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來到德國慕尼黑,除了參加兩年一度的IAA車展之外,同時也來見證Skoda Vision O的全球首發活動;其實在抵達發表會現場的前幾天,我們已在原廠安排下前往一處攝影棚提前見到Vision O的本尊,但現場展示的車輛看不見內裝細節,原廠人員也表示幾天後的發表會之中就會見到完成度更高的Vision O,因此在腦海中已有初步印象的前提下,直到發表會見到照片中這款實車,仍是充滿許多驚奇感,由此可見Vision O確實是一輛劃時代的車款,同時也是Skoda未來數年的設計雛形以及新世代家族風格的代表作;透過本回的現場體驗,跟各位網友們分享我這次的心得吧!

大家可能都會覺得既然是兩年一度的IAA車展,到時後在車展會場中應該也能見到Skoda Vision O的本尊吧!事實上,Skoda並未參加本屆IAA車展,只是正好藉由全球媒體匯集的機會,同時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發表活動;而近幾屆的IAA車展之中,會場內的展示風格偏向「學術」,反而是分散在慕尼黑市區的Open Space展區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展覽方式,這部分我們過幾天會再跟大家分享;而Skoda Vision O的發表會現場其實也具有Open Space的概念,舉辦在這棟頗有文化氣息的建築物之中。

會場外也可見到幾輛Skoda現行市售車款,包括車身尺碼略小於Enyaq的Elroq電動車,還有台灣已經上市的Kodiaq RS與Octavia RS。

進入會場,可以見到一輛尚未揭幕的Vision O位於展示台中央,透過布幕隱約可見到前方日行燈的輪廓;包括我在內,很多人好奇Vision O的車名代表什麼意思?當然很多媒體會直接提到O代表Octavia車系的首字母,甚至我還跟一旁媒體同業開玩笑說,O其實是Skoda首席設計師Oliver Stefani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事實上,在這次發表會之中,原廠提到Vision O的命名來自「循環(Circularity)」概念,強調從設計、製造、使用到回收的過程皆以永續為核心,透過最小化用料與可回收材質,降低環境衝擊。
另一方面,Skoda也提到Vision O未來所推出的量產車型將以Volkswagen集團最新開發的SSP 平台打造,這款平台也將支援800V架構,將提供更長的續航里程、更快的充電效率,並搭載更完整的自動駕駛輔助科技。

由於Vision O的採用旅行車的外型風格,當然會直接聯想到Octavia Combi與Superb Combi這兩輛具有家族代表性的車款,Skoda自2016年起便是歐洲旅行車市場的銷售冠軍,其中Octavia Combi累計銷售超過300萬輛,Superb Combi也有65萬輛的成績,Vision O正是承襲Octavia Combi與Superb Combi的成功經驗,並以新一代「Modern Solid」設計語彙,結合智慧科技與永續理念,為下一代純電旅行車奠定藍圖。

車頭採用全新「Tech-loop」造型風格,包括前方的發光廠徽,搭配未來感十足的Cyber pop-up頭燈,結合前保桿外型正好營造獨特的O形視覺效果。此外,這次展示的Vision O採用「Circadian Hue」變色塗裝,車身會隨光線與角度呈現沙色到藍色的變化。

燈組設計也保留Skoda傳統的水晶切割工藝技術,看似萬丈光芒的效果,而在燈組下方設置了氣流通道,能讓車輛具有更低的風阻係數,同時帶來更佳的電能效率。

仔細看就會發現輪圈造型的小巧思,雖然近年Skoda的廠徽已由五個字母組成的廠牌單字所取代,但輪圈中央正是Skoda經典的箭形廠徽的元素。

Vision O的車長達到4850mm,車寬為1900mm、車高1500mm,實際的車身尺碼介於Octavia Combi與Superb Combi之間,還可以看到B柱之後的車頂與窗框皆採用黑色塗裝,從車側看過去甚至有點像是皮卡(Pick-up)車型的風格。

