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此版上大多是騎自行車的愛好者,但是那也是因為台灣的"電動自行車"根本還不流行,別說是小廠的組裝車,即使連大廠像捷安特或是美利達的電單車,也都賣得很少,原因不外乎是故障率高,下雨天容易進水造成馬達損壞等。
看來,對岸的幾個大城市,還比台北這種整天喊著節能節能,但是完全沒太多的配套措施的口號而已。
油價上漲是吧! 那好,大家全部把汽車換成摩托車吧! 大家只要在上、下班的尖鋒時間(由其是上班時間)去看看台北縣市的連外橋梁,就知道已經有很多人將汽車換成摩托車了,因為至少換成摩托車之後,比汽車省油是一定的,但是相對的覺得空氣污染變差了。
連騎機車大家都覺得很危險了(容易被汽車撞),那為何鼓厲大家騎腳踏車呢? 請問台北市這種車水馬龍的馬路真的適合騎自行車嗎? 由其是上、下班時間,簡直是拿自已的生命開玩笑,更何況連騎車都要戴口罩了,那騎自行車我看要背氧氣筒了,不然吸入廢氣比騎車更多!
所以,實在的解決方案應該是"電動自行車",才是上班族可以考慮的機車替代工具。
上、下班時間說什麼騎車上班可以運動我看是騙人的,因為只要一週騎個週六、週日在空氣好的河濱公園自行車專用道上騎騎才是真的達到運動的目的。
省錢? 現在騎高檔自行車的人根本不在乎一台二、三萬元的"愛駒",但是絕不會笨到"風雨無阻"的程度。甚至很多人家裏是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三種都有,而依天氣的好壞分別為:
一、雨天: 開汽車或是坐大眾運輸系統
二、睛天: 騎機車或騎自行車
以上兩種方式,你若說硬是要省錢,變成
一、雨天: 騎機車或騎自行車
二、睛天: 騎自行車
的話,那可能騎自行車時最好比照紅牌重機騎士穿上整套的"防摔衣、安全帽"比較好(一套好幾千),因為路滑摔車的機率實在太高了,生命無價,三年40萬都買不到~~
台灣的電動自行車連大廠都承認容易壞而沒什麼在推,相形之下騎機車的人還是比較務實的一群(比汽車省錢、方便),不妨請機車廠商推出那種"有腳踏板"的機車(類似金旺90那種),這樣沒事還可以自已踩兩下運動一下,更達到想運動時就用腳踩、趕時間時就"催油門"的那種兩用車~~
以及電池的價格吧!(黑心貨不算唷!)
另外就是電池重量以及續航力,
電動腳踏車少說30~40公斤,續航力又低,
如果你家住3F沒電梯,車放那?
住10F有電梯但不夠大台,車放那?
騎去上班或逛街,車放那?
至於你說的交通安全,我不認為電動自行車有比自行車安全,
還有一點,就是...電動自行車很容易被一般登山車巴好玩的,
既然如此...就用人力就好了呀!這才是環保..........現在電池可是很高貴的,
如果真不再乎速度又要省錢和油...那來台SUZUKI雞蛋車吧,
有踏板的機車在當時的環境有其意義(如加油不便.維修不便..等),
現在則是多此一舉,
最後就是...個人覺得跟對岸比不太適當,
應該和世界上比較先進且重視環保的國家學習才對吧!
