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河童之夏》觀後感

《河童之夏》觀後感

昨天看到一部好看的動畫,風格很像《家栽之人》,作者從人與河童的故事,要我們反思現代人與人的關係、文化與文明的暴力。
片頭河童小酷父親被江戶武士殺死,象徵了人類的自私導致了生物與自然的毀滅,康一與紗代子在河邊撿到河童小酷。

片中表現出人類社會群眾彼此的冷漠與媒體文化的暴力,讓小酷在人類中覺得孤單。最後,康一全家表現出對於河童的關心,也讓小酷卸下對人類的防衛,重新與上原一家生活。
人類不願意去了解河童,也象徵人類只求自己的發展,而忽略了對彼此關心與了解。也象徵了人類只求自己的進步,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權。表現出人類不在用心去了解自然與生物,人類對於自然已經沒有感情,自然與生物變成只是人類的利用工具,如果還有用處就留下來研究,如果沒有用處就把他們消滅殆盡。

最後在妖怪木精的幫助下,小酷重新回到大自然中生存,片尾表現出河童對於祖先濃烈的情感,真摯的情感表露無疑。小酷只願意從環境中取得生活所需,以及尊重自然環境的態度,不像人類對自然竭澤而漁,與人類的貪婪形成強烈的對比。

影片中讀小學的男女主角學會與其他人相處,也鼓勵年輕人對這一不良現象反抗。結果人類從河童身上才知道怎樣去關心人,尊重我們居住的環境。影片中都市的忙碌與冷漠與大自然中的寧靜與生命的情感形成強烈的對比,足以發人深省。

http://liujiaming0408.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8257.html
2014-09-27 20:33 發佈

沙士黑咖啡 wrote:
《河童之夏》觀後感昨...(恕刪)


以前播過

一開始河童發現某人竟有他父親的手 .

不過 結尾到鄉下去也不錯 .

感謝分享心得,
比較起來日本某些動畫,
比迪士尼動畫有內涵多了,
應該文化比較接近吧.

沙士黑咖啡 wrote:
感謝分享心得,比較起...(恕刪)



主要市場客群不同吧,迪士尼明顯就是12歲以下的孩童。
日本動畫幾乎都是給成年人看的,像攻殼機動隊、福音戰士、阿基拉之類的。
小朋友根本看不懂~
感謝你的分享,你這提法也有道理,
我是不會想去看機器人系列作品,
但我有的朋友還蠻喜歡的.

如果要比較清楚的表達我的想法,
例如以忍者龜和七龍珠來比較,
七龍珠有孫悟空和武術及氣功的元素,
我就會先選擇七龍珠.

沙士黑咖啡 wrote:
感謝你的分享,你這提...(恕刪)


呵呵~其實西方動畫跟東方動畫各有特色啦!!!
各自所要表達的故事核心,也因為文化而多少有些差異。
一方面也是要看作者的訴求~各有特色~
美國卡通(非迪士尼的)
通常比較黑暗寫實
也不是給小孩子看的
說個題外話,
記得約十年前在漫畫店看漫畫書一本五元,
隨著網路漫畫網站越來越普遍,
我家附近的漫畫店都一間間收掉了,
不知道現在看一本幾元?

最近沒想到我家附近(旁邊有一間小學),
竟然新開了一家漫畫店,
還蠻佩服現在有人還投入這個行業,
目前正觀察它能撐多久.

不過漫畫不管對何種年齡層的人都還是有需求,
像我之前就重新看〈島耕作〉系列

〈島耕作〉系列剛出社會的時候曾經看過一次,
那時候注意的都是主角和眾多女性做愛的情節,
後來工作經歷比較多之後,
就比較注意漫畫中關於職場規則的部分.

之前還聽一個五十出頭的同事,
說他回家都在看〈烏龍派出所〉.
wangboss917 wrote:
主要市場客群不同吧,迪士尼明顯就是12歲以下的孩童。
日本動畫幾乎都是給成年人看的,像攻殼機動隊、福音戰士、阿基拉之類的。
小朋友根本看不懂~


日本的動畫有分類分級
有的是深夜播放
有的是日間播放或假日播放
你只是看到符合你年齡的而已
日本給小學生的動畫每季都有

沙士黑咖啡 wrote:
不過漫畫不管對何種年齡層的人都還是有需求,
像我之前就在看〈島耕作〉系列.
之前還聽一個五十出頭的同事,
說他回家都在看〈烏龍派出所〉.


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6x歲看"薔薇少女"
在日本動漫畫是很正常的娛樂
只有台灣家長大驚小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