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蘿湖有著「十七歲少女之湖」的美名,此名稱由來是因為宜蘭地區多雨加上位於高山,湖面常常被一層薄霧籠罩,讓人無法一窺其全貌,而猶如十七歲少女般嬌羞美麗,故而得名。

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想探究松蘿湖的模樣,無奈每次揪團不是遇到颱風就是大雨,讓我們連四拉四的倒團,最後一次倒團還是全部人都已經到登山口集合了,沒想到因為準備起登時,雨勢就越來越大,為了安全起見只好宣告流團。終於,好不容易在平日的時候,看到氣象預報顯示未來幾日宜蘭地區的天氣不錯,於是我們就決定兩個人出發,去完成這一趟松蘿湖之旅。
松蘿湖基本資料
海拔高度:1,250公尺單程距離:約5.4公里
高度落差:約560公尺
行程所需時間
輕裝往返:6-8小時
重裝上山:4-6小時
重裝下山:3-5小時
登山申請文件
請注意!「松蘿湖步道」與「松羅國家步道」兩者並不相同喔
欲前往松蘿湖的朋友,必須要在出發之前先申請入山證
可以到內政部警政署網站線上申請(須於入山之日前3日至124日內提出)
也可以出發當天直接到三星分局大同分駐所現場辦理(但早上六點才開門喔)
請注意,松蘿湖雖然不是百岳路線
但因為時常下雨的關係,路線幾乎都是溼滑又泥濘的狀態
不建議剛入門的新手直接挑戰,除非是商業團或花錢包餐協作
但即使是參加商業團,也要注意自身安全
近年來也發生過商團丟包團員事件,建議自己要做好功課帶齊裝備
登山行程安排
第1天行程: 松蘿湖登山口→ 水龍頭營地→大樹根 → 松蘿湖第2天行程: 松蘿湖→ 大樹根→ 水龍頭營地→ 松蘿湖登山口
行程開始

欲自行開車前往松蘿湖登山口的朋友,因為上山的路有兩條,其中一條非常狹窄很難開,建議先使用Google Map定位「玉蘭茶園」,如此一來導航就會帶你走路線比較寬的「玉蘭路」上山,待抵達玉蘭茶園之後再搜尋「松蘿湖登山口停車場」即可
*玉蘭茶園也是上山前最後一處有水廁可供使用的地方喔

從玉蘭茶園出發,再開個十幾分鐘之後就會抵達這片空地
也就是「松蘿湖登山口停車場」大約可以停6-8台車左右

如果是假日前往的話,若不是一大早就到,可能沒有位置好停車
有部分人會繼續往前開停路邊,但建議不要擋住人家迴轉或是通行
當時我們前一次倒團時(2021年11月份)
松蘿湖停車場就有發生山友車輛被人用專攻螺絲惡意破壞輪胎氣嘴
導致人家下山時撞車,而且據說不止一次破壞車輛
連續有一兩週都有聽到人家下山時發現自己車輛被破壞
至今好像都沒有抓到兇手,因為附近也沒有監視器
若是要自行開車前往登山的朋友們,在下山之前
請務必好好檢查自己的車輛狀況,特別是輪胎!!!
新聞連結「傻眼!松蘿湖「怪客」出沒 惡意洩輪胎氣」
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289466
還好當時因為雨下得太大了,我們決定撤退不出發
不然我們的車子也有被破壞的可能,據悉被破壞的車輛
是好好地停在停車場內的六台車之一,而非停路邊的!