先說電動機車:
同是機車必須行駛於一般道路,不能上人行道。但電動式的跑不快且體積與其他的機車沒小多少,在車水馬龍的街頭,上下班時間會形成一個『活動障礙物』使交通更加惡化。
在市區平均40km/hr是基本要求,續航力不夠也是問題,加電站也是問題。但重點是價格沒辦法打敗一般機車,大部分人沒辦法花一樣的錢選擇速度較慢又不方便的車種。
再說電動自行車:
其實單以自行車來說,電動式的自行車可以說沒有市場。理由是,自行車講究輕巧方便,而電動式的大部分是以輔助為主,但是重量卻著實驚人。
目前新的車種電池要充六七個小時,而只能跑三四十公里(理想值實際應更低),速度也只能在廿公里上下,也許對媽媽們來說是夠了,但大部分的媽媽們又不會為了上市場買束西而買一兩萬元的車,他們只願意騎騎一兩千的車。
而如推行於上下班的市場,以這種價位對於騎車愛好者來說更是不可能接受,速度上比自己騎還慢,又要擔心充電問題,真正沒電時騎的效率搞不好寧願棄車。
結論:電動式的當然是未來的主流,但是要能夠讓人接受還是先從大廠做起吧,機車大廠如能克服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推出符合市場的車子,一般人在買車時當然是願意買比較節能減碳的。
阿成555 wrote:
版主你在大陸不覺得無聲機車很嚇人嗎
對對對! 你這點我深有同感! 在台灣若是後面有台摩托車要從你旁邊"巴"過去之前,光是那個引擎的"提醒聲",你就會有警覺是從左後還是右後了。而大陸的電動車好安靜喔! 有時真的要小心不要隨便地亂變換車道以免就真正後面有台電動車撞上了。
se2 wrote:
如果好用絕對不是對岸先用
不要再以為台灣什麼都不行
對岸很多的電動機車廠也是台資的,但是大陸某些大城市為了避免環境污染,所以幾乎都鼓厲電動自行車或是電動機車(一個是取代腳踏車、一個是取代吃汽油會污染空氣的機車),所以在該地區的政策下幾乎大家都騎電動車變成大宗族群了。像成都市就是這樣。
台灣若是真的要避免機車的污染,應該更加速強制淘汰烏賊機車(包括二行程車、環保一、二、三、四期車)才對。既然從今年起只能賣環保五期車了,那代表未來機車至少造成空氣污染的機會會減少。汽車也是!
cguitar wrote:
你先去研究一下電動自行車的電池壽命,
以及電池的價格吧!(黑心貨不算唷!)
另外就是電池重量以及續航力,
電動腳踏車少說30~40公斤,續航力又低,
我想你的觀念還停留在動輒10公斤的"鉛酸電池"時代才會這樣講吧! 要不要請你先去研究一下新一代電動自行車用的"磷酸鐵鋰電池"? (或有人稱"鐵鋰磷"電池,總之裏面有鐵、鋰、磷這三種成分所組成) 台灣不但已經有業者都已經運用在電動自行車上了,還在PCHOME上都有在賣(哪一家業者我這裏就不提了,以免有廣告嫌疑),電池一顆才1.4公斤,下車後隨時可以拆下爬樓梯上樓回家充電,而且電池充電時間又短,電池使用次數較高,引用某業者的一張電池相關說明供參考(出處: PCHOME)

不但電動自行車用這種電池,甚至連日本在研發新一代的電動車時,都是用這種的電池的,所以若說現在市售的那種10公斤的鉛酸電池是由二、三顆電瓶所組成才夠讓電動腳踏車"堪用"的話,那磷酸鐵鋰電池五、六顆組合起來的"10公斤"可不得了,可以騎很遠或很久才需要再充電了。(PS.不過太重的車重不適合吧! 我反而喜歡才1.4公斤的"隨時可拆,輕便"的方式)
mas3751 wrote:
再說電動自行車:
其實單以自行車來說,電動式的自行車可以說沒有市場。理由是,自行車講究輕巧方便,而電動式的大部分是以輔助為主,但是重量卻著實驚人。
目前新的車種電池要充六七個小時,而只能跑三四十公里(理想值實際應更低),速度也只能在廿公里上下,也許對媽媽們來說是夠了,但大部分的媽媽們又不會為了上市場買束西而買一兩萬元的車,他們只願意騎騎一兩千的車。
