(1)先鋒不可墜落;(2)先鋒攀登時得忘了登山繩的存在。第一項可以自圓其說,除非確保者精於確保,那麼先鋒墜落的後果可以想見。至於第二項,讓先鋒感覺上沒有繩索確保的唯一方式,就是解開確保繩。事實上兩個人無確保攀登,不會比一個人獨攀更安全,因此最理想的方式便是獨攀」。

──────────────────────────────
這一段,不是很能理解意思,先鋒不可墜落,應該說後進者(確保者)也不可墜落,而第二點的意思應該是說先鋒攀登要有不依靠登山繩確保概念,也就是在保險安全份際內運作,不要攀登時仍存有允許自己墜落的預期,但先鋒攀登不就是要確保?而繩隊則可能是動態確保,前後隊員都可能處於行進的動態狀態。所以後者提到兩人無確保攀登不會比一個人獨攀安全,但兩個人就是要確保?而獨攀比較安全就是不過度依賴,不過度擴張風險。
──────────────────────────────


最困難的冰攀路線尚未被發掘。他可能是喜瑪拉雅山的黑岩雪溝、阿拉斯加的千米冰瀑、或是極地霜冰的垂直世界。世界上永遠有更多困難的路線你爬不上去。沮喪的蘇格蘭登山者可到挪威找到他們所追求的雪溝與冰壁;阿爾卑斯山上隱匿的雪溝冰巷,鮮少被攀登過。這對於懷有雄心壯志與創造力的登山者而言,仍有許多豐饒的寶藏有待發掘。

對於那些偏好在既有路線上活動的登山者而言,遊戲規則必須隨著日益精進的技術而不斷更新。否則將會扼殺了古典路線,甚至讓登山者自以為比拓荒的前輩更勝一籌。

工業時代的人類負有工藝技術的使命感,總以為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凡事沒有選擇,只要可能做到的事,就必須去完成。服胤於科技的幻想中,現代人正對著一匹脫疆奔馳的機械車頭添煤加料。然而科技應該使人自由,讓我們有開放選擇的機會,而非受制於它。放棄一項既有的技術,正是使人類免於束縛的第一步,它可進而恢復人的價值。登山發展的方向,與科技的進步背道而馳。因此生命價值,如:直覺、勇氣與技能,在交易中應得到支持而非壓抑。

這幾年來,我愈有自信,特別是在冰上維持平衡尤為泰然自若。我覺得自己在延伸這項技術,譬如說,在陡峭脆弱的冰壁上,我已經習慣使用單斧攀登,冰鎚在攀登時幾乎全程放在冰鎚套裡,罕有派上用場的機會。這是一種反技術,使用少量的工具,達到更佳的境界。而在這種刀口上的嘗試裡,我的收穫就是,對環境更為敏銳,對於發自於內心沸騰的情緒,也感受得更為深切。梭羅稱此為:「使用簡單的工具與提升標準是真正的目標」,這兩者不可避免相伴而生。爬岩由人工攀登轉變為自由攀登,也是相同的發展方向;原來使用岩釘,後來使用較不可靠的自然支點的潔淨式攀登也是如此。有許多傳統的人工攀登路線,如今都被「淨化」了,登山者因此被迫去開發自己的路線,放置自己的天然支點。

對於冰攀而言,目前正值價值不平衡的轉換期。冰攀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技術,但是登山者尚未學習到如何駕馭這些新技術。有些人認為以單斧冰爪攀登古典路線是走回頭路,但事實上,拋棄額外的一枝冰斧或冰鎚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得由個人精湛的技術來平衡。而冰攀者必須重新去熟悉平衡與附著的感覺,這是自由攀登的要旨。

如果人類爬冰就像猴子爬樹一般自由自在,那真是太棒了。然而冰對人類而言,並非一種自然可攀的媒體。要在冰上活動必須藉助於技術與工具。當冰攀者練就技術後,便能重新感受到自由攀登獨特的肉體自由。每一個身體的動作,都會再面臨一個新的難題,而必須揣摩出一個新的動作來克服它。伴隨著這種自由,冰攀者將享有一項現代式的股息¬ - 遠離群眾的尊貴感。


原著: Climbing Ice 冰攀
作者: 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版: Sierra Club 秀巒俱樂部 與 American Alpine Club 美國登山會,1978 年
譯者: 蔡榮煌、林友民

———George McEwan Dec/2011 文章——— 驢友有翻譯「關於攀冰的心理和生理建議(譯文)」
https://www.ukclimbing.com/articles/page.php?id=4312


最後還是沒有花二千多買雪鏟,而工兵鏟太重了。
一物多用。



雪鏟,尚未修邊。


另一邊可裝冰爪。


雪鏟與冰爪攜行盒。


結合。


太坑爹了!

最近看驢友:混帳啪啪啪。哇哩咧,這樣也行?

https://vimeo.com/67992157
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 (按這裡在新視窗中開啟影片)


Ready!17.4+5.7=23.1KG。5 days。四把硬槍!


明知山沒雪,偏向山中行,賭一把,渡假!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