從停車場步行250公尺後就會抵達登山口。松蘿湖單程距離大約5.4公里,被許多山友認為是百岳行前訓練的好地方,不過全程路線都是泥濘(真的很泥!),若遇到大雨路面會嚴重積水甚至變成小溪流,走起來不是輕鬆快活的路線,為了避免我的褲子從黑色變成咖啡色以及Gore-Tex登山鞋沾滿爛泥不好清洗,我還是乖乖的穿上雨鞋,比較不心痛也能減少褲管沾到泥巴的面積。

起登後不久,便看到藍天白雲和太陽。真的超開心的,因為早上開過來的路上都是霧濛濛

不過因為前幾天連續降雨的關係,該面對的爛泥巴還是一定躲不掉的,但至少有陽光相伴

沿途這種爛泥路段十分常見,因為是穿雨鞋就直接輾過了,如果是登山鞋的話還要找踩點,比較費時又費力


從登山口至水龍頭營地(2.4k),路線雖然不算陡峭,不過別以為此部分路段完全平坦,因為還是有幾處需要跨大步通過的地方,每次卡關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埋怨媽媽生給我的腿不夠長XD

特別是這一段,簡直就是大魔王,無法想像下著大雨地面更加軟爛的時候,該怎麼去通過它!登山的時候,多數路段是上去容易下來難,但這一段反而是上去比較困難,在通過這裡的時候,真的很難不沾到爛泥

雖然已經很小心了,但還是逃避不了沾染上泥巴的命運。如果穿Gore-Tex的登山鞋來爬,那應該會更加的心疼,清潔保養不容易啊!而雨鞋除了便宜之外,回家直接用刷子來刷就可以了

由於我們是平日出發的關係,一路上只有碰到兩組單攻的山友。就這樣很愜意地行走在光影斑駁的林蔭之間。有時候假日上山,經常會碰到行走的藍芽喇叭,把一些流行歌甚至電音舞曲大聲地播出來,也不管其他人接受不接受,就這樣子轟炸別人的耳朵,遮蓋住了大自然的聲音,真的蠻不喜歡這樣子的。

雖然沿途景色很美,但也不敢逗留太久,因為當時Windy預測下午有降雨的可能性,所以就隨便抓拍了幾張便繼續趕路

走了兩個小時多之後,抵達水龍頭營地

水龍頭營地,顧名思義就是有一個水龍頭在這裡
通常只要沒有乾旱太久的話,打開都會有水可以取的
由於松蘿湖並不是活水源,比較不建議直接取用
如果要取得乾淨的水源,則要在以下兩處地點取水
1.在2.4K水龍頭營地將水袋裝滿後背水上山
2.抵達松蘿湖之後輕裝前往南勢溪取水(單程20-30min)
不過水龍頭營地2.4K之後的路,一點都不輕鬆而是更為陡峭,且有不少需拉繩攀登之處,本身就已經是重裝了,還要多背2-3kg的水,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所以會比較建議到達松蘿湖之後,換上輕裝再多走40-60分鐘的路程,前往南勢溪取得乾淨水源。當然輕裝一日往返的就可以在這邊補水,為了身體健康著想,最好還是用濾水器過濾後煮沸再飲用喔

我們在水龍頭營地小休一陣子後,便繼續完成後面剩下的三公里路程。果不其然,後面路段就如網路的心得筆記所寫,山徑走起來越來越困難,多了許多比前面路段還要大的高低落差,也開始有幾處需要拉繩輔助,加上沿路林相盤根錯節很容易被卡在樹根之中,甚至有打滑跌倒的危險。

路程中有幾處較大的高低落差,真的對腿短的我不是很友善

有幾處下切,因為腿長不夠,只能壓低身形緩緩向下或是乾脆坐著滑下

前往松蘿湖的路線中,基本上每隔100公尺都會有黃色的反光標示,在重要的路口也會有標明指引方向,但還是建議大家登山之前一定要安裝GPX離線軌跡來參照導航,預防迷途


當我們走到大樹根的時候,就變天起霧了,太陽消失得無影無蹤

由此處開始,會有幾段較為陡峭溼滑的地形要拉繩通過,即使是穿著雨鞋也是有很大的機率會滑倒。所以每一步務必要謹慎小心,繩子一定要拉好,又由於繩子太過於單薄,一次一個人通行使用比較安全哦