而如推行於上下班的市場,以這種價位對於騎車愛好者來說更是不可能接受,速度上比自己騎還慢,又要擔心充電問題,真正沒電時騎的效率搞不好寧願棄車。
結論:電動式的當然是未來的主流,但是要能夠讓人接受還是先從大廠做起吧,機車大廠如能克服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推出符合市場的車子,一般人在買車時當然是願意買比較節能減碳的。
我開主題就是在強調這點,首先,電池這種在電動自行車上最最關鍵的零組件已經有重要的突破,所以這業者應該要好好地來經營這塊市場,不要因為有專利,所以一台車賣太貴。
第二、馬達部份,防水有需要的! 不然誰知道哪天騎到一半下大雨時"騎過地上的積水"就會因為沖起的水壓造成馬達掛點,一般人可無法預知天氣或是路況的。
第三、新一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充電時間從25分鐘至2個半小時即可充至80%以上,而重量卻比以往動輒10公斤的鉛酸電池更輕至只有1.4公斤左右。當然,鉛酸電池也不是一顆就10公斤那麼重,而是由兩、三顆所組成的,但是就是因為鉛酸電池能源轉換的效率不好,所以不用二、三顆組合在一起的話,更別提放在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的問題。所以若是要以同樣的車款,同樣的"續航力"來比的話,那磷酸鐵鋰用一顆1.4公斤即可比過10公斤的鉛酸電池了。
同樣地,若是磷酸鐵鋰電池放在"電動機車"上的話,由於騎電動機車的人可以允許比電動腳踏車更重的車重,但是會要求更長的"續航力",所以若放五至六顆磷酸鐵鋰所組成的電池組的話,那會遠比現在的鉛酸、甚至鎳氫電池的電動機車的電力還要持久,所以重量這種東西是依車種而定的,不是廠商故意要做那麼重的。
站在真正環保的角度來說,也無法"鼓厲"大家去大量使用鉛酸電池的電動車種,因為廢電池的處理更是一件棘手的問題,因為鉛酸電池裏面有含鉛,是種高污染的廢棄物,所以不能"大量鼓厲"。
cguitar wrote:
最後就是...個人覺得跟對岸比不太適當,
應該和世界上比較先進且重視環保的國家學習才對吧!
我反而覺得和對岸比是最恰當不過了! 原因如下:
一、中國人口眾多,什麼東西只要一流行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市場。現在光是中國的人民所得增加,造成購買得起吃汽油的汽車的車輛愈來愈多,都已經讓當局重視到未來原油需求與環保之間的相關議題。更何況是"吃汽油的機車"這種東西一但流行起來,那可是許多環境污染的原兇哪! 所以中國政府用各種方式鼓厲"電動自行車、電動機車"的生產是從政策面的鼓厲,並且廠商會更重視像電池、馬達這種關鍵零組件的研發、以及廢棄物的回收的整個供應鍵,不然什麼東西都是"大量"的話,對環境的影響遠比先進國家來很大,所以會有更大的動力來促使廠商研發、導入無污染的材料。
二、中國原本就很多人騎腳踏車了,所以一般市井小民騎腳踏車是屬於"大宗族群",相對地政府在規畫交通相關政策時也會比較照顧騎腳踏車的族群(大宗族群),所以像我在大陸是根本完全不考慮自已騎機車、開車的,不然哪一天不小心撞到了那種不長眼又違規的腳踏車(由其是在夜晚又沒加裝反光片、車燈等的黑鴉鴉的腳踏車)的話,那可是吃不完兜著走的,所以以政策面來說,開車族、腳踏車族等等的權益比較會顧到。
反觀你去問問看第一次來台灣觀光的人對台北的觀感為何,許多國外人士不管是歐美的、日本的、甚至陸客都能不約而同的給你差不多相同的答案----好多的"摩托車"喔~~而且連小台的速克達都能雙載、甚至一家四口共騎一台機車的"奇觀"!
我每次看到一家四口共騎一台機車的畫面,我都會想: 這家人一定很省!! 不過安全性堪慮!!
