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國家, 包括日本, 只要求保桿有5km/h的承受力, 所以有的並沒有內鐵, 就算有內鐵, 承受力也是比較低的那種, 還不見得能承受8km/h的撞擊
保桿有內鐵, 能將撞擊力分送到大樑一起承受(一起拖下水), 所以在遭遇略為嚴重一點的撞擊時, 車架跟大樑受損的程度會比較嚴重, 如果沒有內鐵, 保桿會先吸收大部分的衝擊力, 再來讓車架承受撞擊, 所以簡單來說, 在低速撞擊的情況下保桿有鐵比較不容易壞, 遇到再多一點的衝擊力, 有可能保桿和車架會一起受損, 在遭遇高速撞擊時, 就要靠車身車架來承受撞擊力, 有沒有內鐵都一樣.
以上兩段是在網路上看到對內鐵用處比較客觀合理的說法.簡單來說,用横桿來抵抗縱向的對撞衝擊力效果有限,主要是還是要靠車子的大樑,而且車子是交通工具,又不是殺人武器,除了要保護車內的人員,也要考慮車外的行人,所以車子除了乘客的車室結構是要堅固外,其餘都設計成安全潰縮區才是合理的.
看有人因此退訂skoda的車子,更是覺得好笑,連DSG都不怕了,還怕少一根小小的內鐵.
nomi88 wrote:
簡單來說, 保桿有...(恕刪)
你可以對內鐵功能說一大堆
但是我不懂台灣進口為何需要移除原來歐規就有的內鐵?
如果對安全配備都是[差不多]的心態
那我想難怪台灣很多車都還是標配2顆氣囊
我不是專家但我是堅持要內鐵
上世紀我買過一部 NISSAN 英製 霹靂馬,當時裕隆先進口再國產,兩者價差快20萬
我曾經在下坡交流道(南港)因為黃燈我選則慢停等紅燈,我都還來不急拉手煞車時結果當時後面的一台國產可樂那給我撞上去
結果是...撞我的水箱破裂,引擎蓋凹折右前輪軸變型...整個潰撞
而我的車呢? 保險桿有部忿凹痕,開四門都沒異狀....也不需要拖車
最後當然是找保險員跟警察啦.....
出險後開去認識的自家親戚保養廠吊起來看還拿儀器測,老師傅說大樑沒壞都得感謝那根厚厚的保險鐵柱
當時後鐵柱確實已有凹痕,但是是包在裡面敲要多花1500就沒去敲....
什麼專家講的理論開脫我不懂
自此以後我買車 一選關門需大力的後實車門,再來就是其它安全性等等...
會想買你 SKODA 也是衝著你的安全來的, 聰明的要實實在在消費者才會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