「為了能讓車內乘員進出方便,因此採用對開式車門設計」,這句話我特別標記起來,這是因為如果是看圖說故事通常都會這樣寫文章,但前幾天跟原廠設計師實際聊過之後就知道,未來Vision O量產並不會採用對開式車門,這是因為如果這輛概念車要展示更多的內裝細節,使用對開式車門是便於現場媒體拍攝的方式。

其實我一直認為,旅行車外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這個車尾角度,既能呈現車身的修長風格,車尾設計更能突顯這輛旅行車是屬於務實風格還是美型風格,Vision O採用過去在Skoda車型中沒見過的T型尾燈,並搭配發光廠徽,呈現鮮明的未來感視覺效果,尤其尾廂門中央的銳利折線,使得車身腰線看起來更有存在感。

旅行車的優勢在於豐富的空間機能,在標準狀態下,行李廂空間容積達到650公升,透過後座椅放收折功能,能將置物空間擴增至1700公升,行李廂內還提供電源插孔,內部還規劃各種收納空間,能將各種隨車物品巧妙地收納置車內。

雖然Vision O仍是一輛概念車,但從完整度已經相當高的內裝設計就可以想像未來量產車的座艙樣貌,尤其是車內導入全新的人機介面設計,車艙前方搭載一具寬度達到1.2公尺的顯示螢幕,搭配直立式中控螢幕與少量實體旋鈕,兼顧數位化與車內人員的直覺操作。
座艙之中還導入生物適應照明系統(Bio-Adaptive Lighting),可依據車外光線自然調整車室內的燈光,藉此適應人體的生理節奏,開車或乘車的氛圍更為舒適。

這組橫向螢幕可以兼顧駕駛前方的儀錶板,以及副駕駛座所需的各項資訊,實際坐在車內能發現各項資訊的判讀相當便利,也不會有視線被遮擋的情況。

方向盤採用平頂與平底式設計,兩側皆配置功能豐富的控制按鍵。

中央螢幕的尺寸也相當大,並搭載先進的AI功能,進化版本AI助理「Laura」具有更豐富的互動性,能協助規劃導航路線、記錄筆記、安排個人行程,甚至能陪伴車內孩童說故事。Vision O同時搭載進階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並具備「Tranquil Mode 寧靜模式」,能自動調整座椅、簡化螢幕資訊,搭配環艙燈光與音樂,營造舒適氛圍。
未來Skoda也會推出專屬的Vision O App,透過APP可以遠端操作開啟尾門裝載物品,也能調整各項車內功能。而即將推出的MySkoda App 8.5也會整合Google Gemini技術,提供智慧路線規劃與充電建議,進一步強化電動車生活便利性。

這裡可以看到排檔桿設計也與現行的Skoda市售電動車不同,採用更為緊湊且金屬感十足的外型。

車內保留實體操作按鍵,我認為這是相當好的設計,畢竟部分功能藉由實體按鍵還是比從螢幕操作更為直覺便利;照片中還可看到兩組具有磁吸功能的無線充電板,下方還規劃可以獨立拆下的藍牙喇叭。

後座空間相當寬敞,而前座與後座的頭枕是以3D列印方式製作,實際乘坐時可以感受到其Q彈的回饋感。

仔細看就能發現車內氣氛燈的配置相當完整。

四個車門下方都規劃了可開式置物空間,同時還設置能放置折疊傘的空間。

前座椅背後方同樣規劃磁吸式無線充電板,如此一來也可以省略手機架的設計;此外,兩張前座中央的鞍座後方,還規劃了車內冰箱,像這幾天的天氣相當炎熱,開車出門時隨時來罐冰涼飲料顯得更為重要。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更清楚的行李廂細節,兩側的置物規劃更能凸顯本車對於空間機能與收納便利性的重視。

隨著Vision O的現身,我們可以想像未來Skoda新世代旅行車的樣貌,雖然目前原廠尚未對動力形式做進一步的說明,也有可能下一代Octavia車系就會全面電動化,但從這次Vision O的各項設計細節,以及原廠所闡述的永續目標,代表純電動力形式已是未來的產品規劃藍圖,而各種全新材質的運用,以及更為先進的AI技術結合車內功能,也將是未來十年新車設計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