三、中國由於騎腳踏車族群與歐美"本質不同",中國一般市井小民騎腳踏車是真正的"每日代步"用的,所以真的是風雨無阻,所以相對的像這種騎的腳踏車會有的基本配備通常會是: 菜藍、鈴噹、頂多再加個像日本那像的用腳踩就會自已亮的"非裝電池"的前燈,而下雨的話,他們的雨衣非常方便,前擺長到可以將整個菜藍都蓋住,而後擺只會長到屁股左右讓整台腳踏車手把、腳踩處與身體之間形成一個最佳的遮蔽,小雨可以說是完全沒問題的,大雨當然也不能擋太久的。整個配件的質感走實用、低價的"交通工具必需品"的角度。
而歐美不用說了,騎車是拿來運動、健身、登山、越野、競速.....所以現在台灣真正流行的"單車潮"是屬於這一類的人,更不用說去看看捷安特車店那些零瑯滿面的各種高、低價的專屬配件,只要進去,店員會針對你的需求給你量身打造的配件建議,不管你原本穿的是什麼衣服,大概你騎上該台的"愛駒"後你全身的服裝就會"變身"了,所以說玩車的人每個人是否會在大台北地區"風雨無阻"的"糟蹋"自已的愛車我很懷疑。當然,登山越野單車用的"雨具",動輒像Timberland的透氣式雨衣、專屬的車衣、車褲等是一定的,但是每次結束後回到家前,去有投幣式自助沖洗機車的加油站先將單車上的泥巴、髒物給沖洗掉,擦乾,然後回到家後(有些住公寓的人還會"扛上樓")把一些零件上層薄薄的油,以避免齒輪、零件部份生銹或是太乾澀,這些把"愛駒"呵護的方式才是現在在"玩車"的人會做的事吧! 而台灣人不管家裏有沒有汽車,但是幾乎廣大的"機車族"群才是外國人對台灣人的"第一觀感"吧! 所以短程、市區內的"代步工具"是機車,而不一定會是腳踏車或是汽車。
cguitar wrote:
如果你家住3F沒電梯,車放那?
住10F有電梯但不夠大台,車放那?
騎去上班或逛街,車放那?
至於你說的交通安全,我不認為電動自行車有比自行車安全,
很奇怪你為何會問這個問題。同理,你家裏若是買了50cc的機車,你家住3樓沒電梯,車放那? 住10樓有電梯但不夠大台,車放哪? 騎去上班或逛街,車放哪? 機車還比電動自行車貴哩~~怕被偷的話,連機車也一起扛上家裏吧!
所以,我的主題是"省油節能的過程中,可以多學習對岸的那種電動自行車或是電動機車的方式",因為要配合最近最夸、一再被報導的那則新聞"竹科某科技公司副理每天從頭份騎腳踏車至新竹上班,三年省40萬"的這個主題,所以我認為真正可以做為台灣人短程、方便的上下班代步工具是"電動自行車"或是"電動機車",而如版上其他大大所開的主題已經多次提到了: 上下班時段車流太多交通危險、空氣差、騎得滿身是汗地到公司若沒淋浴室的話....的太多太多我認為根本不是大多數人可行的方式...而有的思考!
至於騎腳踏車,我可是只會在假日時從公寓樓上"扛下樓",由汽車後面載著開至河濱公園的自行車專用道內享受著"自行車專屬"的空間來做為"運動休閒"用,絕對不會想去在與已經很混亂的上、下班交通時刻再去與馬路上各種汽車、機車去"爭道",甚至用什麼"三年省40萬"這種的思維去思考原本"玩腳踏車"這種很休閒、很健康的"運動"~~
最近又看上一台捷安特的"登山車",要五萬多元,還在考慮中。所以認為會想騎腳踏車上班的人八、九成都是家裏離上班地點很近(不超過5公里內)的人,我不認為騎腳踏車的人真的會想騎一個小時搞得混身是汗的去上班的。除非該公司是真的配套措施良好,有淋浴設配、更衣室、甚至腳踏車專屬的停車場能夠讓愛車停好、鎖好後不致於被偷! 不然應該沒太多公司允許每位員工都把單車"扛"上辦公室放自已位子旁邊吧~~
cguitar wrote:
你先去研究一下電動自...(恕刪)
我想樓主就是研究過才上來po文,
有機會看到國外的電動腳踏車其實架構很簡單,
就一個馬達與一個電池。
當然電池種類可以選,
最好當然是使用鋰電池,
有人會說鋰電池很容易爆炸,
當然也有人做出不容易爆炸的鋰電池且六分鐘就能充飽。
有問題可以去看維基百科!上面說的很清楚!
還有就鋰電池而言,能源轉換效率都在90%以上,
比起燒汽油頂多33%。
至於馬達來說,
沒記錯就是使用龍骨(花鼓)馬達,
馬達就做在花鼓的位置,
這種馬達還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問題,
有騎過,裝鋰電池最大時速約38km/hr,約可騎程40km,
一般來說可裝在前輪或後輪,本人是騎固定前輪的車,
未來使用快拆就可更換成一般輪。
內文搜尋

X