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農曆過年前,正在想似乎可以趁著連假來一趟百岳之旅,翻出我的「待辦清單」,看看有哪一座山適合這個時候來完成?畢竟這段期間朋友們都回家過年了不好揪團,一個人前往好幾天的縱走行程比較危險,突然靈機一動想起先前為了登山準備所做的功課,腦中浮現「北大武山」這個名字;確實在農曆過年期間,前往南台灣登山的天氣會相較於其他地區來得親切,而北大武山的登山路徑較為單純,加上途中還有檜谷山莊可當作中繼點,於是就決定前往北大武山,接著上網登記抽籤山屋,沒多久後收到回覆順利中籤;嚮往已久的北大武山我來了!

一開始還是先跟大家介紹一下北大武山的基本資訊;有「南台灣屏障」之稱的北大武山位在屏東縣與台東縣交界處,也是位於台灣最南端的百岳,同時是中央山脈南端最後一座海拔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山岳,與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合稱為五嶽,同時也是排灣族、魯凱族及卑南族信仰及文化中的聖山,具有相當崇高的地位;由於北大武山位於台灣南端,冬季時亦容易在此形成壯闊的雲海景觀,因此北大武山還被稱作「雲海的故鄉」。基本上,一年四季都適合前往北大武山,但其中又以冬季最佳,因為氣溫適宜,還能順道欣賞壯觀的雲海景色。

除夕夜跟爸媽吃完年夜飯後,回家整理這次前往北大武山的裝備;這次的行程預計前往三天兩夜,第一天從台北出發直接前往屏東,將在北大武山登山口附近的停車場車宿一晚,隔天一早進入北大武山,當天住宿檜谷山莊,第三天再下山返回台北家中。
因此這次攜帶的裝備會有睡袋、睡墊、充氣枕等寢具之外,由於檜谷山莊能讓登山客自行炊煮,所以我還攜帶了爐具與部分食材,更換用衣物、登山鞋、登山杖、攻頂背包等也都一起收進我的登山大包之中。

隔天一早開車出發,或許是大年初一的關係許多人還在家中休息(除夕守歲?),沿途竟然沒遇到塞車狀況,而且根據天氣預報今年農曆過年期間中部以北幾乎都是陰雨連綿的狀況,越往南走天氣就越好;途中經過嘉義布袋,順道來完成所謂的「台灣海拔最低山岳」,這座名為前東港山的山丘,為嘉義布袋的第一高峰,但由於嘉義臨海區域都是平原地形,站在前東港山旁只會覺得這只是一處比較高的公園而已,雖然我花不到30秒的時間就到達山頂,但前東港山還有一個亮點,也就是山頂上具有與玉山主峰相同的一等三角點、一等衛星控制點和重力點,可以說是一處相當奇妙的景點。

前東港山海拔僅有11公尺,為嘉義布袋最高峰,但同時也是台灣擁有三角點但海拔高度最低的山岳。

抵達屏東時,想起出門時忘記帶大背包的防雨套,雖然天氣預報屏東的降雨機率不高,但帶著還是有備無患,正好屏東市區有間迪卡儂,前往大武山前可以順便添購些設備。

接著從185縣道前往泰武部落方向前進,途中經過大武山之門後,就可到達北大武山新登山口,由於先前受到莫拉克風災的影響,原本前往北大武山舊登山口的道路中斷,因此目前只能從後來開拓的新登山口進入,再用高繞方式前往舊登山口,而在新登山口附近有一處附近地主提供的收費停車場,附近路旁亦可停車,但如果要跟我一樣採用前一晚車宿方式,建議還是將車停放在停車場比較安心,夜間也比較不會受到來往車輛打擾睡眠。

傍晚時已在屏東市區吃過晚餐,但夜深人靜的野外自煮個泡麵還是蠻有氣氛的,吃飽後就準備睡覺迎接隔日一大早的登山行程。

上午六點從新登山口出發,來北大武山頭燈是必備裝備之一,除了一早需要摸黑上山之外(冬季日照時間較短),同時也為了避免從北大武山下山時光線不足的情形,其實這次頭燈可說是發揮極大的功用,文後我會再詳細敘述這次發生的情況。

走過一段陡上地形之後,便可按照路旁指示牌的方向繼續前進。

走了大約30分鐘後,想說應該快到舊登山口的位置,沒想到指示牌寫著還有1.5公里才會抵達舊登山口,如果體力不夠好的話,可能在一開始的階段就會感到有點厭世...

從新登山口出發走了差不多40分鐘,終於抵達舊登山口,此時天色也明亮許多,前方就是大北武山登山口的登記站,先前已有抽中檜谷山莊床位,需要先向工作人員確認身份,而如果是想要單日往返北大武山的登山客,在現場登記資料後才可進入。

圖中可以看到北大武山的路徑概況,先前從新登山口出發抵達舊登山口,接著再走約4.2公里即可抵達檜谷山莊,而北大武山三角點位在9公里的地方。

原本天氣預報降雨機率不低,但這次看起來是個相當適合登山的好天氣,上山途中大多在樹林中行走,但右側偶爾還是會出現照片中這樣的完美展望。

遇到一段攀繩地形,背著重裝要特別小心身上裝備的重心配置,踩穩抓穩向上就對了!