雖然說爬松蘿湖穿雨鞋比較好,但相較於登山鞋來說保護性較差。雨鞋內一定要穿護踝,但護踝也不是絕對無敵的,萬一角度不對或是背得太重,還是會扭傷的,所以寧可走慢一點謹慎一點,也不要冒風險求快,不然扭傷太嚴重可能無法自行下山得叫搜救

一路向上直到制高點之後,會看到這個指示牌,距離松蘿湖僅剩下十五分鐘下切的路程。請務必在此回報留守人或是跟家人報平安,因為接下來下切之後不久,就沒有網路訊號了

中午時分,抵達松蘿湖。趁著尚未下雨,我們趕緊搭建天幕與帳篷
很幸運的今天只有我們一帳,包下了整個松蘿湖

滿水位的松蘿湖,加上連日降雨的關係,能搭帳的地方真的不多。因為我們是平日來的關係,距離湖邊坡度較緩的地方還是有幾處可以搭,如果是假日人多的話,可能就要搭在坡度更陡的草堆上了,再不濟的話往回走,剛下切到底部的地方,樹林中也是有地方可以搭,但就是看不到湖沒有景觀而已

這次帶了4x3的輕量天幕,搭配登山杖跟對岸撿的樹枝,勉強提供了一個可以在帳外炊事的空間,附近石頭的數量其實不算太多,建議還是帶營釘來用,用疊石堆的方法,消耗了我們不少時間,到處在找石頭。(圖中右下角那一處,是因為找不到其他石頭了,就乾脆放棄只用一顆




搭建完營地之後起了濃霧,這時候我們要動身前往南勢溪取水。要沿著湖邊的爛泥坡繞到對岸去,大約會多花1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通過(枯水期搭營的地方就不用多繞這麼遠的路)
最後,我們總共花了25分鐘才抵達南勢溪的水源處取水,來回大約50分鐘
從對岸的入口進入樹林中,一直到水源處雖然沿途也有一些指示布條,但有的並沒有那麼明顯密集,建議大家務必要下載離線軌跡GPX來參照,以免發生迷途的情況!

取水回來之後,就開始煮東西吃(照片中出現的鋁盆是附近撿到的,剛好用來搜集雨水



懶得備餐的時候,我們會直接買超商的冷凍食品包,在冬天這種季節帶上山剛好解凍的差不多,稍微加熱炒一下就可以吃了,攜帶重量其實也不會比那些乾燥飯重太多,晚餐就喝薑茶跟奶茶,再配上炸雞與炒飯。享受!

吃完晚餐後,開始下起雨來了,只好躲進帳篷內取暖。由於地形條件允許的關係,我選擇攜帶兩個充氣睡墊,省背包空間與重量,而且睡起來比蛋巢睡墊舒服太多了

原本Windy氣象預報是說第一天只有下午開始會有零星降雨,累計雨量約在0.2-0.5mm,最多到凌晨一點之後就會停了,隔天早上11點之後才會又有降雨0.2mm。結果第一天入夜八點後就開始下起了大雨,所幸到隔天早上五點就又停了。滿心期待的打開帳篷,想說能一睹清晨時分的十七歲少女之湖,結果卻還是霧濛濛的,但起碼沒有下雨,泡了杯熱奶茶坐在湖邊感覺愜意。

等待了好一陣子,霧最開的畫面也就只有這樣子,看來只能下次再來補考了


由於霧越來越濃,眼看是沒有什麼好拍的了,我們就開始煮早餐,打算趕快吃完就啟程下山
很幸運的回程路上我們沒有再遇到下雨,順利的完成夢寐以求的松蘿湖之旅,雖然這次在松蘿湖上面沒有看到陽光映照在湖面上的樣子,但我們約好下次等枯水期時還要再來一次,期待看著不同面貌的松蘿湖!
謝謝收看,歡迎分享此篇文章網址給朋友
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台灣登山攝影資訊,或是一起爬山戶外的朋友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 或 訂閱我的Youtube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Youtube頻道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Instagram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Facebook
▶UM94戶外攝影登山紀錄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