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ota為什麼吸引台灣消費者(他想打動的那一群)?[德國工藝傳承(安全、科技)]+[高貴不貴]對吧?問題是有這麼好康的事嗎

或許是有的,如果你肯犧牲皮椅或其他先進電子性能(舉凡與[舒適便利][豪華觀感]有關的)其中一部分,讓你的車保有全部裡子(安全配備)、面子好像有點"掉漆"。
台灣實質消費力近年是大幅落後同儕的,台幣在國內消費或許不覺得太吃力、一但對上外幣就得在國內感覺比你有錢兩級的人來消費你想買的物品才能輕鬆愉快;在這個例子來說,至少買福斯不是問題的人才會覺得Skoda的全餐(高端配備、不偷規格)經濟實惠。問題它想打動的是原本預算8-90至百萬、買到Camery或國產休旅、面子上已經很好看的人,在接受一連串[安全很重要]的教育後基本上也認同安全配備不可少,但總有[我已經花了這麼多、你連oo都不給我][殺頭生意沒人做、業務一定賺很大]....的想法,面對這樣的客群,車商勢必得找出對策。(怎樣才能在維持利潤前題下訂出更低價格、使原本"不太適合目標市場"的產品看似適合?)
作為台灣代理商的難處可能在:(這裡不是專指特定對象,事實上我是從攝影器材業觀察的心得)國外強勢品牌其實根本不鳥你的議價(沒什麼籌碼誰跟你議啊),套餐ABCD看著辦、多少錢買多少貨,自己決定砍那一個。但回到消費者面前,他不可能這麼說對吧,這麼弱勢誰要跟隨你(買你的產品、相信你的保固)呢?於是只好告訴各位:不影響性能(安全)!
至於這次為何選擇拔掉內鐵?個人推測一是很容易復原、二是消費者普遍對油耗數字不合理的期待("只要科技夠好就可以違反物理定律"的迷思;日系車實際上除了先進科技,就是用減重來達成亮眼的油耗)拆掉這個不容易在新車階段被發現的"簡單累贅",不啻最佳對策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