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

Skoda Kodiaq後保桿沒內鐵?!

業代兄弟姊妹們,其實他們都是無辜的,夾在客戶和老闆之間討生活,工作真的很辛苦。

偏偏在上位汲汲營利的慣老闆們,一天到晚只想照顧股東們的利益,把客戶和員工的利益緊縮到極致,真的是為富不仁,絲毫沒有把企業應該負起的社會責任放在心裏,才會敢閹東割西,終致民怨四起。

最可憐的是站在第一線的業代們,只能忍客戶之氣吞老闆之聲,夾在兩者之間陪著笑臉,難為他們了。
偷內鐵省下的錢拿去拍 抖肩形象廣告
真是糟糕透了。

優質的企業靠的是優良的信譽,絶非只靠別出心裁的廣告。

只顧拼命地抖,拔掉內鉄,把信譽抖落一地,值得嗎?

標榜自家的車,從裡到外都強調安全至上,表裡如一,絲毫不假,做什麼樣廣告,看起來都可愛、精彩。

但是,如果只有金玉其外而已,那麼就看起來就很做作。

我指的是車商,不是演員。

所有參與演出的素人和演員都很賣力。
台灣斯可達的銷量應該還沒有辦法大到像雙田能把客戶對安全的訴求擺一邊吧,還是期待台灣斯可達給個正式說明。
業代是消費者與總公司的溝通橋樑,業代不幫忙一起反應,總公司只會越來越誇張⋯
業代站的位置就像在V字型的尖端,兩邊都均衡地顧到了,就達到真正成功~Victory,是造就三贏的關鍵點。

拔掉內鐵給人們感覺就像建房子減鋼筋一樣,出了大事,大家都會把矛頭指向被刻意減去的那一塊。

按照一般常規,照原始設計來施做,自然少負後面難以估計的責任。
之前也對棕熊蠻有興趣的.....
但超長的交車期 令人怯步.

因此業務還解釋為了不讓車主等太久...
公司花了 "比原來成本還高"的價格插隊跟工廠拿車
讓大家在農曆年前後就可以交車
現在回想這貼心的話術....實在可笑阿
業代被車主逼急了而亂講話的還不少
我五月就訂車
因為選ACC和PWC所以要等到二月才能拿車
我想是為了台灣的消費市場
所以企劃人員選擇配9氣囊可以說嘴
而不選內鐵這種沒有人注意的東西

我可以接受原廠老實說
因為台灣法規沒有後撞擊而不選內鐵
而且可以用加價購的方式處理

而不是裝死放著被逼急的業務亂說話
我騎大型重機上下班,我節省能源,我節省道路空間,我的行為應該會被大家稱讚,但是今天為什麼我被歧視?
這樓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人檢討過[消費者特性]以及[品牌/產品特質]之間的關係?

Skota為什麼吸引台灣消費者(他想打動的那一群)?[德國工藝傳承(安全、科技)]+[高貴不貴]對吧?問題是有這麼好康的事嗎

或許是有的,如果你肯犧牲皮椅或其他先進電子性能(舉凡與[舒適便利][豪華觀感]有關的)其中一部分,讓你的車保有全部裡子(安全配備)、面子好像有點"掉漆"。

台灣實質消費力近年是大幅落後同儕的,台幣在國內消費或許不覺得太吃力、一但對上外幣就得在國內感覺比你有錢兩級的人來消費你想買的物品才能輕鬆愉快;在這個例子來說,至少買福斯不是問題的人才會覺得Skoda的全餐(高端配備、不偷規格)經濟實惠。問題它想打動的是原本預算8-90至百萬、買到Camery或國產休旅、面子上已經很好看的人,在接受一連串[安全很重要]的教育後基本上也認同安全配備不可少,但總有[我已經花了這麼多、你連oo都不給我][殺頭生意沒人做、業務一定賺很大]....的想法,面對這樣的客群,車商勢必得找出對策。(怎樣才能在維持利潤前題下訂出更低價格、使原本"不太適合目標市場"的產品看似適合?)

作為台灣代理商的難處可能在:(這裡不是專指特定對象,事實上我是從攝影器材業觀察的心得)國外強勢品牌其實根本不鳥你的議價(沒什麼籌碼誰跟你議啊),套餐ABCD看著辦、多少錢買多少貨,自己決定砍那一個。但回到消費者面前,他不可能這麼說對吧,這麼弱勢誰要跟隨你(買你的產品、相信你的保固)呢?於是只好告訴各位:不影響性能(安全)!

至於這次為何選擇拔掉內鐵?個人推測一是很容易復原、二是消費者普遍對油耗數字不合理的期待("只要科技夠好就可以違反物理定律"的迷思;日系車實際上除了先進科技,就是用減重來達成亮眼的油耗)拆掉這個不容易在新車階段被發現的"簡單累贅",不啻最佳對策乎?
是不是這就是國人的劣根性
剛開始為了生存,跟你掏心掏肺,什麼都拚給你
只為了搏得一個機會
現在站的穩了一點,就開始你哪位?
看了台灣的車商絕大多數都這樣
表示我們的素質也"不過如此"四字
雖說古人云只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
但...真的不防嗎?
  • 5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