走到3.8公里處的喜多麗斷崖,眼前景象豁然開朗,心想終於到山頂了(其實還早呢);許多人到這裡會稍作休息一下,順便欣賞周圍絕佳的展望。

喜多麗斷崖同時也是來到北大武山必定停留的中繼點,因為在此可以欣賞壯闊的雲海與雲瀑,可惜我抵達的時間太早了,通常要在午後接近傍晚的時候才會出現雲海與雲瀑景觀,此時只有看到累積在山頭的雲瀑蓄勢待發,只好晚一點再過來欣賞美景。
喜多麗斷崖位於3.8公里處,其實再往前走400公尺左右就會抵達檜谷山莊,因此前來北大武山的遊客如果想要在最佳時間欣賞雲瀑景觀,可以抓好時間在下午左右抵達檜谷山莊,傍晚前再走到喜多麗斷崖即可。

從喜多麗斷崖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這個三叉路口的指標路牌,如果要繼續向上前往北大武山三角點,也是從這個路口出發;需要注意的是,從此處前往北大武山三角點還有5公里左右的距離,雖然距離看起來不算遠,但卻大多是爬升率較高的地形,檜谷山莊海拔約2100公尺,北大武山三角點則是3092公尺,加上還有幾處上上下下的假山頭,一般體能狀況仍須4~5小時時間才能抵達三角點,出發前要先評估自身狀況。

早上6點從新登山口出發,抵達檜谷山莊時大約上午9點半而已,比起原本預估的時間早了很多;原本我的計畫是抵達檜谷山莊後休息,隔天一大早再前往北大武山三角點,但抵達檜谷山莊的時間實在太早了,所以改變行程在這天就直攻北大武山三角點,先向檜谷山莊管理大哥報到後,放下大背包、拿出輕便的攻頂背包,稍微休息一下便往山頂前進。

此時已有不少前一天住在北大武山的登山客正在整理行囊準備下山;此處為戶外休息區以及炊煮區域;要注意食材或吃完東西的垃圾要收在袋內並掛起來(垃圾全都要自己帶下山),以免野生動物前來翻食。

這次我抽到的床位是山屋內的區域,檜谷山莊同時也提供帳篷區可以抽選,抽到可以自行攜帶帳篷搭建,或是向協作租帳篷也可,減少自行攜帶帳篷的負擔。這次我住宿的心得,如果可以抽到戶外帳篷區的話我會選在這,室內反而人數較多,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干擾。

早上10點出發,途中經過壯觀的大武神木,推估應有超過千年的樹齡。

雖然這次登山的天氣很棒,但北大武山本身含水量相當高,多數地面土壤或樹根地形較為溼滑,甚至有段路到山壁還會流下山泉水,必須走過小溪流才能繼續前進。

這段路要踏著前人裝設的鋼筋條扶著繩索前進,雖然一旁設置護網,但實際上還是相當膽戰心驚。

看到大武遺址代表距離三角點已經不遠了。

大武遺址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且保留最完整的高山神社遺址,記錄著當年的歲月時光。


歷時4個多小時,終於抵達北大武山三角點,海拔高度3092公尺,也是位置最南端的台灣百岳。

眼前的廣闊雲海很不真實,因為一望無際又覺得伸手可觸,雖然從檜谷山莊前往北大武山三角點的路程很不好走,但一切的辛苦付出都在此時得到最佳的回報。


在三角點休息一陣子後接著就要返回檜谷山莊,我推估應該可以在天黑前回到山屋,但途中遇到了兩位腳程較慢的女登山客,我從身旁超過後,腦海中閃過待會可能要拿出頭燈的念頭,於是在原地等了一下順便將頭燈戴起來,詢問兩名女登山客是否有攜帶頭燈,因為按照她們的腳程,很可能會天黑了還沒抵達檜谷山莊,結果兩人拿出頭燈測試,一位是頭燈亮度不足,另一位則是頭燈沒電,於是我就陪著她們走在後頭提供照明;後來證實這樣的決定是對的,因為真的走到天黑還沒抵達檜谷山莊,要是沒有頭燈照明真的蠻危險的。

晚上7點回到檜谷山莊,除了煮個熱水沖泡乾燥飯與泡麵之外,還獲得剛才幫助的女登山客贊助的兩隻雞腿!

由於第一天就已經「超前進度」,所以就可以在山屋內睡到自然醒再悠閒地下山,但山屋內的其他登山客會分兩個時段於凌晨出發前往北大武山三角點,還是難免被吵醒了一下。

一早起床,其他人都出發去三角點了,可以悠閒吃頓早餐再下山。

這次前來北大武山,雖然光看距離好像挑戰難度不高,實際上北大武山的路面不好走,而且還有不少的樹根及落差較大的地形,沿途就遇到不少人因此不小心摔倒,而在我從挑戰成功北大武山之後的幾天,甚至還發生登山客失足跌落山谷的意外;登山是項很棒的戶外活動,除了可以鍛鍊身體,同時能欣賞許多平時見不到的壯闊美景,只是安全絕對是首要準則,裝備帶足之外,登山過程中不要躁進,也要評估自身體能狀況來安排登山計畫,才能開心出門、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